文档详情

从“象”到“境”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50KB
约6页
文档ID:33066562
从“象”到“境”_第1页
1/6

从“象”到“境”【摘 要】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美学概念从发生之日起,就在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葆有强大的生命力二者相依相随,难以被清晰地划分开,但是二者仍旧存在本质的区别本文拟从探讨意象和意境的涵义以及辨析和理解二者的关系入手,最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呈现一种对问题思考的角度及方法 【关键词】意象;意境;关系;探究 意象与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备受关注的两个美学概念,对于这对美学概念的研究和讨论从古到今一直延续着对其展开的思考也是见仁见智,但都从不同的层面挖掘了意象同意境的精粹尽管从来来源、范畴看,意象和意境皆属于中国古代文论,但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我们发现二者都是从事和爱好文学的人必定绕不过去的关节点直到今天,二者的涵义及区别仍然存在许多值得言说的空间 关于意象和意境的概念理解,学者们各持己见,并且各具所长代表性观点有:袁行霈先生认为,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并强调 “意象还有一个比喻化、象征化的过程 ” ①而童庆炳先生则认为, “审美意象是指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 ②两位研究者恰切地表述出意象作为中国古代诗论概念的特征,即意象是在文学作品中投射了作者主观情感,是作者与自然物象交流、共融的思想产物,具有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哲理意蕴 意象最初的思想出现在《周易》 此时意象只是作为卦象,表达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万事万物、宇宙空间、生老病死的认识但是即便是作为卦象,它已具有后来意象中核心的审美意识比如,卦象往往与自然、人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即景即情而起,借自然万物来表情达意可以说,我国古代先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借有限之物表无限之情怀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是先民们早期形成的对宇宙万物的一种具象理解,是宇宙观的具体体现,但是后来,这种借物达情的方式逐渐演化,非但没有丧失本源性,还增加了一重功能,即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而存在例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是被引用频率较高的经典范例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联无一动词、形容词,仅仅是将具体的物象摆在读者面前,却能够呈现出具体的画面,引动读者内心共鸣 而我们能够体会到的羁旅行人,内心的寂寞寥落,早行时的空旷凄清,就涉及到对意境的讨论鉴于意境和意象都没有明确的定义,以及固定的用法,所以,对于意境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十分模糊。

童庆炳先生认为, “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 ③宗白华先生则认为,意境是一种无迹可寻的空灵境界他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讲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不能无情 ” ④故而,意境只可意会,很难去具体地分析和表达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从发生根源来看:意象和意境皆是主体与客体相交融的产物,但是尽管如此,二者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袁行霈先生认为,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 ⑤所以,袁行霈先生的观点是把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归咎于个别与整体,实象与虚象,即意象是代表了艺术作品中的实体部分,而意境则是难以从实象中划归出来的艺术效果 而在王昌龄《诗格》中,这样认为: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像,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⑥ 虽从字面意义上很容易区分开,但是实际分析中却很难说在一首诗里,究竟哪些可视作物境,哪些视作情境,哪些又划分在意境的范畴里比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等,其中既是物境,又是情境,更是意境如王国维所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所以,象与境的划分很难实现,二者往往难分轩轾,互相勾连着二者并非从属关系,自然,也无孰轻孰重之分在很多情况下,意象与意境融合得天衣无缝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意象和意境越是胶合得紧密,越具有深厚多元的文学内蕴 另外,意象具有可复制性,而意境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一切机缘巧合都成熟的时候,才会诞生的艺术境界例如杨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等;再比如有关月的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然而,我们很难找到有哪两首诗词呈现的意境是重复的造成二者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意象是由诗人心中瞬间迸发的灵感所致,形成的内心图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虚构性而意境则是由这些不同的意象组合而成,也就是说,包含了无数种组合排列形式的诗句,只要它符合原创,就不可能出现相同的情形,更无从说相同的意境二是意象往往具有原型的性质,表达了人类潜层的共同记忆和情感,作为一种交流的共通点,可以被多次运用而意境则是极其个人化的精神结晶,不同的人笔下的意境绝不会相同,有可能表达的情感、思想会相近,比如都表达了思乡、闺怨等情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古诗词中不论是象还是境,都讲求含蓄即便出现明确的意象,也不过是起到勾连出读者的想象及情感的作用, “意” 总是融化在“象 ”与 “境”之中,通过阅读和感受才会体悟出其中的真意比如席慕容的诗—《乡愁》 ,对乡土的眷恋,对岁月的感叹,这些属于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借简单的意象组合,表现出了作者无尽的怅惘、怀恋以及深深剪不断的思念这里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共同营造了深邃而悠远的意境,使整首诗情深意浓 总之,探讨意象和意境的涵义及二者的关联,重要的不是确立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不断被探讨的过程中寻求逼近真理本质的东西。

注释: ①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3、自序第 3 页 ② ③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4、194. ④ 宗白华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J].时与潮文艺,1943. ⑤ ⑥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4、28.。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