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061378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借词是针对本国语言,即作为母语的一种主语言,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在本国文化发展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过程中,对外来语言的一些词汇进行吸收,通过音译和意译等多种方法,借用到本国进行使用的现象。语言作为文化的交流媒介,它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文化交流状态。本文从借词时间、借词形式、借词环境进行分析,简要讨论了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中,表现出的文化交流的一种状态。 2.从不同角度看借词的文化交流 时间尺度上借词体现的文化交流 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的时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公元前 221 年到公元 1839 年,是汉语向英语借词的第一个阶段。六国被秦始皇统一后,此后的汉

2、、晋、隋、唐、宋、元、明等朝代国力资源持续保持着旺盛、经济繁荣、兵力强大的状态,且由于中华民族固有存在的一种农耕文化特色,中国长久以来形成一种大天朝、大農业、自给自足的满足心态,加上当时的英国等西方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以及远路程交通不便捷的阻碍等原因,当时与外来国家的交往只有极少部分的第三方可以间接接触。清代中期,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兴趣,西方少部分的传教士和商人得以带来新奇科学和器物,在一定限度上促进了西方欧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语言作为交流的直接形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导致了借用现象的必然产生。主要借词有:和尚、荔枝、台风、舢板、满族、龙眼、武夷茶、功夫茶、烧酒、大豆、瓷土、几何、经济学、

3、政治学、鸦片、银行等。当时的外来借用词,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对外的一种输出,包括荔枝、茶、烧酒等传统食品,传统人文和建筑,西方国家向中国主动猎奇、借鉴、欣赏,表明当时中国深厚的物质基础,持久保持着“自给自足、大天朝” 的特色。一方面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初次探访,将新奇的事物、先进文化科技进行宣传,侧面反应了英国当时具备的先进科学文化,急需开拓市场,寻求廉价劳动力。这段时期的文化交流以物品交换或物品赠送为主,是最基本的通过物质进行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边境航海的发展、西方主动供奉来实现交流。 公元 1842 年到公元 1912 年,是汉语向英语借词的第二个阶段。在经历鸦片战争的洗礼后,中国当时的整个社会

4、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受到极大的冲击。长久以来的封建性质和闭关锁国状态,以及清政府无力的反抗,都导致全国上下爱国之士的激进行为,他们试图主动开始学习西方文明技术。而统治阶级虽然没有引进外来文化的积极性,但为了维护短期内的政权稳定,一部分统治阶级内的保守派也开始主动接触西方技术。这段时期,文化相对之前变得开放,一方面西方侵略者主动来到中国,寻求港口通商、低价原材料等利益,间接导致了文化层次上的交流,文人学者、交流使者、印刷馆、书局等开始进行对外文化知识的学习,日常生活上词汇体系相对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典著作的翻译、新鲜事物的引进都促使英语借词的极大发展,这段时间政治、科技、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

5、外来词借用比较多:麒麟、三弦、衙门、支票、坦克、话筒、越野车、青霉素、夹克衫、长征等。反映了中国当时人文科学的觉醒和西方先进制度文化的特色,由于当时的很多交流都是:西方国家侵略中国-政府与其协商-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下进行的,所以具有很强的亲密借用色彩。当时的文化交流存在一种被动吸收的状态,由于之前的闭关锁国被动性持续存在,大都是侵略者在中国居住生活下影响了当地的生活文化,因此以中国被动“被” 学习西方文化为主。 公元 1919 年到公元 1978 年改革开放阶段,是汉语向英语借词的第三个阶段。由于之前历史上闭关锁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干扰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中国当时的落后与西方的先进性具有很大的

6、反差。新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老旧传统产生隔阂,发展和生产力的矛盾,都导致“改革” 成了这段时期的关键词,为英语大量进入和借用提供了条件。主要有文化教育、科技、生活相关的词汇引进:拼音、巴士、的士、国内生产总值、冷战、托福考试、智商、多媒体、电子邮件、克隆、爱滋病、流行病、脱氧核糖核酸、卡拉 OK、自动柜员机、丁克家庭、百事可乐、呼拉圈等。当时的中国文化已经表现出了兼容性,在几百年“被动洗礼”的学习下,国人对西方的制度科技有了很大的借用,从开始的兴趣到直接“借用 ”一些事物,以实用性、教育性为主,表现出很强的“崇拜 ”心理。 公元 1978 年-现在是第四个阶段。在国家对外新科学技术的引进下,主动投

7、资贸易的合作交流扩大,网络新媒体科技急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在多次政府改革和自我奋斗后被极大地满足和丰富了,从而导致了精神文明的膨胀需求,当时英语借用主要以有新型科学技术、新安全生活结构、新媒体等相关词汇出现:宇航员、高新技术、安全奶粉、团购、秒杀、菜鸟、师傅、点穴等。这段时间,全球化跨国家、跨领域合作成为新关键词,网络的普及导致距离的缩短,文化的交流在电子科技网络、跨国贸易、文化旅游等为主,体现了中国新时代下的新的发展面貌, 。 翻译形式下借词的文化交流 借词翻译以音译、意译、混合式为主。音译借词是以类似汉语拼音式地引用。如:沙发、巴士、T 恤、粉丝、爱美的、黑客、基因、酒吧、沙丁鱼、胡同、

8、汉剧、赛因斯等。这类词汇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对比交流,以及优势互相学习造成的,西方一些国家在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中发现我国独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导致中国和西方国家对文化的重要性大幅度提高,文化相关的行为研究较为广泛。 意译借词是真正意义上意思转换得到的词语。如:论语、企业承包责任制、中庸、心学、藕、红茶、百花齐放、走后门、天坛、义和团成员、阴阳学、甲骨文、菱角、经济特区、磕头等。这类词是由于历史条件影响下, 对中国过去历史进行评价总结,产生了新借用词汇,表明西方理论准确性、客观性正逐步影响中国政治企业文化的发展。混合借词是混合音意转换,且兼顾语言环境,大多数是拓展词。如:奶昔、啤酒、车胎、芭蕾舞伦巴舞

9、、汉堡包、春节、浪漫主义、维他命、三明治、软件、夜宴、史莱克、泰坦尼克号等。这类词汇表明中国普通群众对英语的学习程度,英语借用词汇在改变影响细小的生活层面,也表明文化向外的输出交流,向西方国家进行一定文化传播。 不同环境下借词的文化交流 从政治环境的敏感性改变到娱乐生活词语环境改变,都体现了不同环境下借词的文化交流。斗争会、走狗、自私、洗脑、外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梦、纸老虎等与政治生活相关的词汇,表明中国政治上权利的专制,随着外来西方制度的影响后,逐渐走向公开、透明、法律性。钉子户、小康、山寨、蜗居、坑爹、团购、菜鸟、春晚等与生活娱乐相关的词汇,反映了中国从最初的温饱问题到精神娱乐性的改变,随着“洋货” 的购入,以及有更多人在西方国家进行居住,中国人的思想与外国文化本土进行融合,西方教育、生活方式、制度文化被中国以知识分子为导的学习和宣传后,娱乐性在制度改善下变得更加轻松,民众的自由、话语权得到很大的改善。人们的关注话题,不再限于政治,更多关注于自身相关或者周围轻松有趣的事物,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 3.结语 从汉语向英语借词的翻译,从时间上,文化交流主要隨着民族被侵略到逐步国力恢复进行,以物品交换和技术学习为主。在翻译特色中,结合本民族语言特色,文化上逐步体现出新的包容性、改造性。在不同政治经济、娱乐生活环境改变中,文化交流表现出更加广泛的宣传性、学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