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竹林 邂逅七贤之风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061297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台竹林 邂逅七贤之风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云台竹林 邂逅七贤之风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云台竹林 邂逅七贤之风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云台竹林 邂逅七贤之风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台竹林 邂逅七贤之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台竹林 邂逅七贤之风(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台竹林 邂逅七贤之风竹有阳刚之气,又具阴柔之美。三千年华夏国粹,竹君始终是东方人追求的境界,但同时又与东方文化紧密相联。一管柔毫可以写出最美的文章,可以画出最迷人的图卷。不妨来当初竹林七贤们聚会的云台山竹林中,再来感受那些烟尘重重外的“清幽雅趣” 。 竹有阳刚之气,又具阴柔之美。三千年华夏国粹,竹君始终是东方人追求的境界,但同时又与东方文化紧密相联。一管柔毫可以写出最美的文章,可以画出最迷人的图卷,那些竹简史书的鸿篇巨著之所以流传下来,大可将竹之功记上一笔。 竹子本身就是个好东西,笋味鲜美、竹韵宜人。刚刚过世的漫画大师丁聪曾画过一幅题为笋烧肉的漫画。画上苏东坡和郑板桥两人在太快朵颐、还有 位

2、服务员捧着一钵笋烧肉站在当中。在此画的题解中,丁聪除重申了自己的偏好“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 ”之外,还引经据典地说 “苏东坡先生有诗云: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若要不俗又不瘦,天天笋烧肉。 ” 不过,以笋烧肉之举,若被竹林七贤知道了,恐怕会被斥为大逆不道。不信,不妨来当初竹林七贤们聚会的云台山竹林中,再来感受那些烟尘重重外的“清幽雅趣” 。 “七贤 ”在云台山竹林中的聚会,主要内容是什么?大家一定会说,饮酒赋诗嘛。这的确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后来有了刘伶的加盟,就更是不可或缺的项目了。不过,不管饮酒还是赋诗,那都还是活动的“形式” ,并不能算聚会的“主题 ”。那这 “主题”又是什么呢 ?这

3、就是清谈!我们说,清谈是从何晏、王弼他们开始,就渐渐地流行了开来,其实,不只正始名士,也不只竹林七贤,整个晋朝的文人名士们,聚到一块儿的活动主题,就一直都是清谈。直到南朝也没有改变。 何晏王弼是清谈的第一批,竹林七贤呢,就是第二批。细想起来,大家聚在嵇康的云台山中,大概也只有谈“玄 ”论 “道”了,你跟他谈儒家,虽不能说他肯定是不感兴趣,那大家还谈啥呢?山涛随和得很,反正他也喜欢道家,到了云台竹林,就谈老庄:但是,仕途经济他可也没忘,等走出竹林,那就是另一番风貌。相比之下,阮籍就实诚得多了,看他这一辈子,先被儒学洗了二十年的脑,正苦闷中,又一下被嵇康这弥漫着“清玄之气” 的竹林吸引了,于是,第

4、二次被玄学的“洗脑 ”,又在痛苦中开始。 要说谈“玄” ,在这个时候,真正能跟嵇康谈到一块儿的,恐怕就只有向秀一位。虽然后来阮籍的“玄谈” 也很厉害,但他那是后来居上,现在还处在人生观的深度迷惆中呢。山涛能谈,但不精,他也不那么当真。另外的几位刘伶、阮咸、王戎都还没来,而且就算来了,他们也谈下到嵇康和向秀这个高度。 嵇康在修武,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吕安,另一个就是向秀。有趣的是,向秀也是先认识了山涛,然后由山涛引见到嵇康这儿来的,就跟阮籍一样。山涛就好像竹林七贤里的“联络员” ,虽然他自始至终都没那么“玄”,但如果没有了他,这个“竹林之游 ”很可能还形成不起来。山涛把向秀介绍给嵇康,没想到两人

5、是一见倾心,可算碰到了知己,甚至还是遇上了对手,结果向秀干脆留在云台山不走了。山涛宽厚地笑笑,也十分高兴。 其实,向秀比嵇康还要年轻,那时大约也就二十岁。那时的玄学家大多都很年轻。像历来评价最高的王弼,他发表最有影响力的老子注时,也就二十出头。 向秀就在云台山嵇康的家中住下来了,和吕安一起,三个人有时种菜浇园,有时一道打铁,虽然清贫,但却很自足,日子过得好不舒心。如果说,吕安是嵇康亲密的“生活私交”,那向秀就是嵇康最欣赏的“ 学友 ”了。向秀跟嵇康争论起学术问题来,那可是啥也不管的。不至于面红耳赤,但也是毫不相让。于是,这样的场景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细雨过后,空气无比清新的竹林中,嵇康、

6、阮籍、山涛、向秀,四位大名士个个衣着简朴随意,自然地倚坐在圆石上,一边的木案摆着嵇康的琴,周围陈放着美酒。嵇康和向秀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哲学问题” ,说到兴起处,忍不住站起来,慷慨地抒发起心中的情怀,他们那飞扬的神情,真让人怀疑,云台山会不会就是那世外的仙境? 正始五年(公元 244 年)的云台山竹林,大致就是这情形,虽然, “七贤” 并没有全都到齐,但最重要的几位人物已经出场,所以我们说, “竹林之游” 就是在这时开始形成的。这真是这个时代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了,而从此, “魏晋风流” 的最大亮点,也渐渐从朝廷里那些“ 浮华公子”的身上,转向了琴音净从的河南修武:转向了竹影婆娑的云台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