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060464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媒大学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传播学名著选读结课作业:读书报告1公众舆论读书报告1. 触不到的真实:简述对本书内容的总体理解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被视作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这本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拟态环境” 。书的名字叫public opinion ,但是贯穿始终的思想是,真实世界是如此复杂,人类永远也无法全面而彻底地了解真实世界。我们了解的,是一个由个人和媒介共同编织出来的“拟态环境” ,由于个人理解世界时的成见、兴趣、文化、自我利益等等因素以及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信源对消息的保密与审查等原因,人们只能获得一个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这个感知毫无疑问地与真实存在差距。2. 舆论是如何形

2、成的:对本书论点、论据、视角等的总结提炼2.1 李普曼的舆论观李普曼的舆论观是对卢梭舆论观的反思和批判。据考证,卢梭曾在社会契约论中第一次使用“公众舆论”的字眼,他卢梭强调公众舆论来自理性的表达,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共同的利益。公众通过持续地参与公共事务,公共意志得到彰显,最终实现主导政府决策的目标 11。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舆论传播的学理意义,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武器。卢梭的心目中的公众舆论源自理性与公正,有着神圣不可冒犯的话语权,理性的公众最终可以主导政府决策。但是作为一

3、个深谙新闻界运作之道的一流的政治专栏作家、记者、多届总统顾问,李普曼对这种理想主义的舆论观进行了深刻而有洞见的反思。在李普曼看来, “公众无法形成理性的舆论,更不能主导政府决策” ,因为舆论的主体公众,根本就不是“有理性的个人” ,他们看世界之前已经抱有了各种成见,“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 ,而真正的现实是如此复杂,系统的教育必须将庞大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压缩成一套套可供传授的课程,于是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各种成见。而公众由于受到局部交往、注意力局限、维护自我利益的需要、社1 参阅冯希莹 。天津社会科学。2011 年第 3 期中国

4、传媒大学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传播学名著选读结课作业:读书报告2会中永远存在的保密和审查等原因,无法形成对真实世界的理性看法。在书的结尾,李普曼表现出在政治中诉诸理性的困难之处,他引用柏拉图的话说“除非哲学家成了过往,或是这个世界的国王和统治者具备了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否则我们的城邦、甚至全人类都将永远无法免于祸患” “他抱着倨傲的姿态,匆匆收拾起理性的工具隐入了学院中,把世界留给了马基雅维利。 ”“因此,在理性与政治的第一次大邂逅中,理性的策略是愤而退场” 222.2 公众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主观限制因素成见:李普曼书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就是“刻板印象” 。

5、但是所谓成见,似乎比“刻板印象”的意义更广一点。看世界时,每人无法抛开成见,成见的原因太多了。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不断灌输成见的过程,他所在社会的文化、他从家庭那里习得的一切观念和思维方式、他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他思考现实时所处的情境及他选择哪一种自我来对现实做出反应不同的自我出自不同的利益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其实我觉得,将公众接近事实的所有主观因素都归于“成见”也不为过。2.3 公众形成过程中的客观限制因素审查与保密: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审查与保密,因为总有人需要宣传,而宣传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尽可能阻止宣传对象接近真相,越少人能够直接接触事实,宣传者就越容易为宣传对象(也就是公众)呈现

6、出符合自己战略的关于事实的景观。所以才会出现在凡尔登战役打得最糟糕的的时刻,霞飞将军却在和助手们开会争论明早见报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李普曼的战地记者经历和敏锐的洞察力给了他关于战争、政治、世界的深刻见解。语言本身的限制:公众能够直接观察的真实世界范围十分有限,那些没法直接观察的世界则很大程度是通过语言报告给我们的,但是对于同一事件,现场不同人都会以个人经验为蓝本创造出不同的关于事实的描述,退一万步说,即使所有目击者能够达成关于事实的一致且客观的意见,可是“人所掌握的词2 参阅李普曼公众舆论 (阎克文译)2006 年 4 月第一版 292293 页中国传媒大学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

7、传播学名著选读结课作业:读书报告3语要比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少得多,正如让保罗所说,语言就是一部暗淡的隐喻组成的辞典” , “我们用那些看懂了的词换气的各种想法,构成了我们观点的绝大部分依据。 ”3,因此,舆论的绝大部分其实产生于想象,那又谈何理性呢?局部交往:交往圈子对一个人产生对现实的哪方面感知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这涉及到阶层。李普曼谈到收入情况对一个人了解世界的影响十分重大,“如果有钱,他就能够克服几乎所有的交流障碍,他可以旅行、购买书报、把世界上几乎任何已知的事实纳入他的视线” 。另外,社交圈子在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每个圈子都有各自的一成不变的观点和对事件的评价准则,它很大

8、程度上决定着圈子内的人怎样看待世界。而圈子的流动性并不太好,比如“上层”圈子和“下层”圈子之间的交往,就总是抱有相互间的猜疑,互相感觉疏离和不自在。有限的注意力和复杂的现实:无论是统计数字显示,还是我们的感性认识,都能理解,一个人是没有精力去关注所有的事实的,即使媒介如探照灯只是照到了现实的非常小的一部分,但公众还是只能受社交圈子、生活内容、个人利益所限来尝试了解一部分信息。3. 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对本书研究成果、学术地位的评价及读后感public opinion被很多人认为是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实在当之无愧。李普曼根据自己丰富的新闻从业经历和出众的政治素养,对舆论形成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加以精

9、辟阐述,论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舆论从哪里来、怎样形成、能造成何种结果等,还谈到了新闻的议程设置功能,虽然他没有这么称呼。李普曼的很多论述跟后来的传播学者们的传播理论著作比起来,似乎学理性不够,也感性了那么一点,但是它谈到的内容之丰富使得它成为后来很多理论著作灵感的源泉。4. 思想的闪光点:笔者的细节收获,提问与对话:很多人都会谈论,对于网络时代舆论的形成,李普曼的论述还是否适用。由于互联网使得传播由过去的一对多的模式变成了网状模式,公众了解真实世界的途径除了报纸等传统媒体,还有各种分享与交流方式。公众之间的交往局限3参阅李普曼公众舆论 (阎克文译)2006 年 4 月第一版 51 页中国传媒

10、大学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传播学名著选读结课作业:读书报告4被打破了很多,因此互联网使得公众加接近真相,这毫无疑问是个进步。但是在“理性的个人”这个概念上,进步的程度就有限了。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触角可以轻易伸到更多的角落,对自己生活范围之外的世界要了解和联系都很容易,但是交往局限依然存在,虚拟的圈子和现实生活中的圈子有很大的重合性,不同阶层的人交往起来依然困难。日新月异的技术又产生着“数码沟”的问题。而且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让人更加看不清真实。我不由得想起德国作家雅各布海因的小小的大作延森先生遁世记 ,写了延森先生是邮局的非正式职工,十几年来他每天认真地投递邮件,并对此深感满足。但

11、有一天,他被解雇了。最初的不平和不适过去后,他开始充分利用闲暇思考这个世界:摄像机与足球比赛,毁灭信息的复印件,基因和分子,空气和植物,还有人们叫嚷了很久的经济危机。最后,他抛弃了电视机、报纸等一切现代媒介,甚至信箱和门牌号,过上了隐遁的生活。这本书写了舆论宣传与生活现实之间永恒的矛盾,并讨论了人类所受异化以及如何抵抗异化 4。技术越进步,人类受到的异化也就越深,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也许反而会更加扑朔迷离,人们的成见也会更加千姿百态。李普曼关于舆论、关于政治、民主、理性、新闻界的思考无一不发人深省,认识到现实难以触及,理性难以发力,但他对待理性还是乐观的,他说“只有在长期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希望遵循理性的方法。这不是因为人类无能,或是呼唤理性不过是空想,而是因为政治领域的理性的进化才刚刚开始” “我们可以在某种直觉中树立对理性的信念。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理性开辟一席之地。靠着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画面,我们可以努力展望事件的全景,无论是否可以避开眼前的现实,我们都可以根据更长期的打算去控制决策。 ”“我们完全没有理由绝望,因为,正如詹姆斯所说,我们命运所系的全部条件仍然一如既往地充满了希望。我们已经见识了残酷,而且正因为它不可思议,所以它不是最终结局。 ”54 参阅百度百科:http:/ (阎克文译)2006 年 4 月第一版 29429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