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结灌浆高强度施工管理和工艺探讨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050373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结灌浆高强度施工管理和工艺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固结灌浆高强度施工管理和工艺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固结灌浆高强度施工管理和工艺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固结灌浆高强度施工管理和工艺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固结灌浆高强度施工管理和工艺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结灌浆高强度施工管理和工艺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结灌浆高强度施工管理和工艺探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7 页小湾大坝特殊坝基地质条件下的固结灌浆和工艺探讨1.概述1.1. 电站概况小湾水电站位于云南省西部南涧县与凤庆县交界的澜沧江中游河段,在干流河段与支流黑惠江交汇处下游 1.5km 处,系澜沧江中下游河段规划八个梯级中的第二级。小湾水电站工程属大(1)型一等工程,永久性主要水工建筑物为一级建筑物。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水库具有不完全多年调节能力,系澜沧江中下游河段的“龙头水库” 。该工程由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 294.5m) 、坝后水垫塘及二道坝、左岸泄洪洞及右岸地下引水发电系统组成。水库库容为 149.14108m3,电站装机容量 420

2、0MW(6700MW),保证出力为 1854MW,多年平均发电量为 188.9108kW.h。1.2. 地层岩性本标段地质岩层为时代不明的中深变质岩系(M)及第四系。基岩岩性主要为黑云花岗片麻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两种岩层均夹薄层透镜状片岩。黑云花岗片麻岩,其中夹一层厚约 160m200m 的角闪斜长片麻岩(P)及多层片岩。该层岩体中有高岭石化等蚀变现象,蚀变带层厚 420m740m,主要分布在坝后抗力岩体部位的、号山梁及其下游地段。角闪斜长片麻岩夹片岩,该层厚约 100m120m,主要分布在坝基和邻近坝基的坝后抗力岩体部位。片岩夹层平均间距约 4m20m,平均厚度约 0.20m0.35m。主要

3、分布在坝基及上下游部位。第四系(Q)地层分布较广,分布在河床及河漫滩部位的冲积层(Qal)分选和成层性较差,具强透水性,厚度一般为 16m31m。分布在冲沟部位及平缓的山坡上的坡积层(Qdl)结构较松散,厚度一般为 2m5m,局部(冲沟附近)厚 5m10m。分布在冲沟地段及两岸陡坡下的山坳地带的崩积层(Qcol)块石以骨架形式存在,缝隙间一般充填砾质或碎石质粉土。第 2 页 共 17 页1.3 地质构造本标段内岩层呈单斜构造,产状为 N7585W,NE 7590。破裂结构面较发育,坝基建基面无 I 级断层分布,主要地质缺陷有:级断层 F11、级结构面、微风化卸荷岩体和裂面高岭土化岩体、蚀变岩体

4、(E4+5、E1、E9 等蚀变岩带) 。级断层 F11,在高程 1245m1207m 之间坝趾附近出露,与拱坝中心线呈小角度相交,向东延伸逐渐远离坝基,总体产状为 N8590W,NE7590。断层破碎岩带宽约 4m,由分布于上、下游侧的两个主裂面和破碎岩体组成,两条主裂带宽度分别为 20cm50cm、10cm30cm,主要由灰绿色糜棱岩及碎裂岩组成。坝基级结构面产状主要为近 EW 向陡倾角,宽度一般为 2cm10cm,主要为片状岩、碎块岩夹糜棱岩等。另外,还发育有若干条较短小的近 EW 向陡倾角挤压面,一般宽度 0.5cm5cm 不等,主要为片状岩、压碎岩及少量糜棱岩。坝基岩体裂面高岭土化现象

5、主要分布在 1190m1235m 高程 F11 上游侧约6m10m 范围,有挤压错动性质,较紧密,局部可见高岭土膜;分布于建基面1196m1245m 高程之间的岩体有具压扭性质,节理裂隙多紧密,面上见高岭土膜。坝前右岸大椿树沟至左岸饮水沟一线存在 II 级断层 F7,与坝踵之间最近距离约 50m。其总体产状近 EW,N7490,断层面呈舒缓波状,沿走向和倾向产状均有变化,局部倾角仅 4550,有时反倾。其破碎带总宽度一般18.6m37m,其中主裂带宽度一般为 0.8m2.5m,主要由灰白色断层泥和泥化糜棱岩组成,部分地段发育有两个主裂带,主裂带两侧主要为碎块岩和碎裂岩。1.4 岩体风化、蚀变

6、岩体风化坝址地段岩体风化以表层均匀风化为主,在断层带、节理密集带、蚀变带和较厚的云母片岩夹层分布部位常出现局部囊状风化和夹层风化现象。坝址地段两岸强风化岩体底界埋深(铅直,下同)一般为 10m20m,右岸局部可达26m,河床部位一般无强风化岩体分布。弱风化岩体底界埋深一般为第 3 页 共 17 页40m50m,局部可达 70m88m,河床部位一般为 23m31.5m。 蚀变岩体本标地段分布有相对较大的蚀变带 4 条,有 E1、E4、E5、E9,它们性状不一,其中以 E5 强度最低,E1、E9 性状相对较好。延伸方向均以近 SN 向为主,局部追踪近 EW 向结构面发育。岩体蚀变以高岭石化蚀变为主

7、伴随黄铁矿化蚀变,主要发生在黑云花岗片麻岩中。除以上规模较大的蚀变带之外,在本标地段还有零星发育的蚀变岩体,一般表现为沿近 SN 向节理两侧岩体发生蚀变,宽度一般为 5cm20cm,以轻微蚀变为主。另外,在较大的蚀变带附近,沿近 EW 向结构面有蚀变现象,多为轻微中等蚀变。1.5. 卸荷岩体本标地段河谷深切,相对高差达 1000 余米,岸坡陡峻,两岸山坡岩体卸荷作用强烈,卸荷裂隙发育。岩体卸荷深度发育一般规律是:在山脊部位明显大于冲沟部位,高高程部位大于低高程部位。山脊部位:强卸荷深度一般为10m20m,卸荷深度一般为 40m90m;冲沟部位强卸荷深度一般为 3m20m,卸荷深度一般为 15m

8、55m。低高程部位:强卸荷深度一般为 3m10m,卸荷深度一般为 15m40m;高高程部位强卸荷深度一般为 15m40m,卸荷深度一般为55m90m。坝基建基面上在下列两个部位分布有卸荷岩体:1150m1070m 高程之间近坝趾部位,呈长条形分布,在建基面上的出露宽度为0m10m;1010m 近坝趾部位,呈长条形分布,建基面上的分布宽度为0m3m(沿径向方向) 。微风化卸荷岩体中卸荷裂隙间隔成带分布,裂隙微张张开,部分有少量次生泥充填,带间岩体相对完整,部分片岩夹层有软化现象,部分节理裂隙有裂面高岭土化。卸荷裂隙主要为顺坡中缓倾角节理裂隙,产状为 N015W,NE3145,间距 10cm50c

9、m,延伸长度一般 3m5m。1.6. 地应力测试枢纽区位于山高谷深,区域构造挤压强烈,属中高地应力区,在河谷底部分布有高应力集中区。其测试成果见表 1-5。平面地应力测试成果汇总表表 1-5第 4 页 共 17 页编号 测点位置 1(MPa) 2(MPa) ()7-1 PD7 右壁 63m 5.20 1.40 -807-1 PD7 左壁 98m 2.00 0.50 -587-2 PD7 右壁 80m 5.20 -0.35 -677-2 PD7 硐底(100m) 15.00 2.30 513-1 PD13 右壁 28m 1.26 -2.65 -5813-2 PD13 右壁 58m 10.20 2

10、.40 -4313-3 PD13 右壁 83m 20.10 2.80 -4957-1 PD57 左壁 48m 10.00 3.60 -2657-2 PD57 左壁 58m 17.80 6.70 -6057-3 PD57 左壁 73m 10.80 4.70 -54注: 1. 1、 2代表垂直钻孔轴线的铅直平面内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且 1、 2互相垂直。2. 代表最大主应力 1与水平面的夹角,逆时针旋转为正。2.固结灌浆设计2.1.固结灌浆的布置及分区为提高坝基岩体的整体承载能力和适应小湾水电站高拱坝基础应力需要,大坝坝基基础岩面全部布置有固结灌浆,并依据坝体受力情况及地质条件分为A、B、C、

11、D、E、F、G 七个区段,固结灌浆孔位结合坝体冷却水管等综合情况布置。A 区位于坝基中间部位,B 区在 EL990m 以下河床坝段上游坝踵部位,C 区在 EL990m 以上上游坝踵部位,D 区在下游坝址部位,E 区右岸建基面高程990.00m 高程以上的地质缺陷集中区部位,F 区在坝顶推力墩部位,G 区在坝址贴角砼以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固灌孔布置原则为:A 区间排距为3.03.0m,B、C、D、F、G 区间排距为 2.52.5m,E 区间排距为 1.5 或2.0m。各区固结灌浆的目的及重要性: B、C 区的固结灌浆有补强帷幕灌浆作用,D 区固结灌浆位于拱坝高压应力区,是小湾坝基固结灌浆提高承载

12、力的重点施工部位。G 区固结灌浆是补强 D 区的岩体整体承载能力,E 区是重点解决地质缺第 5 页 共 17 页陷集中区部位的岩体质量,其它 A、F 区由于对基础应力要求较低,坝基固结灌浆质量要求也相应较低。另外、为提高坝基浅表层岩体的抗剪强度,在 EL1050m 以下 1232 坝段坝基有盖重固结灌浆孔内布置有 332 锚筋桩,入岩 912m、砼内 36m。2.2.固结灌浆的一般规定根据前期在 EL1000.00 高程附近无盖重灌浆生产性试验,由于坝基开挖卸荷和地应力回弹等因素,浅表层 5m 范围岩体裂隙发育严重,灌浆质量难以保证,设计决定在 EL1050.00m 以下即 1232 坝段进行

13、有盖重固结灌浆,EL1050.00m以上其它坝段根据试验情况决定采取灌浆方式。有盖重固结灌浆要求本坝段砼最小盖重河床坝段不小于 56m,岸坡坝段局部最小砼厚度不小于 4.5m,灌浆坝段的两侧坝段砼厚度不小于 3m 且龄期不小于 3d。为防止抬动,同排孔同时灌浆的最小安全距离不小于 7m,若相邻孔有串浆时,不得同时施灌,只留一个孔灌浆,串浆孔用 M20 砂浆回填。有盖重固结灌浆施工一般在砼收仓 3d 后(强度大于 10MPa)开始钻孔施工。2.3固结灌浆工程量右岸大坝坝基固结灌浆工程量达到 25.2 万米,其中单个坝段工程量6266.0m,灌浆 4420.0mm。最高月施工强度达 12000m。

14、2.4.固结灌浆施工工艺2.4.1 固结灌浆总体施工工艺流程以一个坝段为一个施工单元,根据实际混凝土的浇筑情况可分子单元施工,每施工单元内的施工顺序如下:物探孔抬动孔I 序孔序孔序孔(序排中奇数孔)孔(序排中偶数孔)检查孔加密孔。2.4.2 灌浆孔单孔施工工艺流程自下而上灌浆:钻机对中固定钻出全孔测量孔深自下而上分段进行洗孔、压水自下而上分段灌浆安插锚筋桩注浆孔口二次回填自上而下灌浆:钻机对中固定钻进第一段钻孔冲洗测量孔深裂隙第 6 页 共 17 页冲洗简易压水灌浆钻进第二段钻孔冲洗测量孔深裂隙冲洗简易压水依次至设计孔深灌浆插锚筋桩注浆孔口二次回填钻机对中固定钻进第一段测量孔深钻孔冲洗、压水第

15、一段灌浆钻至终孔测量孔深裂隙冲洗简易压水自下而上灌浆封孔扫孔插锚筋桩注浆孔口二次回填2.4.3 固结灌浆施工工艺钻孔钻孔要求分序、分段进行,钻孔孔底偏差控制不大于 1/40 孔深,孔位偏差不超过 10cm。对兼有锚筋桩的固灌孔钻孔孔径不小于90mm,其它孔孔径不小于50mm,除物探孔、检查孔必须采取回转钻机外,一般灌浆孔可使用适宜的钻机。钻孔过程中遇岩层、岩性变化,发生掉钻、塌孔、钻速变化、回水变色、失水、涌水以及打断冷却水管等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洗孔、压水钻孔冲洗分孔壁冲洗和裂隙冲洗,孔壁冲洗采用导管通入大流量水流从孔底向孔外冲洗的方法进行,孔口返清水为止;裂隙冲洗采用高低压脉动冲洗,冲

16、洗压力一般采用 80%的灌浆压力,压力超过 1MPa 时,采用 1.0MPa,裂隙冲洗控制标准为回水澄清 1020min 结束,总冲洗时间不少于 20min,当临近的灌浆孔正在灌浆或灌浆结束不足 24h,本段不得进行裂隙冲洗;压水试验必须在裂隙冲洗后 24h 内进行,否则灌前应重新进行钻孔冲洗。先导孔、灌后检查孔进行“单点法”压水试验,一般灌浆孔段的压水试验采用简易压水试验, “单点法”压水试验和简易压水的压力为灌浆压力的 80%,若大于 1MPa 时,采用1.0MPa,遇到特殊情况则按设计通知执行。简易压水试验压水时间为 20min,每 5min 测读一次压水流量,取最后的流量值作为计算值。单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