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被时间打败的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050332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波《被时间打败的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王波《被时间打败的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王波《被时间打败的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波《被时间打败的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波《被时间打败的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王波被时间打败的故乡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被时间打败的故乡王波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实差点儿就是这样。通往老房子的 3 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实际上,5 年前情况就已经这样了。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看到比我母亲略年长的她,刚刚年届六十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在倚山而居的自然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1984 年夏秋

2、之际,开始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 12 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除了有两三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桔园。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大都因癌症而不治。我对这些人的记忆,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性格突出的“人物” 。他们有些人进了城,有的人依旧留在农村,但他们结局大致相似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3、。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人女人们,先后成了“城里人” 。置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空间里,他们觉得天地顿然开阔。再回望与自己几无利益瓜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丛林记忆。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重逢后,已然能微笑致意;他们的后代则继续在城市里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嘲笑父辈们的目光短浅和不识时务。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反倒一如既往,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不肯在村里村外丢面子,有时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 “城里人”自然知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的

4、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式的愚昧、2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都会云散烟消,被时间一一打败。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了。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半山腰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石块填埋。时间打败了这些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也就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便是村里最强势的男人和最壮实的女人,也只能自生自灭。被扼住咽喉的故乡,只能

5、苟延残喘。“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 ”在他们这茬人嘴里,这是形容故乡衰落的最有力道的话;而在心里,这句话也时时让步入晚年的他们不安和恐惧。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我一度以为,逃离农村的人们会摆脱被打败的命运。只是现在我才发现,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被时间打败得溃不成军。不满三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 ;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倒是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

6、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 。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选自 2015 年 2 月 25 日中国青年报 ,略有删节)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者对于故乡被时间打败始终感到无可奈何。B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都能很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C作者将客观叙述描写和主观感受抒写相结合,笔调凝重深沉。D作者内心苦苦挣扎,对故乡被时间打败心有不甘。5第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作简答。 (6 分)6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得知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家人与邻居争墙基地界的事后,写了一封信给家

7、人,该信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便拆墙,后退三尺让路。 (5 分)请联系这个故事与本文内容,简要说说本文第段画线句子的内涵与张英诗句的内涵有何异同。3答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4 分)4 (3 分)*B 【不是小说。没有情节。 】5 (6 分) 【反衬(“对比突出” ) (1 分)了女儿对于故乡的人、事、物的陌生淡漠(3分) ,更加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面目全非的故乡所感受到的无奈和失落(3 分) 。 (本题最多得 6 分) 】6 (5 分) 【参考要点:相同处都是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值得为眼前利益斤斤计较) 。(3 分)不同处:张英诗句主张强势一方应该主动作为,谦让友善。 (态度主动退让,与邻为善) ;(2 分)第段画线句子意思是争执双方的任何得失都经不起时间消磨,无须斤斤计较。 (态度消极无奈,在时间面前人很可怜,任何争斗都无价值) 。 (2 分) (不求全面,意思对即可。本题最多得 5 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