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宁都县引水工程项目简介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5KB
约21页
文档ID:33048003
宁都县引水工程项目简介_第1页
1/21

宁都县固村湖光陂引水工程项目简介(39)(1)项目概况湖光陂工程位于固村镇上旻村固村镇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 42km东毗石城县,南连瑞金市,西、北接本县长胜镇、固厚、田埠乡 全镇辖 18 村一居委会,人口 4 万,面积 292 平方公里,居全县首位,耕地 4.6 万亩,其中有林山地 30.6 万亩琴江河自东向西纵贯全镇与梅江河交汇,区位优势明显,素有宁都的“边三角” 之称 湖光陂水陂工程建于上世纪 60 年代,所在水系属琴江河上旻溪流,主要建筑物有水陂一座,渠道一条,渠道全长 4.7km,设计灌溉面积 2000 亩受益范围为上旻村和中旻村 2 个行政村 9个村小组(分别为:上旻村横石组、坳下组、塘下组、车田组、上旻组、前屋组,中旻村坪里组、松山排组、富梓窝组),受益人口2320 人2)工程建设必要性固村是一个农业大 镇,去年农业总产值达 7428 万元,以水稻为主,形成烟叶、蚕桑、白莲、西瓜、果业五大支柱产业上旻村是固村镇距石城县平山镇相邻的一个行政村,全村辖 13 个村小组, 2536 人,村民主要以农业耕作为主,村内总耕地面积 2768亩,70%以上均为双季 农田人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年人均纯收入 2680 元左右。

然而, 村内现有的水利灌溉工程仅有 7 座小型水陂,大部分农田均需依靠山泉灌溉,每逢干旱年份,村内七成以上的农田均难以有效的保障灌溉,常因干旱造成减产或绝收为有效的解决干旱年份给上旻村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改造湖光陂水陂工程十分必要本次规划的湖光陂水陂工程,主要新建水陂一座,整治改造渠道 1 条,新开渠道 2 条,兴建提水泵站 1 座该项目上游控制流域面积大,水源充足,建设条件较好,且与《宁都县农田灌溉规划》和《宁都县“十三五 ”人饮规划》等工程 项目不冲突3)工程布置工程布置在上旻村五拾丘上游约 200m 处,在该处新建水陂一座,水陂长 57m,高 6.5m,拟采用块石 砼重力式结构,陂顶高程 265.50m,在陂的两 侧布置东、西两条干渠,东干渠全长5.27km,西干渠 7.38km,在东干渠黄盐背渠段布置一座提水 泵站,泵站建设点高程 260m,采用水泵提水至黄 盐背后山高程 300m处,在山上建消能池与新建的横石支渠相连,横石支渠全长8.01km东西干渠采用 0.6m*0.8m(宽*高 )砌砖矩形断面,横石支渠同为矩形断面,断面尺寸为 0.5m*0.7m(宽*高) 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 29590m3、石方开挖 9105.0m3,土石方开回填 6851.6m3、C15 砼 1468.2m3、C15 砼埋块石1759.87m3、钢 M7.5 浆砌砖 8221.92m3、M7.5 浆砌石 135.28m3,水泵机电设备置安,DN150 钢管置安 240m 等。

4)工程投资湖 光 陂 引 调 提 水 工 程 建 设 总 工 期 为 6 个 月 ,计 划 20 17 年 9 月 开 工 工 程 总 投 资 496.5 万 元 ,其 中 主 体 工 程 投 资 478.2 万 元 ,其他 工 程 投 资 18.3 万 元 宁都县南片区引调提水工程项目简介(40)(1)项目概况宁都县南片区引调提水工程为宁都县长胜和田头等二个乡镇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工程实施项目主要有电力线路配电设施、水源工程、灌溉渠系和饮水管道等拟建青树村窑下电灌站、中江村排子上电灌站、新圩村水南电灌站位于宁都县城部长胜镇,距圩镇 2~6km,水源 处在赣江水系琴江河的青树村、中江村和新圩村,是提水抗旱应急为主,灌溉、生活及工业用水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小型水利工程;南必村大岭上电灌站、璜坊村庙下电灌站、松山村麻丘电灌站位于宁都县城南部田头镇,距圩镇2~6km,水源处在赣 江水系梅江河的松山村、南必村和璜坊村,是提水抗旱应急为主,灌溉、生活及工业用水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小型水利工程宁都县南片区引提工程日常主要用于长胜、田头等二个乡镇 1.16 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遇枯水干旱年份,主要保障二个镇圩镇居民 1.7 万人口的基本生活用水。

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长胜、田头等二个镇为宁都县南部, 镇 政府所在地位于各工程水源点的中下游 镇 圩 镇 常住人口 约 0.6~ 2 万人 长胜 、田 头 等二个 镇为 重点 乡镇 2013年全 县 地区生 产总值 111.79亿 元,人均GDP为 13945元 /人主要交通干 线 有石吉高速公路、 鹰 瑞高速公路、319 国道、昌厦公路、宁 临 公路;城区主要 桥 梁有宁河大 桥 、城南大桥 和梅江大 桥 2、旱灾及抗旱 现 状情况根据宁都县历年防汛抗旱统计资料及江西省旱灾程度划分,宁都县为主要受旱县以近年 2003、2007 年旱灾灾情为例,2003年,受全球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是我县历史上旱情最为严重的一年,长胜 、田头等二个镇 1~5 月降雨仅为 620mm 左右,6~8 月降雨仅为 2.5mm,区域内部分小溪流断流,全镇约有 40%的二季稻因缺水绝收,因旱缺水造成项目区 6 万人、1.2 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圩 镇因水源不足,居民饮用水水质有近 1 个月处于临界值,期间为保证二个镇圩镇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对工业用水和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实行限量供应,2003 年旱灾给长胜、田头等二镇造成 1500 余万元的经济损失;2007 年,受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控制,长胜、田 头等二镇 6~7 月降雨仅 27.9mm 左右,自 6 月 23 日以后,连续 48 日最高气温都在 35℃以上,日最大蒸发量达11.6mm,二个镇约有 15%的二季稻因缺水 绝收,因旱缺水造成项目区 3 万人、0.6 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造成经济损失 1000 余万元。

宁都县南片区引提工程目前有长胜、田头等自来水厂等工程设施青树村窑下电灌站、中江村排子上电灌站、新圩村水南电灌站、南必大岭上电灌站、璜坊村庙下电灌站、松山村麻丘提灌站主要灌溉长胜、田头等二镇 6 村庄农田灌溉,乡镇圩镇居民生活及工业用水3、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提引工程,尽管河、沟道中常年流水不断,但在干旱年份因水源不足灌溉问题却始终难以解决,项目区目前部分农田靠天雨灌溉,一些水田因无水灌溉变为旱地种植4、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近年来,因长胜、田头等二镇圩镇人口不断的增加和工矿企业的发展,目前二个镇自来水厂产能不足,一些工矿企业靠自己抽取地下水满足工业用水,对当地地下水资源平衡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圩镇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并且因上游河水水质变差, 饮用河水对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身体危害,严重制约了乡镇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保障二个镇圩镇应急水源及下游农田灌溉用水,适应当地群众生活生产用水的需求,兴建宁都县南片区引提工程是十分必要的3)工程布置宁都县南片区引提工程为宁都县长胜、田头等二镇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工程实施项目主要有电力线路配电设施、水源工程、灌溉渠系和输水管道等1、电力线路配电设施电力线路:根据实地考察从当地最近的 10KV 高压输电线接入电源,架设 10KV 线路到泵房,青树村窑下电灌站架设高压线路长 3km,中江村排子上 电灌站架设高压线 路长 4.5 km,新圩村水南电灌站架设高压线路长 4.5 km,南必大岭上电灌站架设高压线路长 2.5 km,璜坊村庙 下电灌站架设高压线 路长 1.5 km, 松山村麻丘提灌站架设高压线路长 2.3 km,共计 架设高压线路 18.3km。

配电设施:每个电灌站需安装一台 200KVA 专用变压器、 计量、无功补偿、避雷、及低压配电设施2、水源工程泵站:长胜和田头 2 个乡镇共新建电灌站 6 座,其中长胜镇3 个电灌站取水点为琴江河下游,田头镇新建 3 座电灌站取水点均为梅江河下游、取水点以上集雨面积都超过 1000km2,因此水源水量有保障,每座泵站分别建机房和管理房面积100m2,55KW 离心水泵机组 2 台,配电板柜 2 套3、灌溉渠系为保证二个镇部分农田灌溉用水,根据农田地势和农田日常灌溉用水量,长胜镇和田头镇电灌站在途经农田地势较高处留一分水闸阀,干旱年份作为二个镇农田抗旱应急水源明渠采用三面不见土衬砌4、输水管道青树村窑下电灌站、中江村排子上电灌站、新圩村水南电灌站、南必大岭上电灌站、璜坊村庙下电灌站、松山村麻丘提灌站作为长胜、田头等二镇第二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干旱年份支援长胜、田 头等二镇城区居民生活及工业用水在每个水源处设一输水管道,引用流量为 0.01~0.02 m3/s,管径 250~350mm输水管道起于各水源点,止于二个镇自来水厂4)工程投资宁都县南片区引提工程计划于 2017 年开工建设,拟建设总工期为 6 个月。

工程因兴建房屋渠道占地 15.2 亩,架设 10KV 高压输电线路 18.3km,200KVA 配电变压器 6 台,新建房屋600m2,55KW 电动离心泵 12 台,铺设输 水管道 34.03km,新建引水渠道 5km,无人口迁移主体工程主要工程量有:土石方开挖 6.78 万 m3,砼 2.3 万 m3,浆 砌水泥砖 1.48 万 m3,浆砌石 0.23 万 m3,钢筋制安 13t,管道 34.03km,水泥砂浆 粉面 4.7 万 m2宁都县南片区引调提水工程建设总工期为 6 个月,计划2017 年 7 月开工工程估算总投资为 641.16 万元,其中主体工程投资为 550 万元,其它工程投资 91.16 万元宁都县新安引调提水工程项目简介(41)一、 项目概况新安引调提水工程是一座提水灌溉工程,位于宁都县长胜镇中东部,琴江河的中下游,距长胜镇 10km,该工程于 1968 年兴建,灌溉新安村的长排、斧头江、禾岭、上新安、下新安五个小组和旱脑村的长江巷、上安二个小组的 2110 亩农田,受益人中1860 人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改建电灌站一座,装机 60 千瓦,改造渠道一条及渠系建筑物,渠道长 9.0km。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自然地理、气象灌区地处闽赣交界之武夷山脉中段西麓,灌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面多为高山林地,地势自东向西倾斜,中间多为丘陵梯田,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形成水往西南向流汇入琴江河,琴江流域面积2110km 2(宁都县境内485km 2),河长143km,河床比降1.17‰灌区地貌虽不很复杂,但仍存在山峦起伏平地冲谷、岗地、低丘交错分布,构造上是凹陷地区,以抗风化剥蚀力较弱的砂岩的第四纪粘土为主,经长期风化过程,形成一层厚薄不均的粘土壤,再经侵蚀,形成岗丘,整个区域基本构成丘陵一大片,平原沿河一线的地貌特征灌区内土壤多为沙质粘土,土层较厚,地下水位低,通透性好,土层质地分选性明显,是水稻、甘蔗、油菜、和无公害蔬菜最宜种植区之一本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流域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8.8℃,极端最高气温为39.9℃,极端最低气温为-6.4 ℃,多年平均降水量 约为1600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95mm左右,最大月蒸 发量251mm,最小月蒸发量21.3mm,多年平均相 对湿度78%,最小相 对湿度6%,多年平均风速2.0m/s2、社会经济状况灌区涉及长胜镇2个行政村7个村小组,总人口19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60人,耕地面积2450亩,设计灌溉面积2110亩,有效灌溉面积1260亩。

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油料、蔬菜、豆类、红 薯等旱作物,粮食总产量1266吨,农业人口人均产粮680kg,农民人均纯收入3630元旱灾是主要自然灾害,以伏秋季节最多每年7月以后,气候干燥、炎热高温、降水量少于蒸发量,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要求,因而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不同程度不同面积的夏旱或秋旱旱灾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破损严重,以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滞后等问题造成的3、存在的问题新安引调提水工程于1968年兴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