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化学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案例分析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3044437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化学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青年化学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青年化学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青年化学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青年化学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年化学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化学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案例分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年化学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案例分析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高良椒自从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来,建立校本教研基地学校 14 所,其中重点联系农村高中4 所,教研工作重点转移到帮助基地学校如何有序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上来。近一年多来,通过“课例分析”、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了教研组建设,营造出同伴互助的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随机听课 200 多节,听了近百位青年教师的课,了解到高中青年教师的一些教学现状,特别是农村青年教师。4 所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中,教龄在 10 年以下的共 45 人,占 75% ;教龄在 5 年以下的共 28 人,占 46.6% 。4 位教研组长中

2、教龄最长 18 年,短则 7 年,组长中只有 2 人是中学高级。这些青年教师的课基本上都听过,有的教师还不至听过 1 次,通过听课调查发现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了解他们在专业成长与发展上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听课调查后给我感悟最深的是:在一定意义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农村教学质量的低下,首要因素是教师质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课堂教学中缺失教学常规的规范。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自觉、严格地执行教学常规,则为教师完成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

3、量把好了第一关。在听课调查 (查“三本”) 中发现,有些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教学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似乎讲多讲少、讲深讲浅都可以;教学重点不突出,抓不住关键,“眉毛、胡子一把抓”;板书可有可无;演示实验因准备不充分无法做或失败常有发生;有多媒体使用时,往往来个“资料大搬家”,“辅助”变“主体”,“口灌”变“机灌”;科学性、知识性错误产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缺失教学常规有关。案例一对于用“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教材中是分三步处理:第一步从得到氧、被氧化,失去氧、被还原,来表示 (与初中知识衔接 );第二步以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来表示;第三步以失

4、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来表示。到最后一步才完整地表达了“双线桥 ”的含义: 表示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过程(从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转变到生成物中该元素的化合价) 表示变价过程中的反应类型(被氧化氧化反应或被还原还原反应) 表示变价过程中电子转移情况(得失电子数)。这 3 种含义就是用文字在“双线桥”上表达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自觉、规范地去书写,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示范。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用“双线桥”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书写的基本步骤: 标价态 连双线 写电子得失 。听课中及课后检查备课本发现,教师在处理“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时,既缺乏书写上的统一步骤、

5、格式的规范,更缺少线桥上的文字表达的规范与要求。不该写的多写了。如:得氧被氧化,氧化反应 (上线桥写的 下同) ;失氧 被还原,还原反应 (下线桥写的)。化合价升高 被氧化,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还原反应。失 2e- 化合价升高 被氧化,还原剂;得 2e- 化合价降低,放还原,氧化剂;得电子 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失电子 还原剂,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划线的文字表示多写的 ) 。 应该写上去的少写了。如:“失 升 氧;得 降 还” 、 “失去电子,被氧化;得到电子,被还原”、“降 得 2e-,还原剂;升 失 2e-,氧化剂 ”等。问题与后果:造成不同学校的学生会写出不同的“

6、双线桥”表示法,即使同校的不同班级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双线桥”表示法。受教师影响学生对“双线桥”书写也很不规范,造成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 “双线桥”所表达的准确含义,无法形成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正确技能。反思与评析:1 不清楚备课的常规要求,认识不清 “双线桥”表示法与初中所教的各种“化学用语”一样,都必须按教材要求,有一个准确、规范的表示,来不得半点马虎。2对教材钻研不够,对 “双线桥 ”的书写步骤、文字描述、表达的意义的认识都含糊不清。3没有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分析教材后该做到的几个 “统一”就应认真落实,同一组的教师出现各不相同的表示法,只能说明备课“走过场”。4部分教师备课不认真

7、、不规范、不得要领。青年教师前几轮教学必须写出详案,有许多青年教师确实做到了。但查阅了许多教案,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教案突显的是教师的“教”的活动,而学生“学”的活动明显地“少”,而且多数处于被动状态。一句话,教案书写的格式,跟不上课改变革的发展。个别教师的教案,不仅不规范、,而且草草几百字根本看不出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看不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关键,看不见学生“学”的活动,态度相当马虎、不端正。比如,在本节教案上仅仅列举了反应方程式,不标化合价,仅连线,无一文字描述,也不写步骤、要求等。青年教师刚走上讲台,要教好“教材”首先碰到的问题是,面对学生的实际,如何处理教材把握好教学的“度”。

8、特别对于农村普高生来说,学生基础薄弱,需补习的“双基”很多,并且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更需得到关爱。因此,在高一起始教学中应 严守教学大纲、新教材的要求,不搞“一步到位”( 备大纲、备教材 )。以夯实“双基”知识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优化整合,和谐统一。 适当放缓进度,以高中知识点为切入口,强化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有利于有意义学习。实践证明,这样做针对性强,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不要人为地制造教学难点,否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教材在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分三时段完成的。高一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从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角度

9、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用“双线桥”表示法写出电子转移;高二年级介绍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方法;高三年级学习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等。教材对理论知识的安排,采用分散难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做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 对电解质溶液知识的安排也一样 ) 案例二听课中发现,在教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时,一些教师不按大纲、教材的要求教学,在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以及掌握运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的情况下,立即拓展了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概念教学;拓展了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化合价的各种

10、价态变化律的教学;拓展了“单线桥”电子转移表示法等等。同样,在教离子反应这节课时,由于初中大纲已对电离和电离方程式不再作教学要求。因此,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相似,离子反应也属起步教学,教学例子的选择应局限于初中知识范畴。在实际教学中,如:从 Ag+ + CI = AgCI 反应,拓展 Ag+ 与Br 、I ;从 CO32 +2H+ =CO2+ H 2O,拓展 H+ 与 HCO3 、HS ,OH 与 NH4+;从H+ + OH = H2O,拓展 H+ 与 CIO 、 F ;从一般状况下离子共存的讨论,拓展到在 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共存的离子有:HS 、S 2 、SO 32 、HSO 32 ;在强碱性

11、溶液中不能共存的离子有:NH 4+、HCO 3 、HSO 32 、HS ;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的离子有:Fe2 、CI 、H +、NO 3 ;K +、Fe 3+、SO 42 、I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拓展 CH3COOH H+ + CH3COO- (部分电离用 ) 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如 H2S 的电离,等等。问题与后果:教师这样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肢解完教材,学生甚至连书上的内容都还没有完全理解与掌握,就立即忙于所谓的拓展,这种拓展只能是一种无效的拓展。这种操作的严重后果之一,使得本来能学好的教学目标成了一锅“夹生饭”,而经常给学生吃“夹生饭”,会造成脑的“过度学习”,“胃”的“消化不良

12、”。日积月累,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产生许多认知与情感上的问题与障碍,严重干扰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后果之二,“学困生”如果缺失教师的直时帮助与指导,并受到不公对待,学生就会逐步失去学好化学的信心。反思与评析:1 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为少数学生的升学而教。“依纲为纲,依本为本”的意识不强,掌握不好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不应仅仅为了应对考试,被练习、考试牵着鼻子走。要知道,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全等于教师讲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2教学经验的缺陷: 备课不看大纲,对教材不深入研究,找不准重、难点,找不准教学关键。 备课、上课时,不能根据学生知识、生活的经验,课堂教

13、学的实际去灵活处理教材,往往表现出“就教材讲教材”( 缺失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考 ) 或为完成 “教案”而“教”。 缺少对教辅材料、教案集提供的信息的甄别、选择的能力,往往把不该搬的都照抄过来,只追求“形式迁移”,而无实质的收获。教师通过备课要把握好每节课中那些知识是“本”的教学,要明白拓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仅仅是课堂教学之“末”,这“本”与“末”不能倒置。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应该是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帮助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这是拓展教学的一个目的。在未夯实“双基”知识的前提下,就匆匆地去追求教学内容上的延伸和拓展,这种急于求成,脱离学生实际的拓展,或许还能满足极少

14、部分学生的需要。但是,相对于绝大多数“学困生”来说已变得毫无意义,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这种拓展,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会造成降低大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挫伤学好化学积极性的严重后果。二青年教师对教材缺乏透彻的理解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好一节课起码要做好以下几点:1按大纲、从教材系统的角度,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分析一节课的“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的关键,以及该采用的“教”法与该指导的“学”法。2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态度,以及生活、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3课的设计要有“预设”与期望。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青年教师所备的课,与以上几点要求差距较大,原因是多

15、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备课的时间不到位是主要原因之一。到“校本基地”学校听课都是随机的,到校就进课堂听平常课。通过听课、查备课本、课后交流,了解到多数教师备课都十分匆忙,往往只提前一天备课。由于班主任工作忙、教 4个班学生作业多、教“2 个头”4 班学生等原因挤掉了备课时间,造成备课走过场、分析不到位,对教材缺乏透彻理解与准确的把握。案例三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如何帮助、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 电子得失的判断,从外在显形的判断转向隐形本质的判断,对

16、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 3 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构的基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按教材 P11 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可归纳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反应物)(性质) (实质) (特征) (变化)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听课中发现,多数教师以“讲授法”来完成对 6 个概念的解释,教学方法与手段单调。 没让学生阅读教材 没有发挥图 1-5、图 1-8 直观教学的作用 直接给出归纳的结果,但存在问题不少。有些教师的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