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前旗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019983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察右前旗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察右前旗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察右前旗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察右前旗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察右前旗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察右前旗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察右前旗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察右前旗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调研报告 筑牢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阵地”是巩固农村党员活动阵地的基础察右前旗农村党员活动阵地调研报告察右前旗旗委常委、组织部长 郭晓东今年 6 月,笔者按照“组织部长下基层” 的有关要求,就察右前旗农村党支部阵地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中发现,村党支部活动阵地浓缩了农村的改革和变迁,它的运行情况几乎是监测农村党组织凝聚力的晴雨表、反映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问题的报警器,可以说,阵地最“红火”的时候,就是党支部凝聚力和号召力最强的时候,阵地“破落”的时候,也是党支部吸引力和感召力下降的时候。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我旗的农村党组织阵

2、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 2006 年以来,阵地覆盖率由 56%上升到目前的 76%,阵地的完好率保持在 70%以上,“五好”支部的比率由 19%提高到 32%。可以说正是由于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才有力地维护了农村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实证明只有加强党在基层的领导,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才能使党的政策更好的惠及人民群众,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党已走过了 88 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伟大的征程中,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在不同时期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农村党组织阵地建设深刻地见证了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变迁。党的“十七” 大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

3、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的总要求,就农村党组织阵地建设而言,笔者认为就是要适应新形势要求,努力克服党员活动少、利用率低、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在做好“实物阵地”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党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阵地”的建设工作,并以此为重要抓手,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一、察右前旗农村党组织活动阵地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察右前旗有村党支部 113 个,有阵地的党支部 86 个,没有阵地的党支部 27 个,其中 2006 年以来新建、维修阵地 35 个。农民党员 4655 名,其中 35 岁以下的党员 279 名,占 6%;3645岁 652 名,占 1

4、4%; 4654 岁 1136 名,占 24%;55 岁59岁 746 名,占 16%; 60 岁以上 1842 名,占 4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 4206 名,占 90%。活动阵地运行情况不平衡,从实地调研来看,可以分为四个类型:一是有阵地,党组织活动积极,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比较充分。如南营村、呼和乌素村,这些村经济发展较快,农牧产业特色突出,有一定的集体经济。在这些村中,党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核心作用发挥明显,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带路人”。二是虽有阵地,但由于多种原因,阵地常常处于闲置状态,组织活动开展滞后,比如沟口子村。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5、:有村党支部工作方法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有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党员群众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有现有党员年龄大,不方便参加活动的问题;有经费不足,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的问题等等。三是虽无阵地,但日常工作能正常开展,能完成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比如种地槽村。这类村党支部往往都有一名公道正派、德高望重的带头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但一般都年事已高,新思想、新知识接受较少,带领人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有限。第二和第三种类型的村经济发展情况类似,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劳作方式,村民各家生产联系不紧密,集体经济差。四是既无阵地,组织活动开展积极性也不高,比如毛虎沟村。这些村普遍立地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

6、外流人口多,在村老人多、老党员多,属于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处在农村发展的边缘。分析我旗农村阵地建设中存在问题,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思想认识层面的,也有实践操作层面的。1、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 “四难” ,使党员活动阵地作用难以发挥。一是党员管理难。近年来农村党员队伍的流动性不断增大,据统计,全旗农村常年外出党员 364 名,季节性外出党员 1072 名,外出党员占到了总数的 31%。有的外出期间无法参加组织生活,有的甚至几年都见不到面,游离在党组织的视线之外。二是组织活动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农民党员很难

7、按规定的时间参加党员活动。再加上在村多数是老党员,参加活动行动不便,积极性不高,农村党组织按传统方式开展活动时往往面临着无党员参与的尴尬境地。三是党员教育难。当前农民党员干部思想呈现复杂化。表现为党员干部的经济意识逐渐增强,淡化了单纯的政治热情;由重精神转向重实惠,精神激励的吸引力日渐减弱;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个别党员干部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迷失了方向,理想信念动摇,甚至产生了信仰危机,成为各种错误思潮的俘虏;农村中一部分党员由于长期不坚持学习,不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党员作用不突出,自由主义在个别党员身上有所表现。凡此种种,都对党员教育形成负面影响。四是党员发展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

8、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增多。特别是一些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地区,更成了人口的绝对净流出区,留守村中多是“3860”部队,好多村没有 35 岁以下的年轻人,有的村甚至没有 45 岁以下的村民,如五里坡, 60 岁以上的村民占 70%,村中最年轻的村民 46 岁。这就造成农村中缺乏文化素质高、接受新事物快、干劲强、最值得培养的骨干力量。而在村的群众,新形势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宣传教育不到位、党组织自身不够完善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申请入党的人数逐年减少。据统计,2002 年 11 月至今全旗发展农民党员 269 名,年均发展 33.6 名,新党员力量的不足也是党员

9、活动难以坚持、缺乏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2、对阵地功能定位的缺陷,使基层党组织难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目前对农村党员活动阵地功能定位还局限于办公场所、党员活动场所,极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广大农民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需要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变管理为服务,变行政命令为行动引导。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党中央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3、部分阵地布局不合理造成 “人气”不旺。随着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随着农村特色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经济文化中心发生转移。有的阵地所在地已经不是

10、原来的经济、文化中心,党员、群众不便集聚,造成阵地“人气” 不旺。还有我旗59 个阵地是利用闲置的校舍,占总数的 52%,而这些校舍当时为了各村孩子上学方便,不受干扰,往往建在和几个村等距的村外空地,党员群众参加活动不太方便,如果老年人多的话,就更不方便了。4、村干部主观上对阵地的认识不够,片面强调实物阵地对开展工作的制约作用,而忽略了思想认识的提高。相当多的村党支部书记对利用阵地仍停留在过去的办公开会、收粮催税上,而对当前阵地建设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没有深刻的认识,缺乏解决困难的思路和办法,“等、靠、要”思想严重。可以说,思想上的问题是当前阵地建设中的最大问题,也是解决阵地建设中诸多

11、问题的关键所在。5、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村干部不考核、难考核,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村干部几乎成为干部管理的“真空”,在一些贫困村,工作干脆陷入要求高、没人干,要求低、干不好的怪圈。 6、经费不足,阵地运行难以为继。现在我旗农村基层组织的日常经费由旗财政解决。2008 年我旗拨付村干部工资标准是: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每人每年 2300 元,村委会其他干部每人每年 1800 元,自然村干部每人每年 600 元。办公经费每个行政村 2000 元。以上经费年底由财政局一次性拨付。对于集体经济“空壳” 村来说,下拨的办公费远远满足不了电费、烤火费、夜勤人员工资等基本费用开支,活动经费

12、就更不用说了。有的支部反映,“要把全村党员找拢来,电话费、邮寄费都无法保证,就是集中拢来了,吃个便饭的开支都觉得不堪重负。”一些村由于没电,无人值班、无夜勤人员,安装远程教育设备都成了问题。二、巩固农村党建阵地的思考和对策从以上现象和原因来看,阵地表现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要使党建阵地建得起来,运转起来,就要解决人、事、制度、经费等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是要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把基层组织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把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规律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找准关键,抓好要素。(一)解放思想,抓住关键,

13、建好群众心目中的“ 阵地”阵地作用发挥够不够,能不能团结党员、凝聚群众,与“ 实物阵地”和群众心目中的“阵地”之间的距离大小有极大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劳动转移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民主意识、参政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二十一世纪初,国家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后,一些农民的国家观念和集体意识有所淡化,但党对农村党组织的执政管理要求非降反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需求愈来愈多,标准越来越高。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形势更复杂,承担的任务更繁重,挑战和考验更严峻,其中之一就是村级组

14、织的办公和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其表现就是阵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弱,阵地作用与群众的期望越来越远。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工作的实际,大部分村干部长年奔赴于田间地头,无暇顾及理论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接触的工作单一,思维形成固定模式,有的无村级活动室或有活动室但条件设备简陋,村干部无心也无力在村级活动室办公,致使相当部分村两委办公室形同虚设,周围环境极差,群众有急事想办事找不到人,找了支书找主任,找了主任找文书,造成了村民办事“人难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既没有发挥阵地作用,又不能树立村级组织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因此,党在群众心中的“阵地” 实际上是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15、是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群众对党组织的无限信任和衷心拥护,建好群众心中的“阵地” ,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解放思想、找准定位、有所作为。(二)科学发展,抓好要素,不断巩固党建阵地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由队伍、阵地、活动、制度和保障五要素共同支撑和维持运转。其中,队伍是关键,阵地是基础,活动是载体,制度是根本,保障是前提。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组成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体系。要保持阵地正常运转,发挥阵地的作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好五个要素相互之间不相适应、缺乏合力的问题。1、科学定位阵地功能。村级阵地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村级规范化建设、提升村

16、级工作水平的前提,是增强党支部战斗力的重要载体。目前,农村党建阵地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笔者以为,要建好“实物阵地”,就是要把阵地建成党建主阵地的前提下,围绕群众心目中的“阵地”,科学合理设置阵地功能,针对不同群体的所愿、所需、所盼,把党建阵地建成“党员之家 ”、“群众之家”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比如,在一些贫困落后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如何解决农群众办事难、就医难、购物难、开展文体活动难等问题;在外流人口多的村庄,留下弱势群体在家,如何解决留守人员生活困难,保证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对一些先富起来的村,农民富而思乐、富而思学,迫切需求各种社会服务。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不但是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必备的物质条件,更赋予了团结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新任务。2、分类指导整合阵地。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工作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党员活动和实际工作结合得紧密,什么时候党员活动就有声有色,阵地运转就正常。而当前最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