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019350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求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追求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追求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追求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追求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追求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求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追求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重庆北部新区星光学校 周静论 文 类 别 : 学 科 教 学 类 学 段 : 小 学 学 科 : 数 学【内容摘要】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有重视备课的好传统,许多老 师课前精心设计教案,并按着教案上 课。但是,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 预先的设计“ 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 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让“ 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数学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这是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普遍存在的一种缺憾。【关键词】 预设 生成 数学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

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的自然回归,呼唤着那种充满灵动的、富含生命力的智慧课堂的出现。 “生成”则是数学课程标准蕴育的新生命,它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和封闭性,是教学过程灵动性的概括。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捕捉新信息,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以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一、精心“预设” ,为“生成”留白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的确,现代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

3、有精彩的生成。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要更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 ,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 。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传统教学较多关注教师怎样教。因此,研究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联系) ,研究教法(教学过程怎样有序展开)是教学预设的重心。而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怎样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2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1高质量的教学预设需要研究教材

4、,还需要研究学生。一堂成功精彩的课,其因素不仅仅在“生成” ,还在于教学的提前预设,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追求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教学的提前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独具匠心,通过精心“预设”去预约“精彩生成” ,通过“生成”更好地完成“预设”目标。例:分数的认识 ,理解平均分产生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尝试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师:拿出你准备的图形,把图形任意折一折,用直尺和彩笔沿折痕画一条线,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阴影。学生操作,师选几个图形贴在黑板上师:谁能把这些图形分分类?生 1:按形状分。生 2:按大小分。生 3:按有没有平均分来分。这正是我预设到的,但我并没有立即喜

5、形于色。师:你怎么知道图形有没有平均分?生 3:把这些图形分别对折就知道有没有平均分。于是我动手验证了他的说法,并把图形分成了两类。师:把图形平均分成两份,那阴影部分用什么表示?生:用 1/2 表示。师:那另一类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 1/2 表示吗?为什么/生:(争先恐后)因为图形没有平均分,所以不能用 1/2 表示。 生: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平均分产生分数,也为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 (即生成) 。作为数学老师,必须把

6、一些概念、规律纳入“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中,给学生留下足3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 ,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找准新的切入口,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再现关键问题,把问题再一次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关键突破,抓到“痒”点,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课堂效率,事半功倍。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减法)先通过情境引出了算式 338?,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分成”知识进行计算或借助摆小棒的办法来计算。几分钟之后,小组纷纷汇报他们的算法,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出他的算法,即:我用 835,最后也能算出得数 15,我不需要摆小棒,就是说不出理由,但我觉得是对的。针对这个问题,同桌交流讨论,

7、经过几分种的讨论后,大家的讨论声平静下来,都争着举手回答:“有道理。 ”生(1):他算的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与减数的相差多少,再从整十里去掉相差的数。生(2):其实就是被减数个位上的 3 要减去 8,还差 5,从 20 里拿出1 个 10 来去掉 5,最后得 15。这时原先发现这个方法的同学说:“我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但就是说不出来。 ”这个教学资源不是教材提供,也不是我所预设到的,而是课堂教学过程所生成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中随时都会出现想不到的意外,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处理这些意外,把它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并能积极地把这些意外转化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资

8、源,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真实和活力。.预设要给生成留下足够空间。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预设,会导致学习活动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应在预设时,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二、理智“生成” ,为“预设”添彩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随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设方案

9、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正确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添光彩。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课前的预设是这样的:一、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二、知道 1 元=10 角,1 角=10 分;三、掌握简单的换算;四、在游戏中巩固元、角、分的换算。可当教师实施第一个环节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按原来的预设4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灵机一动:人民币学生天天见,有时也会使用,只要稍加点拨教学任务就能如期完成,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直接进入换钱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元、角、分”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换算。于是教师放弃了原先的预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

10、行换钱的游戏,同学们情绪高涨,场面十分热闹。教师借此机会,使元、角、分的简单换算自然生成。三、放大错误,升华生成以前的教师就怕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和那样错误,经常藏着、躲着、捂着。其实这种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 ,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师:63-8=? 生 1:(充满自信)

11、63-8=65师:你是怎样想的?生 1:因为个位 3-8 不够减,所以用 8-3=5,再与十位上的 6 合起来就是 65。师:是吗,那该怎么减呢?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第一种算法:先算 60-8=52,再算 52+3=55;第二种算法:13-8=5,50+5=55;第三种算法:先算 1082,再算 25355还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说:“我想用 8-3=5 可以,因为 3 比 8 少 5,所以再从 60 里去掉 5 就可以了。 ”多么独特的方法!拍手称快的同时,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与大人的思维习惯是不同的,而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更习惯于用比较的方法去想。问题就

12、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生成,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达成,从而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提出他们心中的疑惑。不怕,不仅仅是不怕老师,同时还要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便是观点存在着错误性;不怕同学,很多学生的心理有一种疑问,我的问题的提出会不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学5生更应该不怕的是他自己,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会接踵而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

13、课堂中,我们应该注重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才能构建起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完全像数学家一样地去研究数学,像历史学家一样地研究历史,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生成资源,预设才能富成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灵活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才会更加精彩!追寻“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平衡,这才是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学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学,才是课堂教学理念在嬗变中对传统的超越。参考文献:1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2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叶澜 教学研究 1997 年(9)3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 胡庆芳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理论及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