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016301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论文: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论文: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论文: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论文: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论文: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论文: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同传统教育相比较,创造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并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既要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 创造。又要建立 课堂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有机会创造。更要注意优化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创造。【关健词】:构建 生动和谐 课堂 培养 创造力 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托尔斯泰说过:“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说明创造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很多数学教师的口头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

2、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激发与培养,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国家、社会的迫切要求。因此,改革数学教学,构建充满活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一、营造生动、活 泼、民主的教学氛 围,让学生的创造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敢于创造。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和其所处的环境以及社会群体心理气氛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个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人的创造力可以达到最佳状态。1、民主学习、民主 讨论。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 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

3、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 ,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所谓“乐其师,听其言,效其行”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人的 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造欲望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

4、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的态度,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 导、 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 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2、激发求知欲望。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认识需要,是一种主动探索精神的体现。人们在学习中面临困难,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倾向,这种认识

5、倾向转化为内在的强烈的认知欲望,就是求知欲。求知欲一般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唤起兴 味。学生有了 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知识,激发求知欲。通过各种 练习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加学生兴趣。如一题多解的练习:修一条长 2400 米的路,2 个月修全长的 ,照这样计算几个月可以修好这条路?同学们积极52开动脑筋,相互讨论,共想出 7 种不同的解题方法:(1)2400(2400 2)(2)1( 2)5(3)2(4)24002400( 2)2(5)2

6、(1 )(6)2(1- ) +25(7)2 (1- )+22在一题多解中,由于学生的思路不同,解法各异,其中 2 这种方52法最为简单,老师在肯定大家的同时,又对说出这种方法的同学进行表扬,同学 们的学习兴趣可浓了。教师在生动、活泼、民主的教学氛围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根据教材的内容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设计一些动手游戏,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外活动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的创新和实践。3、引导学生善于发问,敢于质疑。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如果没有疑问就没有新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课为准绳,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

7、创造。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基于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善问、敢问、乐问 。不 满足现 成答案,教 师应注重对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 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圆的周 长总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圆周率是怎么来的?大月、小月是怎么划分的?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椭圆是不是圆?”教 师要以质疑为突破口,善于捕捉一闪即逝的智慧火花,甚至是灵感,及时

8、给予肯定,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二、建立课堂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有机会创造。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地、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常去尝试周围生活的诸多条信息中选择需要的条件、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求解决生活问题,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探索、构建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如整数减法中的连续退位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主要有两点难以理解: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十位上是借不到怎么办?被减数十位

9、上是不够减,百位上借当 10 到了十位怎么又变成了呢?为了解决这两个难点,老师以学生买东西这一生活实例为原型,引导学生想象:你想买一块糖需要分钱,可你身边没有零钱怎么办呢?学生说可以用角钱去买,教师这时进一步的追问,如果你没有角钱怎么办呢?学生说我可以用元 钱 去买呀?教师再一次地追问,你能结 合生活中的实例来想象一下售货员阿姨该怎样找你钱吗?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了计算的方法:就是把元钱换成角钱,再从角钱中角去买铅笔,找回分钱,角钱拿出角钱还剩下角钱,再加上找回的分钱就是角分钱了。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原型展开想象,加深了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了学习逻辑思维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10、。另外,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解题和应用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只有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物,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 闻一而知十”,才能进一步巩固知识,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三、优化创造性思维训练,发挥激励机制,使学生学会创造。创造性思维过程是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过程,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陶行知曾经说过:“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创造性之工作。 ”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强弱的直接因素是创造性思维水平的高低。思维的创造性可以通过思维的独创

11、性、深刻性、敏捷性、广泛性等来衡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这四性入手,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1、敏于捕捉,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敏感地发现事物间可能存在新关系,提出新颖的观点。尽管小学生的独创性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的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的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将圆柱体的侧面积剪开展成长方形,它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的高。从而让学生得到:S 表面 积 =S 底 +S 侧 =

12、2r2+2rh 再让学生动手将圆柱的两个底面圆分割后拼成长方形,其长等于圆周长,宽等于圆的半径。以上两个长方形的长相等,因此可以拼成一个长等于底面周长,宽等于底面半径与高加半径的和的长方形。从而推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和高加半径的和积。这就培养了学生创新求异思维,最后让学生动手写 S 表面积 =S 底 +S 侧 =2r2+2rh=2r(r+h)又训练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及其逆向思维能力。2、采用定向引导,排除思维定势干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正确地预测事物的进程和结果。思维的深刻性是任何思维品质的基

13、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钻研并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正确而简洁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注意让学生在获得概念后又运用“变式” (对应用题的语言叙述进行多种变换)进行训练,可以防止学生片面地根据一些“关键词” 来选择算法。如在学生学习了求差应用题、了解了求大数比小数多多少或小数比大数少多少都用减法计算之后,宜改变问题的叙述形式,如红红做了 7 件家务,冬冬做了 5 件家务,冬冬再做几件家务和红红做的一样多?红红少做几件和冬冬一样多?这样虽然没有谁比谁多的词句,但是意义是一样的,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求差数量关系的理解。3

14、、巧妙点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古人曾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同样道理,教师的教学设问也要注意使学生总处于急迫解决问题的心态,通过积极地思维、周密地思考、正确地判断从而迅速地得出结论。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进行巧妙点拨,为学生指点迷津、拨开疑雾,给学生创设思维遐想的空间,从而找到既新颖又简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有关图形面积的知识,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厘米,厘米,求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一般的解题是以高作为“桥梁” ,用362(4+8)2 求出阴影三角形的面积。这时教师巧妙点 拨,引 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设问: 高是哪个三角形的高?在几

15、个三角形等高的情况下,底和面积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推导高相等,三角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倍,则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的倍;三角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倍,则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的倍。要求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你能想出最简洁的解题思路吗?学生用 便使 问题得到解决。4、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泛性。思维的广泛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泛性,通常有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方式。例如,已知客车每小时行 60 千米,货车每小时行 50 千米,现在一条笔直公路上两车从相距 200 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 2 小时两

16、车相距多少千米?教师广开思路,让学生从多种情况寻求解法。(1)(60+50)2200=20(千米)(2)(60+50)2200=420(千米)(3)(6050)2 200=220(千米)(4)200(6050)2=180(千米)经常在教材中挖掘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励的创新时代,需要“ 骨髓中都充满未来思想和未来意识的人。 ”(阿尔温 托夫勒语)否则将被时代所抛弃,教育自然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学校当作知识的仓库,而应当做思维的发源地,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每位学生都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