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缺失”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013211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缺失”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缺失”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缺失”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缺失”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缺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缺失”(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你尊重孩子了吗?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缺失”缘起:偶然的一次机会,听一位老师执教二年级的课文夕阳真美 ,当问到“壮丽”是什么意思?生答“壮观美丽” 。老师评价“很对” 。我想, “壮观美丽”的确是“壮丽”的解释,但这种单纯的解释,二年级的小朋友能理解吗?这样解释是不是太抽象化了?用情景教学法来理解这词是不是更妥当呢?在接下来的评课时,聋哑学校的一位老师的话语引起了我的深思。她说,她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特殊的儿童,让孩子理解词的意思是非常困难的,要正常孩子的几倍时间。但再怎么难也要教,她们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想尽法子,一堂课要用上许多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就如“壮观”一词,光让孩子知道“壮观美丽

2、”还远远不够,作为聋哑学校的老师还需搜集大量图片或影象资料,让他们直观地、感性地理解“壮丽”的意思。又如“连绵起伏”一词,可用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等方法来理解。为使特殊儿童能像正常人一样掌握知识,聋哑学校的老师可谓费尽心思,但更值得我们赏识的是老师们对儿童的无比尊重,那份出于人道的生命关怀。“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卢梭说。也许我们的课堂存在太多成人的有形和无形的精神枷锁,桎梏着孩子,使他们只是在极端的沉寂与喧嚣之间游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解决“儿童缺失”的问题!一、让儿童已有的认知成为研读文本的基点在一些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上,为使课堂精彩,老师们越来越追求文本解读的深度,越来越讲究语文课堂信

3、息的密度。于是乎,我们常常看到老师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发前人之未发,见前人之未见,解读出一些令听课老师也似懂非懂的微言大义,以显示自己钻研教材的深入;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师引经据典,无度整合,以显示其阅读面的宽广、视野的开阔;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师设计一个个精妙的问题,逼着孩子走向自己的预设,并因其出乎意料、异峰突起而让相当数量的老师赞叹不已而沾沾自喜。可是,课堂的主人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什么?老师的深度解读,符合儿童的心智发展吗?所谓的精彩是来自儿童生命拔节的快乐吗?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儿童的认知成为研读文本基点!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老课文,承载着厚重的教化功能:让学生记住我们那段悲壮的历史,记

4、住那些为民族解放牺牲的英雄,并由此激发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总以为“只有对敌人恨得愈深,才能对祖国爱得愈深”,所以教这一课,平时我们讲得最多、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五壮士如何奋勇杀敌的文字,是那些展览暴力的血淋淋的场面。这样种下的是爱国主义,还是崇尚暴力的仇恨?这是孩子应该接受的东西吗?刘发建老师的建议给了我很大启发:到底该把什么传承给孩子和未来?是继续强化历史的恩怨,还是引领孩子从历史与英雄的故事中汲取正义的力量?刘老师选择了后者。他有意回避了杀敌的血腥场面,引入“日寇行礼”的历史细节,教学重点从感受五壮士痛击敌人和对敌人的仇恨,转移到体验他们爱人民爱民族甚于爱自己的生命的崇高情怀和英雄气概上。果然

5、,孩子不再关注暴力场面了,但对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却仿佛感同身受,课后他们还倾情关注起葛老英雄的病情,并为英雄的去世而惊愕、伤心。刘老师对文本的定位回归到了阅读教学的本初应该的位置,就是孩子看待文本的地方。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不妨试想:对于分辨力还欠缺的孩子,尤其是小学生,何者为敌要无情地恨,何者为友要热烈地爱,他们能区别得清楚吗?说不定他不是把仇恨之剑砍向了遥远而抽象的敌人,而是指向了身边的亲人、同学、老师,还有周围其他善良的人们。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

6、行教学。”所以语文教师要摆脱教师作为经验丰富的阅读者的身份,把自己当成孩子。然后再以儿童的视角去亲近文本,打量文本。从儿童思维、儿童意识出发,想想孩子看到一个文本会怎么想,他们需要什么,能怎么读,能读到什么程度。从“教材内容”中剥出“教学内容”,并从“学习生活”指向“现实生活”。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提出了教学中的“原创性”问题,他认为:“在 原创性得到维护的课堂里,摈弃外来的知识、谈论自己真实的教师出现了。这样,就可以建设起每一个儿童他们的认识与表达那是不可置换的个性的文化都受到尊重的课堂。”二、让儿童心灵的唤醒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听许多老师执教月光启蒙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教师对文章的“深度理解”没

7、有与儿童的精神世界对接,对“启蒙”的理解总漂浮在作品表面天马行空的感悟,而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却上得淋漓尽致,煸情动人,不把学生弄得泪撒课堂就显得意犹未尽。所以我觉得,在正确研读文本的前提下,教师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语言,把文本语言贴切地、亲和地、有魅力地传给儿童,让儿童心灵的唤醒成为教学的终极追求。在这方面,张学清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让我茅塞顿开,心灵仿佛被水一样的月光照亮了。他的这段教学设计可谓匠心独具,揭开了遮在“启蒙”二字上的面纱,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月光启蒙”的意思。师: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齐读最后一段)师:读完这段,你猜猜作者是干什么的?生

8、:诗人,因为他说:“母亲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孙友田,可是我们要告诉大家他是个煤矿工人。在你印象中,煤矿的工作是怎样的活儿?生:略师:孙友田怎么会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一个诗人的呢?我们来看看的的散文黑土地:片段: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师:这是节选自黑土地的两段文字,读第一段文字,再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生:母亲的工作很辛苦,儿子的工作

9、也很辛苦, 。但他充满了生活的热情,说自己“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 ,很有豪情。生:我觉得作者特像他的母亲: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我”唱歌;“我”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师:真好,你在黑土地里看到了母亲的身影, “我”的生活热情必定是受了母亲的影响。第二段是一首诗大地欢笑是他的代表作,读读它,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很顺口,押韵的。师:像什么?生:像母亲给“我”念的那些童谣,琅琅上口,明快、流畅。师:是的, 大山欢笑里有童谣的影子。所以说“月光启蒙”实际上是说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不知不觉给“我”播了一颗爱的种子,一颗诗的种子。这黑土地就是那些种子开出的花朵。张老师的高明在于

10、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去征服学生,让文字有灵性,准确地解读出了文字的文化意味,不是漂浮于作品表面天马行空的感悟,不是游离于作品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而是让作品与学生的生命感受有机地联系起来,给了学生“彼岸意识”站在语言这一岸,照亮心灵视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品蕴含的精妙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这种深层意义的转换,如果没有让学生扩展自我至到达与其他自我相互接触、相互结合和相互加强的“交叉地带”,进而建构一个新的“自我”,任何教学行为都是肤浅的。三、让儿童自身的需要成为语文作业的动力。曾有一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期末考试快到了,时间似乎越来越紧张,作业也越来越多,把我们压得都快喘不过气来。到放学时间了,上了

11、一天的课,做了一天的作业,同学们都想早点回家,这时老师捧着一大堆试卷慢吞吞地走进教室,对我们说:“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到了,大家别老想着玩,抓紧复习吧!”说完,转身用白粉笔在黑板上“沙沙沙”抄起题目来”毫无疑问,对于学生而言,适时、适量、适度的作业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对于教师而言,作业就像一把尺子,能量出学生的问题与不足,也可以量出教学的纰漏。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简单的重复抄写,或枯燥的题海苦练,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新课程明确指出我们的学科教学应趋于开放、多元、综合化。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我心中的理想作业是

12、“开放自主”,即语文作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行各种有效练习。因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认真阅读文本,并回顾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重点难点,思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可能要搜集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相关资料,从而找出问题的最佳角度和答案。这样,促使学生首先要认真听课,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增添了学习信心,同时使享受学习成为现实,使学生成为语文作业的真正主人。例如我教完水这篇课文后,我们问孩子:“课文学完了,你准备给自己布置怎样的作业?”孩子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生:“可以写下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生:“可以出一份主题为节水的小报。”生

13、:“可以写一份倡议书,号召我们身边的人节约用水。”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家做个小调查,看看自家有没有浪费水的不良习惯,提醒家人也要节约用水。”我想,当我们的教师能真正让权于儿童,让他们的需要成为课后作业的原动力,自行设计作业,完成作业,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时,语文教学就有出路了。结语:当一个幼儿画他眼中的世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画面中全是一双双腿!我们要蹲下来看孩子,就必须把教师“理解的课程”转变为学生“体验的课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情感,满足他们的需求,唯其如此,小学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受到儿童的喜爱,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当我们研读文本时,当我们走进课堂时,当我们布置作业时,请扪心自问:我们尊重孩子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