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012724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高校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论高校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论高校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论高校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论高校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高校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高校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高校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摘要】 高校舆论因高校群体的特点,有其特殊性和自己的形成过程。舆论引导在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起着“黏合剂”和“传通器”的作用,其方法主要是及时传播信息,释疑解惑;通过设置议程掌握舆论主动权,采用“过滤”和选择等手段发挥“把关人”作用;密切注视和掌握舆情动态,分类引导;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重视运用专业媒体。同时舆论引导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关键词】 高校舆论引导和谐校园方法随着社会自由度的逐渐开放和大众传媒的进一步普及,舆论(public opinion)在当前社会的政治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理正确的舆论引导,成为秩序建设的特殊形式,也是构建和谐社

2、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舆论作为在高等学校范围内产生、播散并发挥影响的公众意见和态度,具有一般舆论的规律,同时因其发生在高校这个知识性、开放性较强的文化环境下,从而显现出自身的特点。密切关注和分析高校舆情动态,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对建设和谐、稳定、有序的校园氛围和文化环境,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无裨益。一、 高校群体的心理特点和舆论形成1、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2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展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根据舆论表现方式,可分为潜舆论、显舆论和

3、行为舆论三种存在形态。相对于公众舆论而言,高校的学生群体具有集中性、交互性强等多种特点,为舆论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而高校舆论的主体和客体的范围均以高校为中心,因此它既带有公众舆论的特点,也有其特殊性。大学生是高校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年龄相近,来自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正是接受进一步教育和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具有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与此同时,他们处于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的时期,既有日新月异的技术进展、开阔视野和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同时不可避免遭遇大转型时期所出现的焦虑、困惑和不安全感。表现在大学生的心理上,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

4、就积极一面而言,表现在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更强;人生目标更加明确,定位更高;独立性、自主意识增强;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为自己将来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积攒实力。就消极方面而言,则表现为语言、行为方面的从众心理和盲目效仿;对社会现状和学业、生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适应,从而引起的困惑和焦虑心理;还有弥漫于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 这些心理特点,体现在他们面对和分析问3题时的情绪、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舆论的成因。对高校群体的引导,应该从他们的心理接受特点、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性等源头方面进行。2、校园舆论的形成过程校园舆论同公众舆论一样,是由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自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

5、性、舆论的功能表现、舆论的质量、舆论的必要因素和非必要因素等八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是大学生作为舆论主体基于自身的某种利益,对校园现实或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自身意愿的表达。校园舆论一般以发生在学生身上和周围的事件或问题为客体,作为舆论主体的学生根本利益一致,但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和具体利益关系的不同,会对同一事件在较为集中的范围内产生带有群体性的意见、情绪和行为,形成“舆论场” 。所谓舆论场,是指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如学生对学校所制定的各种政策、措施,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问题进行评说,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和主张,于是便会在众说纷纭中形成一些大体相近的看法。 “

6、舆论场”的形成与人员密度和交往频率、社会环境的开放度、环境的渲染物象三个因素有关。 “场”不仅是舆论形成的条件、空间,而且是推动舆论发展的契机,甚至制约着它的正负方向。高校在这些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有利于舆论场的形成。高校是人群聚居地,以班级或宿舍单位,密切程度和交流频度都非常高;如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毗邻港澳,4开放度和自由度皆高于其他高校;海外学生众多,接受欧美文化影响,自主意识强烈,同时学生组织众多,开展多样化的学生活动,这一系列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断产生激发信念、情绪或行为的氛围和压力,舆论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了。而舆论一旦兴起,就往往不会再局限于对事件本身的议论,人们总是

7、要追溯导致事件发生的政治、经济、工作、生活问题或矛盾,甚至会借题发挥,议论、抨击其他业己存在的各种问题。校园舆论的形成从个人意见开始,一般要经历个人意见舆论场舆论形成三个阶段。问题的存在或事件的发生,起初总是刺激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引发个人思考,产生个人意见。由于人们地位和利益上的差异,每个人的意见总是千差万别的,就呈现出众说纷纭的无序局面,这就是舆论形成的开始,并从潜在的个人情绪和态度向显现的意见和行为发展。个人在形成意见之后就会寻找表达机会,力图影响利益相同或相近的人们,以求得同情和支持,这就是个人意见交流。经过一个意见辩驳、诘难、渗透、顺从、传递的错综复杂的互动过程,个人意识就会逐步转化为

8、一部分人的共同意识。于是,抱有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个人就开始在各种场合聚集到一起,有意无意地交换信息、观点,求同排异,形成各种各样的舆论场。舆论场一般表现为松散会晤、聚会讨论等形式。舆论场一旦出现,就会呈扩大、膨胀的趋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同情者;而同时并存的各种舆论场也会相互开放,逐步融合,最终导致某种校园舆论的形成。 5校园舆论的扩散主要以人际传播和网络传播等方式进行,往往带有相当浓厚的感性色彩,因而极易为人们所接受。大学生相对集中,由于年龄、知识、经历相仿,一旦接受了舆论,就会以急剧的速度和广度向外传播。由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舆论激起人们的强烈兴奋,加之经过意见整合后人们的联系已相对稳固,因此,

9、校园舆论发展到最后,处于兴奋状态下的大学生感到仅靠语言已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愿,于是便用行动来强化这种意愿表达。这时,大学生的行为既是校园舆论的载体,又是它的表现形式。舆论的形成以意见的量度标准为标志,即在一定范围内有多大比例的人持有同一意见。按有关学者观点,1/4 为舆论形成的标志,即一定范围内约有 25的人持有一种意见是舆论形成的临界点。它的具体范围是 2030,其间上下跨越的 5可称作舆论形成的边际量。 二、舆论引导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的意义舆论的引导和营造,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都十分重视舆论导向,对舆论引导工作都有高屋建瓴的指示。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的时期

10、提出了著名的“舆论一律又不一律” ,涉及新闻出版自由问题,后发展成为“指导舆论”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了对人民进行“教育”和“引导”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新时期明确指出了舆论和舆论导向的重要意义:“舆论反映着国家的形象和精神面貌” 。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可见,舆论引6导对社会、政党的重大意义,对坚持党的领导,造福于民,建设安定、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 2005 年 2 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

11、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校园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和谐校园的构建。所谓和谐校园,就是一个学校内部系统各个部分,各种要素都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舆论引导作为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把那些零散的、粗放的、原始的动态内容纳入到科学掌控体系中,使多种意见在交错、争辩、互补、整合之后形成多数人赞同的主导意见并获得权威,从而成为影响和支配师生的意识力量的功能, 概括说来,舆论引导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起着黏合剂和传通器的作用。1、黏合剂:传播信息,沟通意见,达到校园文化整合一个社会的稳定和谐程度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同样,校园的稳定与和谐来自于教学科研、师生生活、学生

12、就业、整体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协调与共进,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沟通、疏导、凝聚人心,确定和坚持正确的方向。校园舆论引导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组成部分,将与学校的政治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他措施一道,为高等学校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通过思想的黏合达到统一,发挥出合力。校园舆论既是高校群体对有关自身利益问题而产生的态度、情7绪和行为,同时也体现了高校发展的各个方面。舆论反映着民情、民意,是了解、体察民情的重要依据。透过校园舆论现象,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心态、理想和追求,并以此为依据,给予适当、适时的引导,为舆论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并充当沟通的中介,为他们及时交流信息和

13、表达提供正常的渠道,提供一种社会参与的机制,从而成为各个群体的整合器。2、传通器:消除校园中存在的焦虑、困惑、不平衡感“舆论是社会的调节阀” ,适当适时的舆论引导起着宣泄、疏导、解惑的作用。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他们对于学校出台的政策、举办的活动或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会形成比较持续的意见和看法,事实上构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如果得到及时地了解和疏导,在进一步提供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考虑到他们的要求,合理解决,负面的舆论就变成正面、积极的舆论,形成政策推行、事件进展的助推力;反之,则会郁积而成暗流,在累积到一定量的时候爆发,构成较大的冲击力,阻碍事情的进展。高校舆论引导,正是要为他们提供真实、明智

14、的论述,并说明事件的意义,成为他们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并阐明高校的核心价值和总体目标,消除他们心中的困惑或焦虑感,起到“传通器”的功能;在心理、态度和行为上对他们产生影响,形成具有共性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而“引导受众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目标是关键。这是因为目标一致是和谐的首要条件,目标就是价值取向。 ”适时的舆论引导在多元文化汇聚、学生来源多样的暨南大学,8尤其有其必要性。暨大的学生来自全球五大洲 70 多个国家,境外学生达到 10000 多人,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对各种问题和事情的看法不尽相同,出现观念和文化上的冲突,因此在平时的宣传引导上要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如 2005 年秋季在

15、暨南大学举行的第一届亚洲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学生中出现了两种差异性很大的意见,体现在网络的 bbs 和论坛中,高度评价和质疑否定的意见同时存在,跟帖者甚多,一时成为网络舆论上的热点话题。学校职能部门一方面组织校领导面对面回答学生记者提问,表明校方态度,同时通过校内外新闻媒介广泛宣传,解除学生中存在的疑惑;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的意见搜集,了解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并通过设置议题、树立意见领袖等方式,给予恰当的引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高校舆论引导的方式1、注重“议程设置”功能的发挥,发挥宣传部门“把关人”的作用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得以感知更大的外部世界。但个人真实体验或所见的只是

16、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都是借助媒介人类各种器官和感觉的延伸而获得,因而有学者指出,我们的活动越来越离开了直接的物理所在,而日益生活在由符号构成的世界中。美国著名舆论学家李普曼(Lippmann,W)较早地意识到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这一特殊的世界,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他写到,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那就是在人与他的拟态环境之间的插入物。他的行为是对9拟态环境的一种反应。 ”大众须经由媒介或人际传播的信息来进行思考、判断和选择,而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是什么样的问题、通过何种渠道,与媒介本身的选择和提供方式有关。这就是引导舆论的一种重要方式:设置议程。这一理论假设最早由麦康(McCombs,M)和肖(Shaw)在1972 年提出:大众媒介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选择和发布,影响着公众对什么是当前最重要问题或事件的感觉;在媒介的议程与公众的议程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经过一段时间,媒介的优先议题将成为公众的优先议题。校园媒体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借鉴这一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