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制度(修改)20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012327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管理制度(修改)20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测量管理制度(修改)20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测量管理制度(修改)20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测量管理制度(修改)20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测量管理制度(修改)20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量管理制度(修改)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管理制度(修改)2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丰台区卢沟桥乡居住(配件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测量管理制度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13 年 1 月 7 日中 铁 建 设 集 团 有 限 公 司Zhong-tie Construction Group Corporation Limitde 丰台区卢沟桥乡居住(配件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第 1 页 共 9 页目 录一、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目标 .2二、主要使用的测量规范 .2三、测量多级复核制 .2四、施工测量 .34.1 施工测量的目的 .34.2 施工测量的工作制度 .34.3 施工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44.4 监控量测 .5五、测量仪器的保养和使用 .7六、测量管理小组 .

2、7 丰台区卢沟桥乡居住(配件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第 2 页 共 9 页一、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目标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目标是确保本工程的桩基定位准确。避免因施工控制测量、放样测量超差而造成重大设计变更和工程事故。质量目标:桩位误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二、主要规范主要规范规程名 称 编 号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03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 JGJ4-80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 JGJ111-98三、测量多级复核制3.1 测量工作必须坚持多级复核制,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要求,由施工单位按测量三检制进行施测、监理单位复测、业主委托的专业测量队进行检测,经业主委托的专业测量队检测合格,方能进行下部施工放样。3.2 严格执行开工前的交接桩制度业主测量队给施工单位和驻地监理工程师提供首级控制网三角点(GPS 点) 、精密导线点、水准点点位的资料。各方签署交接桩文件纪要。施工单位接桩后,必须对精密导线点进行复测和对桩点进行保护。复测情况及处理措施报告需经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于接桩后 7 天内上报给业主审定

4、。工程完工后,必须按业主要求移交一定数量的控制点,经业主委托的专业测量队检测合格后,才进行验收。 丰台区卢沟桥乡居住(配件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第 3 页 共 9 页3.3 利用已知点进行引测、加点和工程放样前,必须坚持先检测后利用的原则,即已知点检测无误后,方可进行施工放样。3.4 在本工程中,我单位有行之有效的多级复核制。对本工程的控制测量均由上级部门精测队复核(由监理工程师监控) ;驻地监理对工程的控制、放样及其它测量工作均须进行复核。为了确保施工桩位准确,以上检测,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有严格的检查和检测制度。本项目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及成果,严格按照桩基技术规范 、 测量技术规范的要求,经自检和

5、驻地监理审批,向业主提出检测申请(报申请单与测量成果) 。由业主派专业测量队检测。各项检测限差如下:护坡桩允许偏差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mm)1 桩径 502 孔深 3003 桩位 d/6 且不大于 1004 垂直度 1%。孔深5 孔底沉渣 不大于 100mm基坑监测测量基坑级别 监测项目 预警值一级 桩顶水平位移 303.5 用于测量的图纸资料,应认真研究核对,必要时应做现场核对,确认无误无疑后,方可使用。抄录资料亦须核对。3.6 测量的原始记录,必须在现场同步作出,严禁事后补记补绘,原始资料不允许涂改,不合格时,应补测或重测。四、施工测量4.1 施工测量的目的贯彻落实测量工作双检制,保证

6、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确保建筑物位置和几何尺寸无误。4.2 施工测量的工作制度(1)严格执行测量工作双检制,凡接桩、施工放样、施工过程监控量测及竣工测量等都必须进行测量双检,方法为:一个测量组先后用不同方法测量、核对结果;两个测量组分别测量、核对结果。(2)坚持项目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精测资料的现场复核和桩点核对。 丰台区卢沟桥乡居住(配件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第 4 页 共 9 页(3)交接桩实行记录签认制,无论是从设计单位接桩、精测队交接桩,还是施工过程中的测量交接桩,都必须办理书面记录、双方签字,重要桩点应附图示说明。4.3 施工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测量记录规范化测量

7、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必须符合工程测量规范要求,记录清楚,符号、数据准确,并应复核和检算。不得乱涂乱写、用计算器在现场随算随用不作记录而凭记忆补记。不准在测量记录簿中演算草式。所有记录均应注明观测者、记录者、复核者、观察日期、起止时间、气象条件、仪器型号等情况,特殊情况需注明原因。所有构造物施工放样的测量数据资料,必须事先在专用本上计算、复核完毕,并画出放样示意图,标注尺寸、标高和拟采用的控制桩位置、里程、坐标等必要的全部数据(计算者、复核者必须签字) 。测量过程必须有可追溯的详细文字记录,内容包括测量仪器编号及名称、人员分工、测量读数、计算公式、过程、结果、控制桩使用情况、气候、日期、主测人、

8、复核人等。(2)测量次数角度测量不少于两个满足误差精度要求的测回,直线测量不少于两次正倒镜分中,水平测量不少于两次满足误差精度的往返测量,每往返一次水平测量不少于两个转点。(3)测量延伸施工段内测量应向相邻两端标段延伸测量不少于两个桩点(不包括分界桩)并闭合。工点控制测量应向两端延伸不少于两个桩点(不包括分界桩)并闭合。测量桩点的交接必须以现场点交的形式进行,同时双方代表需在交接桩记录上签字以明确责任。与相邻标段应签署共用桩协议。曲线测量从两端向曲中闭合时,每方向应超过曲中(不含曲中)1 个桩点并闭合。用交会法放样时,应至少选择三个以上方向进行交会。各交会线的方向夹角和示误三角形精度必须符合测

9、规要求。(4)线路复测工程开工前,组织对桩点、资料进行交接,并进行精密复测。项目部根据精测资料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现场复核和桩点核对。(5)控制测量工程项目的控制测量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不同,分别由承担该项目的子(分)公司和项目经理部负责。(6)施工放线、放样测量A.重大及难度较大工程的放线放样测量或项目部首次施工工程的放线、放样测量,由子(分)公司总 丰台区卢沟桥乡居住(配件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第 5 页 共 9 页工程师组织,测量队(组)进行测量,提交测量成果书及放线放样桩位图表,由总工程师审查签认后实施。或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初测,子(分)公司测量队(组)进行复测,测量成果及放样图表由

10、项目总工程师审查签认后实施并报子(分)公司总工程师备查。B.一般工程项目的施工放线放样测量由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以测量工程师或其他技术人员为主,测量工配合。所有中线,水平测量都必须有详细的图表计算和交底,由项目主管技术人员复核后实施。(7)工程竣工测量工程竣工测量一般由经理部负责进行,并按规定提交竣工测量成果书。地形特别复杂,或者工程结构物复杂,经理部测量确有困难时,由子(分)公司总工程师组织测量队(组)进行竣工测量工作,提交测量成果书,经子(分)公司总工程师(或委托项目总工程师)审查签证后才能有效。4.4 监控量测(1)总体要求监控量测工作是信息化施工的核心内容,是施工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为

11、了加强监控量测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加快施工进度,使监控量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防止工程事故发生,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2)监测目的通过监测了解地层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工程施工对地层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及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通过监测了解地面沉降情况,支护结构、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变形及受力状况,并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估。实时掌握建筑的结构变形及基础沉降,及时掌握构筑物变形动态,更好的指导施工。通过监测了解施工方法的实际效果,并对其进行适用性评价,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相应的开挖、支

12、护参数。通过监测,收集数据,为以后的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3)监测范围工程沿线结构物外缘两侧 36 米范围内的地面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基坑周边、道路、地表及管线的沉降,地下水位,围护结构的,基坑支撑轴力,隧道拱顶下沉、收敛等必测项目以及其它选测项目。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的监测项目以及监测断面测点布置位置和数量为依据进行施测。(4)监测的要求及实施编制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测点埋设与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 丰台区卢沟桥乡居住(配件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第 6 页 共 9 页制计划之中。监测人员要求相对稳定,仪器设备要固定,以保证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量测人员建立质量责任制,确保施工监测质量,测量仪器的管理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验的办法。量测仪器设备、元器件在使用前均须经检查、标定、校准后方可投入使用,不得超限期使用。监测的工作量应满足承包合同中的承诺,各种测点的标志及埋设规格应符合规范和监测方案要求。测点位置和数量应结合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特点等综合考虑。进行地表、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理论及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