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吾金: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006338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俞吾金: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俞吾金: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俞吾金: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俞吾金: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俞吾金: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俞吾金: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俞吾金. 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 中国研究生. 2010 年第 2 期.P4: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他是否愿意,实际上都受到了两种不同规则的约束:一是不得不和自然打交道,二是不得不和其他人打交道。人和自然打交道,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哪怕你要创造发明,也要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创造出来的东西就会无效,如水动机。人同时还要和其他人打交道。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又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是由人制订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法律,如果没有法律,就会没有秩序,乱成一团。另外我们还得有一些规则,比如打篮球,如果没有规则,篮球是打不下去的。我想大家都能够明白,如果要搞学术研究,就必须遵守学术研究的规范。学术自由与学术

2、民主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因为有人提出来,要用学术民主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术腐败问题。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我们必须严格地区分以下两个概念,即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每个人都会承认,学术活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学术研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我们只能谈学术自由。比如,我本人有一种观点,与在座的所有人的观点都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观点,认同大家的观点。因为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反过来说,大部分人坚持的观点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在欧洲中世纪,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太阳是围绕地球旋转的,但后来这种观点遭到了哥白尼等人的否定。另一类需要投票的学术活动,比如学术领导

3、班子的选举、学术申请课题的评审、学术论著的评奖等等。在这类活动中,遇到委决不下的情况,就需要投票表决。学术民主只适合于这类需要投票的学生活动。如果把学术民主运用到它适合的范围之外去,就会出大问题。也就是说,学术民主在被错误运用的情况下,不但不能起到遏制学术腐败的作用,反而会助长学术专制主义,从而加剧学术上的腐败。总之,我们必须把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概P5 念严格区分开来,因为它们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学术创新与尊重前贤我们经常发现有些青年人写文章,说自己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但从他文章的注释上看,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没有读过多少书。其实, “新”是相对于“旧”来说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读过以前的研究论著,怎

4、么会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新的呢?我在哲学系工作了 20 多年,经常接到年轻人的信,说自己提出了什么观点。事实上,他所谓的“新观点” ,200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由于他没有读前人的论著,所以就误以为自己的观点是新的了。以这样的方式研究问题,撰写论文,不但对自己不负责,对学术不负责,也对前贤不尊重。仿佛人类思想史是从他学会思考的那一天开始的,真可谓“无知者无畏了” 。要创新,先要了解什么是旧的。人们常说博览群书,博览群书的动机是什么?在我看来,博览群书的第一个动机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为了知道前贤已经说过哪些话,以便我们今天说时,不会与他们重复。如果连前人的书都没有读过,连他们说过什么都不知道,又怎

5、么知道自己说的话就是新的呢?另外, “旧”的东西就一定不好, “新”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吗?创新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对“旧”的复兴。毕加索作为立体派创始人,很多绘画颠覆了欧洲近代的绘画传统,却复兴了古代埃及和南美洲的岩雕、木雕等艺术品中的绘画和造型风格,不管是 1907 年的阿维尼翁的姑娘 ,还是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格尔尼卡 ,我们都能从中读出从更古老的文明传统中显现出来的绘画元素,不难看出,他是通过对更古老传统的复兴来表达他的创新。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创新,相当一部分创新意味着对传统的回归。因此,谈创新要谨慎,新的不一定好,旧的不一定坏,并且要创新就必须熟悉全部旧的东西,不熟悉的话创新就无

6、从谈起。通常,我们阅读大思想家的著作,读得越多,对他的敬意就会越低,为什么?因为经过细读就会发现,他的所有思想都有来源。真正构成他与前人和同时代人相比较的独创性部分还是比较少的,大量的思想都是对前人的传承。所以搞学术研究要创新,要退回到书房,捧起书来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读得越多,写出来的有新意的文章才可能越真实,不然的话,可能写出了的观点,在 2000 年前,或者 500 年前别人就已经说过了,这种创新不过是炒冷饭而已。在讲到学术创新时,还要把重写和重复区分开来。重写要求有新观点,如果没有新的观点,那就是重复。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当代没有哲学家,只有哲学史家,我不太同意。我的看法是,要想写出真正

7、的哲学史,哲学史家必须同时是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如果他没有新的哲学观点,没有对哲学范式的新理解,就绝对写不出新东西。因为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超乎你的思想,就像皮肤上的肿块不能超越你的皮肤一样。只要在框架内,带着传统思想的镣铐,不管怎样舞蹈,都属于旧的时代,和新时代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要写出新意,必须具有深刻的批判能力,能够超越旧的理论规范和核心原则,不然所谓新的言谈和写作永远只是种笑话,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研究成果。两种不同的学术规范德国学者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这部著作中,把学者特别是哲学家理解为首先是道德品质上十分高尚的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伟大的思想工作,并且认为任何一个有学术良知的人都

8、不可能轻易地违背学术规范。在我看来,学术规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低级的、初步的,另一种是高级的。低级的学术规范实际上是学术活动的最低要求,比如发表论文要求中英文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书目等,书写、注释要有规范,包括引证要做注等等。但遗憾的是,低级的学术规范也经常有人违背,比如有的文章伪造实验数据,这都是违背学术规范的表现。另一类现象是抄写或剽窃。还有一种类型是抄袭外文著作,甚至是去参加国际会议时抄袭同行的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再发表,性质都很恶劣。还有一种学术不断行为是“伪引” , “伪P6 引”是指在论文的参考文献中间,洋洋洒洒附了一两百本书,但实际上这里面作者只读过很少的一部分,甚至只

9、读过某一本书中相关的某一节而已;或者明明引用的是中译本,却说是法文本。这在学术上都是“伪引” ,是学术规范不许可的。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最起码要符合基本的规则,如同打篮球,老是犯规被裁判吹哨就不行了。那高级的学术规范又是什么呢?像剽窃、伪造数据之类毕竟是少数,实际上我们最要防范的错误是低水平的重复,大量的类似于复印一样的、没有推进性成果的研究不断地被复制出来,这些论文可以解决所谓的职称问题,唯独不能推进学术发展。就像黑格尔在小逻辑里面说的,在康德以后人人都说自己超越了康德哲学,但很多人不是超越,而是退回到康德之前去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超越康德哲学,超越前先要读懂康德,读懂尚不容易,更谈何超

10、越。所谓高级的学术规范,就是研究成果(教材和编写性的、介绍性的、新闻性的东西,有的地方当然可以重复叙述观点)必须比前人和同时代的人提出更多的、新的东西。如果这点不能体现出来,那这篇论文就不符合高级学术规范,也根本没有写作的必要,只是重复前人而已。这篇论文只对作者个人评职称、得学位之类的有用,对学问、对社会毫无用处,因此高级的学术规范对研究性论著来说是根本条件。如果研究成果没有在任何一点上对学术加以推进,那就是无用功。我经常对学生说,如果要拿起笔来写东西,就要先想一想自己在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否能提供前人和同时代的人没有提供的新的见解和角度,或者是否能够提供新的论证方法,或者是否能提供赞成某个观点的

11、新论据等等?如果都没有,那么请放下笔,不然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垃圾。研究方法:传承与批评关于研究方法,第一是要做好文献检索。文献检索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写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亚里士多德是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家,研究他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我们不可能都读,但学术界公认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是必须要读的。如果只看过其中的三分之一,那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绝对不可能站在最前沿。这些代表性的反映不同研究观点的东西应该得到重视。一旦研究的主题确定,那么在这个主题研究范围内,有哪些前人、同事做过研究,就要尽可能地检索出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研究,这才是对前人的尊重。有些人认为人类思想史就是从他学会思考的那天开始的,

12、一开口就是“我认为怎样怎样” ,这在学术上是不合法的。第二是要准确地解读文本和文献。从西方诠释学的角度来讲,我们会面临两个循环。第一个是整体和部分的循环,要想弄懂每个句子、每个词的含义就必须弄懂整篇文章的含义;反过来要了解文本的整体含义,也要弄懂每个句子、每个字词的含义,在整体和部分的互动中来加深对文本本身的认识。第二个循环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客观地解读文本,但是都不可避免地把自己先人之见带到文本解读之中。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如何解决自己带到文本中的先入之见。我们不可能排除先入之见,孔子说的“述而不作”是不可能的,在叙述中总是会带有个人的看法,即使是新闻性的描述。比如说一个现象很复杂,要挑选

13、一些内容进行描述,那么从什么价值观出发去挑选一些内容进行描述,而不是另外一些内容,这都有先入之见的介入。所以,当我们开展学术研究时,就需要有对自己先入之见的把握和批判的过程,然后站在一个合理的立场上来解读文本。第三要学会获得创新意识。要获得创新意识,首先要读大思想家的著作,通过与历史上大思想家的阅读对话,来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准。人是充满欲望的动物,就像一组器官,会被外界的所有诱惑而吸引,比如眼睛看到好的东西,耳朵听到好的东西就会分心。人的思想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并不容易,要想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就只能和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对话,否则考虑问题只能是细小的问题,升不到一定的高度。只有和大思想家对话

14、,才能把我们从欲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但麻烦的是,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成为这些思想家的俘虏,他们思想的创造性会框住我们,最后造成研究什么就是什么主义者,研究尼采,就是尼采主义者,研究海德格尔就变成P7 海德格尔主义者。只见走进去,不见走出来,走进去一个,就消失一个,消失在他研究的对象中。所以我们必须获得一种批判意识,既要汲取大思想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对他们不合理的部分勇于批判。这种批判意识如何获得,我认为应该用“解构阅读法” 。如果读了柏拉图,被柏拉图的思想控制住了,那么就再去读亚里士多德,因为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借助亚里士多德,就获得了对柏拉图的批判意识,从柏拉图思想中超脱出来了。但

15、是又被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抓住了,那么就再去读批判亚里士多德的大思想家的作品。就这样一个一个继续下去,到一定时候就能形成完全独立的思想体系了。这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只有和这些一流思想家对话,采取这种结构性的阅读,才能不断地进去又出来,进去又出来,最后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归根到底,我们要读生活这本大书,因为任何文本一旦形成,它就变成晦涩的了。而生活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是新的,所以最终能够批判任何一个文本的依据,就是生活本身。我们是用生活本身来判断文本,所以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的人,才能获得全新的生活。如果只能苍白地埋首于书本,只在文本中像蛀虫一样游来游去,是游不出新的思想来的。我们应该从生活中汲

16、取理论素养,把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提升为理论问题来思考,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具有价值。历史上的大思想家留下的伟大文本,也是对生活本身的思考;但生活在发展,思考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论文写作:要“形” 、 “神”兼顾最后谈谈论文写作。在论文写作中,有些研究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太差。有的甚至从头到尾只有一段,有的连“的、地、得”都不能区分并正确使用。在我看来,有三样东西非常重要,第一是不管理解不理解,把中国古代类似于古文观止里的非常美的,又有内涵的文段熟读、背诵下来,包括古典诗词,也最好能背成百上千首。虽然一开始有可能不太理解这里面的意思,但这没有关系。有了相应的生活阅历,就能领会背诵过的诗词中间的优美内容,从而提升自己的内涵。第二是实用文体写作,应该加强训练生活中会经常用到的实用文体,比如求职报告、电报、论述文等等。这样就不会出现毕业时连感谢信都不会起草的事情。第三是编辑能力,面对一篇充满错误的文章,字词句段都有错误,然后训练自己把每个错误都能改正过来。在具体的论文写作中,导论部分非常重要。论文写作需要在导论中写清四层意思,第一,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理论及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