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电视剧《蜗居》 邋遢道人 电视剧《蜗居》开播就引起轰动,很少见到网民们对一部电视剧的关注和议论达到这样的热度本来想写些东西,看到很多网友已经有评论,也就算了今日看到广电总局某负责人突然不阴不阳地批评《蜗居》“有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于是忍不住想说点什么 《蜗居》或许是一部久违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蜗居》轰动与主人公海萍那句“现在的房价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不断的更高,越来越高”牢骚与普通市民产生共鸣有很大关系,况且所谓“蚁族”-“网民”-“蜗居者”几乎是一个群体,更使各种言论汇聚成网络洪流贫道觉得,《蜗居》的价值绝不仅仅揭示了房价飞涨对老百姓正常生存的威胁,因为就目前毒瘤般的房地产市场对普通老百姓的伤害,对国家经济的威胁,不仅有很多非主流学者用更翔实的数据和有力的逻辑进行了揭示,而且普通市民早已怨声载道《蜗居》的价值,在于作品通过几个城市“小资”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中产阶级”梦想的不断破灭,精神生活的逐步异化,较为准确地描绘了当今号称中国人良心的文人阶层完全被肉欲所绑架,精神酱缸化的现实;揭示了三十年来精英们极力主张的“人性”实际上不过是“兽性”,以及“个性”如何在资本面前被研磨成“奴性”。
《蜗居》的出现是差不多消亡了七十年的中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回归,是新时代的《家》《春》《秋》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如何褒扬这部作品,都不足以反映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文艺作品的力量在更多的时候比枯燥的理论叙述和激扬的文字更加有力一部《蜗居》鼓起民众对被权利和资本绑架的房地产市场的愤怒,抵上 10 把“牛刀” 所谓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本来特指 19 世纪欧美一些作家的作品批判现实主义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份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着力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具有极强的批判精神,被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主人公往往属于“小资”和底层文化人,作品通过真实描绘他们的个人主义,个人奋斗梦想如何在现实中破灭的过程卡门、于连、吕贝卡-夏波、毕巧林、罗廷……等人的精神和经历简直就是海萍和海藻的前世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19 世中,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的社会先后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一方面经济上高速发展,大量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一方面贫富分化迅速加剧,人们被撕裂成生活在完全隔离的两个世界中,互相不了解、互相不理解的两个群体。
富裕群体花天酒地、荒唐淫欲;贫困群体越来越感到无助和绝望;人们的价值观被物欲所引导,传统的温情、互助越来越淡泊或边缘化而被认为是民族良心的知识分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资”,大部分心甘情愿地成为富裕阶层的附庸 这时,狄更斯、福楼拜、萨克雷、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马、罗曼罗兰、威尔特、斯托夫人、马克吐温、杰克伦敦、巴尔扎克、雨果、普希金、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无数灿烂至今的文艺巨星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他们要么写出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悲惨世界……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穷人的困苦无助,要么写镀金时代、欧耶尼葛朗台、红与黑……揭露富人的贪婪和无耻和小资们的堕落, 这批批判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无论对当时和以后的平民以及青年知识分子甚至权势阶层、富裕阶层都有巨大影响,成为一种道德、伦理的标杆,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为此后西方社会主义意识的产生和中产阶级化创造了条件假如西方国家在这个时期整个文人群体完全被富裕群体所俘获,没有这样一批作家出现,难以想象他们会出现后来的社会进步 稍加注意就会意识到,中国实际处于早期资本主义很接近的形态: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财富被迅速创造出来的同时,贫富分化的速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群同样被撕裂成两个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对任何事情形成共识。
由于中国基本没有对农民工给予福利保障,最低工资制和薪水保障的制度保障要远低于现代西方甚至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更接近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状态中国的社会状况恰好很接近 19 世纪的西方国家也就是说,中国正是一个该大量涌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时期 让人很悲哀的是,中国这十几年来竟然几乎没有出现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余秋雨沉浸在无病呻吟中,二月河注意的是帝王们的文治武功,张艺谋、冯小刚的作品越来越靠无背景的社会、虚构的冲突、华丽的画面、夸张的表演来表现无聊和无厘头武打”这样一个本来描写侠客反抗暴政的题材,被用来宣扬抽象价值的工具就算 “主旋律”题材的作品也基本脱离现实:大量农村电视剧里那成堆的年轻人就根本不存在,遍布 “386199 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才是农村的社会现实城市生活剧老板、官员、社会名流形象占据大部分舞台,少数描写城市平民生活的作品要么是在表现脱离了真实社会背景的所谓“人性”,要么是借机控诉改革前社会制度的闹剧就算有些批判官场腐败的作品,也基本采用说教形式,细节基本不真实,连现实主义都说不上 到了现在,无论小说、电影还是电视剧都越来越缺少细节真实,作家、演员和导演一个个江郎才尽当小沈阳高喊“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在舞台上一个亮相,各路大腕们黯然失色。
以至于张艺谋不把小沈阳拉进麾下,连个三流贺岁片都拍不出来了因此,现代题材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电影电视剧,贫道一概不看 而《正道》、《潜伏》、《亮剑》等历史题材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品,顶多让中国人还意识到他们曾经没那么堕落,曾经是有精神追求的人,其作用无非是麻痹一下心灵 比较好的作品大概只有李亦中的《狗小的自行车》和赵本山演的《落叶归根》这两部作品揭示了中国人在精神上被撕裂成两块的现实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是社会最底层,很难在以小资为主体的文学欣赏圈子内得到共鸣上映后几乎没有反响 没有作家能面对现实,全部为资本和权力所俘获,这让贫道在几年前就感到悲哀其实道理很简单,想想前几年很多人就说的中国的“上层阶级”是“官、商、学”铁三角或者“官、产、学、媒”构成,那么中国人的“良心”部分就基本被资本和权力所俘获,他们要么在“改革”中从资本盛宴中分得一杯羹而成为物质上的既得利益者,要么被在“改革”中被“全球共识”和“普世价值”所俘获,从而成为失去人性的物欲追逐者如果不是这样情况,怎么可能在十几年市场化后几乎找不到以现实主义态度看待社会的作者? 《蜗居》这样的作品,40 后,50 后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旦已经成为“作家”,早就被酱缸文化所毒化。
80后和 90 后也许功力还不足只能是六六这样 60 后或 70 后的作者比较有希望写出来 《蜗居》的价值在于中国总算有了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品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重现了“多余的人”和“堕落的人”人物性格特征虽然该剧还有很多让人遗憾的部分,但作品描写的人具备十分强烈的典型性,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细致而准确就连后几集狗尾续貂的官场剧情也显示了时代特征 一些网友对贫道将《蜗居》归类为批判现实主义不以为然,觉得有过度褒扬之嫌不过,批判现实主义并不是文学创作最高标准,批判现实主义无非是特定时期出现的一类比较能反映时代特征,有积极意义的创作样式罢了说《蜗居》“或许”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无非是从作品同样通过描绘一批小资们的生活经历,基本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矛盾,比较准确地刻画了这个群体的思想和个性特征因此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样式比较接近而已如果让说同期现实主义作品哪一类更好,贫道早就推荐了《狗小的自行车》和《落叶归根》 当官做什么最愚蠢?批判一部一定成为文学史上会有地位的作品最愚蠢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先生就做了一件最愚蠢的事情他的这几句话,最后会被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当同情、感恩、单纯属于危险性格 与《红与黑》中于连和《名利场》中的蓓吉相比,出场时的海藻思想要简单得多。
经历直白、思想单纯前几集观众甚至不会意识到她会成为全剧最重要的主人公假如于连和蓓吉因为从小就浸泡在浓重的个人价值欲望和强烈的个人奋斗精神,终因世事乖舛而命运不济,那么一个复旦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生活目标也就是能有个稳定的职业,一个爱自己的丈夫,一个不大的安乐窝,几身把折打到底的二流名牌就满足的海藻,似乎应该一世快乐但是,海藻最终自然而然的,心甘情愿的,水到渠成的沦落为权贵的生孩子机器 是海藻还有什么性格缺陷或能力缺陷使她命运也这么不济吗?剧中很难看出来也许有人认为她选择留在上海有问题——如果待在老家可能就没这个悲剧不过这个理由很难成立大专毕业后,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小城市的人涌向大城市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就算上海是富人的天堂,花花世界,也需要大量白领和蓝领呀没有穷人哪里有富人呢?没有职员房地产老板靠什么发财呢?任志强的“买不起房子就该回农村”狂妄话不解决问题,如果真按任老板的主张,恐怕连华远集团要有一半职工就该回家的 造成海藻最后堕落的性格缺陷剧中写得很清楚:她有同情心,有感恩思想她同情姐姐没有房子,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的痛苦,对姐姐对自己长期帮助有感恩思想,因此要在姐姐困难的时候要做些什么。
同情心、感恩思想一直是中国人最赞美的个性特点但在现实社会就是一种危险的个性特征,一种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坏习惯剧中很清楚地告诉大家表现同情与感恩在今天属于“慷慨”范畴宋思明对海藻讲得很透彻:虽然“人把慷慨,当做一种赞美,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今天的“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他拥有的比挥霍的多”也就是说,富有同情心和感恩思想可以,但千万别付诸行动能够慷慨地表现同情心和报恩的只有那些“拥有的比挥霍的多”的人今天的海藻不具备有同情心,有感恩思想,心底善良的“资格”!如果执意要表达自己的同情心,属于过度“挥霍”,结局就是掉到权贵或老板的窠臼中 《蜗居》的情节主线描写了一个很普通的,无非有点同情心和感恩情结的女孩,如何因为“顽固”地“挥霍”自己的同情心和感恩,而一步步地掉进权贵的圈套中作品真实展现了这样的事实:从海藻第一次筹集 6 万元,到第二次筹集 10 万元,以及解决苏芮被拘问题,这些任务都是海藻力不能及的实际上,这一家人小人物,哪一次离开宋思明能够度过难关呢?显然都不能他们连如何向日资公司讨还应得的奖金都一筹莫展没有宋思明一个小指点,海萍休想大获全胜这就是现实作品很清楚而自然地给出小人物在上海这个大舞台上混,遇见点小波折后会怎么样。
海藻另一个“性格缺陷”是单纯,单纯得像一个“梦游娃娃”这在当今社会是危险的!宋思明天天经历各种花天酒地的场所,阅历女孩无数,但这些地方要么是风月女子,要么是会算计的,或会放得开的对于一个心思很重,时时事事算计得点滴不漏的官员,自然会知道挂上这样的女孩的风险即使海藻这样单纯的人,在彻底做二奶后,还在缠着他从要求满足于偶尔见面到要求一周见6 次面因此,梦游娃娃很成为宋思明这类官员捕捉的目标放浪和想得开不危险,因为有这种性格女孩把这种过程看做一种各得其所的交易可单纯就危险,单纯最后受到的伤害最深电视剧开始就把海藻描写的傻乎乎的,直至最后也还是傻乎乎的,是很有匠心的 一个思想单纯,随遇而安,富有同情心和有恩必报的女大学生性格特征,成为一种危险的性格特征,还有比这更古怪的社会吗? 很多网友批评《蜗居》没有明确的爱憎,甚至看完后还会产生对“疑似反面人物”的同情不过贫道看来,《蜗居》好就好这里,细节真实自然,甚至带点海派文学“甜腻腻”的味道,勾引小资读者和观众内心那些浅薄,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对海藻甚至宋思明产生好感其实,只要没有嗜痂之癖,即使曾经在观看过程中有点同情海藻和宋思明,过后也会自责自己这么没判断力,很少从此爱上宋思明的。
贫道认为该剧最后几集是有意狗尾续貂,海藻最后结局、宋思明的死以及官场戏部分明显是生硬拼接的至于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大家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说实话,中国精英们真的已经在偌大中华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