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单万里:《法国电影的纪录奇观》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7.50KB
约19页
文档ID:32983415
单万里:《法国电影的纪录奇观》_第1页
1/19

单万里:《法国电影的纪录奇观》一:电影与美术 法国是电影的故乡,先看几部关于电影的纪录片电影的诞生距今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史前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据说早在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论证过山洞里的光影现象,这束光影经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粗略描绘的"黑箱",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直到 19 世纪末才在科技发明浪潮的冲击下投射到现实中来虽然许多国家的许多人士都为电影的发明作出过贡献,但是最终完成这项发明的使命似乎命定般地落到了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身上有趣的是,卢米埃尔(Lumière)这个词在法语中的意思是"光"、"光明",也可以引伸为"智慧"之意这事听起来有些玄学色彩,然而事实确实如此 《电影的诞生》 (Naissance du cinéma,罗日·莱昂阿特,1948 年出品,38 分钟)讲述了电影的诞生过程,从古代幻灯术一直讲到卢米埃尔首次公开放映电影,将大量细节集中在使电影成为可能的各种拍摄和放映机械及其发明者身上,以电影的方式详细解读了电影从可能性到必然性的进程本片导演罗日·莱昂阿特(Roger Leenhardt,1903-1985)是法国著名电影导演、作家和评论家,以拍摄反映法国文学艺术的短片而著称,主要电影作品有《巴黎来信》 (1946) 、 《地铁》 (1950) 、 《达盖尔》 (1958) 、 《伏尔泰先生》 (1964)等。

《电影的诞生》是他根据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的研究与著述,对电影诞生过程进行的一次溯源式表现影片运用大量动画和图片,详细读解了那些充满灵感和机会的发明同时,影片向卢米埃尔兄弟表达了敬意,因为他们不但发明了一种近乎完美的机器,而且发现了一种异常巧妙的娱乐方式,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伟大的梅里爱》 (Le Grand Méliès,乔治·弗朗叙,1953 年出品,25 分钟)以纪录与虚构交织的方式讲述了另外一位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的故事与卢米埃尔不同,梅里爱发现了电影具有表现魔幻效果的可能性,通过亲身实践为电影艺术打开了想象力的大门本片不仅大量选用梅里爱的电影作品片断,以便阐释梅里爱的电影魔术和特技的诞生过程,而且邀请到了梅里爱的儿子在影片中扮演梅里爱,以便更好地讲述这位伟大的创造者是如何被竞争对手挤垮的影片结尾,导演通过梅里爱夫人前往丈夫生前落魄时开的店铺卖花、献给长眠在贝尔·拉雪兹公墓的丈夫的场景,向电影史上的伟大革新者表达了敬意本片导演乔治·弗朗叙(Georges Franju,1912-1987)是极具个性的法国电影家,年轻时曾经在保险公司工作,做过面条加工厂的包装工和剧院的道具工,在遇到亨利·朗格卢瓦之后开始从事电影事业,并与之成为法国电影资料馆的主要创始人。

1938 年,弗朗叙担任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执行秘书1945 年至 1953 年,他在担任法国科学电影学院秘书长期间开始涉足电影创作,成为当时法国纪录电影学派"三十人集团"(详见后文)的重要人物,奠定了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坚实基础主要纪录片作品有:《禽兽之血》 (1949) 、 《途经洛林》 (1950) 、 《荣军院》(1952) 、 《伟大的梅里爱》 (1953) 、 《居里夫妇》 (1953) 、 《国立人民剧院》 (1956) 1958 年之后他开始创作故事片,主要作品有:《头撞墙》 (1959) 、 《没有脸的眼睛》 (1960) 、 《向杀人犯猛烈开火》 (1961) 、 《犹台克斯》 (1964) 、 《黛德丽·代斯盖鲁》 (1965) 、 《骗子托马斯》(1965) 、 《修道士穆雷的过失》 (1970) 、 《红色的夜》 (1973) 弗朗叙的电影作品,在风格方面继承诗意现实主义传统,秉承超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方面致力于揭露机构社会的虚伪,寻求个人的自由和梦想的自由 《电影后台》 (Paris-cinéma: Les coulisses du cinéma,皮埃尔·谢纳尔,1928 年出品,31 分钟)的完整译名是"巴黎-电影:电影后台(或内幕) 。

本片描绘了 1920 年代巴黎电影工业的全景:从摄影、特效制作到影片的剪辑过程,从动画片如何一幅幅地动起来构成一部影片到拍摄现场导演如何指导演员表演,从美工师在摄影棚搭建的人工布景到摄制组在巴黎里昂火车站的自然取景,电影工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影片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示本片对1920 年代的巴黎电影工业给予了全景式的扫描,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本片导演皮埃尔·谢纳尔(Pierre Chenal,1904-1991)生于布鲁塞尔,在高中同学让·米特里(Jean Mitry,后来成为著名电影史学家)的影响下开始迷恋电影 《电影后台》是谢纳尔的处女作,米特里担任技术指导从 1930 年代起,谢纳尔开始拍摄长片,主要作品有《无名街》 (1933) 、《罪与罚》 (1935) 、 《流浪者》 (1937) 谢纳尔的许多影片都获得了很大成功,使他在三四十年代成为与马尔·卡尔内、让·雷诺阿同样级别的大牌导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谢纳尔前往阿根廷和智利避难,回到法国之后将一些小说搬上银幕,如加布里埃尔·谢瓦利埃的《克洛什梅尔》 (1948) 、阿根廷短篇小说《黑人的血》 (1949) 、美国黑色小说《城市大逮捕》(1958)和《潜伏的野兽》 (1959)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一天》 (Une journée d'André Arsenevitch,克里斯·马尔凯,1999 年出品,55 分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1986 年,正在巴黎拍摄影片《牺牲》的苏联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得到一个消息,即多年来被苏联政府作为人质扣押的儿子来到巴黎得到塔科夫斯基的同意后,法国纪录片大师克里斯·马尔凯立即带着摄像机来到拍片现场,记录了这位当代电影史上别具一格的电影诗人最后的工作瞬间一个月之后,塔科夫斯基因病卧床不起,只能躺在床上观看刚刚拍完的电影素材本片既是对塔科夫斯基拍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的工作记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位苏联电影大师艺术生涯的总结本片导演克里斯·马尔凯(Chris Marker)1921 年生于巴黎近郊,从影之前当过新闻记者、摄影师、评论家、作家,从影之后继续写作文字作品他的影片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身兼导演和作家两种身份,他的影片同时具有电影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之长,风格深沉细腻、敏锐灵活,他对摄影机的运用如同自来水笔那样挥洒自如;其二、他的影片介入现实、涵盖面广,关注世界各地的重大政治事件,并以个人视点读解这些事件,他在法国 1968 年"五月风暴"之后拍摄的影片尤其如此。

他是一位高产导演,至今拍过 40 多部纪录片,主要作品有:《1952 年奥运会》 (1952) 、 《北京的星期天》 (1955) 、 《西伯利亚来信》 (1958) 、 《要古巴》 (1961) 、《海堤》 (1963) 、 《美丽的五月》 (1963) 、 《远离越南》 (1967) 、 《里普劳动者罢工》 (1974) 、《红色天空》 (1977) 、 《无日》 (1982) 、 《亚历山大之墓》 (1993)等,其他作品有:《对一次战斗的描述》 (1960) 、 《如果我有四匹单峰骆驼》 (1966) 、 《五角大楼的第六面》 (1967) 、 《列车行进》 (1971) 、 《鲸鱼万岁》 (1972) 、 《大使馆》 (1975) 、 《集中营的二十小时》 (1993) 、《第五层》 (1997)等进入 21 世纪,年逾八旬的马尔凯继续为观众带来新的作品,如《未来的记忆》 (2001,与雅尼克·贝隆合作) 、 《栖息的猫》 (2004) 法国是美术的国度,再看几部关于美术的纪录片这种纪录片在法语中有一个专门的称谓:le film d'art初学法语的人可能会按照字面意思将之译作"艺术电影",而对法语和电影都比较熟悉的人会将之译作"美术电影"。

由于这种电影通常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又可译作"美术纪录片";由于绘画是美术的核心,也可译作"绘画纪录片"这种纪录片源自西欧,通常有三个宗旨:一是制作画家传记,二是用作画论手段,三是拍摄诗意电影按照两位法国电影学者的手法,美术纪录片兴起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比利时(该国电影工作者当时拍摄的著名美术纪录片有:加斯东·舒肯斯的《我们的画家》 ,1926;亨利·斯托克的《古代比利时巡礼》 ,1936;安德烈·戈文的《神秘的羔羊》和《梅姆林》 ,1938) ,繁荣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欧(尤其是意大利和法国) ,并成为纪录电影的一个重要片种,不少法国电影大师都拍摄过美术纪录片(参见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4-16 页) ,下面便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梵高》 (Van Gogh,阿兰·雷乃,1948 年出品,17 分钟)以画家梵高的绘画作品作为影像讲述了梵高的生平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农舍,大片大片的麦田,梵高的朋友和邻居们的形象依次出现在银幕上,这些形象不是摄自现实生活场景,而是取自画家的绘画作品,这些零碎的形象在摄影机的关照之下活了起来本片导演阿兰·雷乃(Alain Resnais)1922年生于法国瓦纳城,1943 年进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学习剪辑。

在 1959 年因执导故事片《广岛之恋》而一鸣惊人之前,他的电影创作活动主要在纪录片方面,并成为二战后法国纪录电影学派"三十人集团"的核心人物雷乃在四五十年代拍摄过一系列美术纪录片,本片即是其中的一部本片的拍摄手法,正如雷乃所说,就是"仅仅通过绘画作品,展示这位现代最伟大画家的生命传奇与精神历险",探索"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和事物能否在电影叙事中取代真实事物的角色,以及观众能否接受这些形象,顺利地进入画家的内在世界"(关于阿兰·雷乃及其拍摄纪录片的情况,详见单万里《阿兰·雷乃:神秘主义的无神论者》 ,载《中国银幕》杂志2003 年第 5 期) 关于"三十人集团",萨杜尔介绍说:"在 1958 年之后组成‘新浪潮'的那批人中,有一部分是从拍摄短片成为导演的以‘三十人小组'(即本文所说的‘三十人集团')为中心的法国纪录学派是战后世界上最优秀的一个学派不论在影片数量与种类上,这个学派都超过英国纪录片当年取得的成绩"接着,萨杜尔谈论了美术片及其起源(与上面提到的两位法国学者的观点有些出入):"美术片是大战期间意大利人鲁西诺·艾姆尔创造的新片种(他拍摄了《杰罗姆·波希》 、 《基奥多》等片) ,在法国也得到发展。

其最有影响的人物为阿兰·雷乃他先拍了《梵高》一片,依照梵高的绘画,有些呆板地叙述了这位大师的一生然后他又根据毕加索的一幅绘画,在艾吕雅的帮助下,拍了《格尔尼卡》这部表现西班牙内战的卓越抒情诗篇在这之后, 《雕像也在死亡》 (与克里斯·马尔凯合作)一片因为涉及殖民地化和黑人艺术的毁坏而被检查机关禁映 《夜与雾》是一篇对纳粹集中营灭绝人性的暴行感人而含蓄的控诉书"(引自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20 页) 下面两部美术纪录片,也是出自雷乃及其合作者之手 《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阿兰·雷乃,1950 年出品,13 分钟)以与《梵高》大致相同的手法讲述了另外一位法国画家的故事保罗·高更(1848-1903)起初是一位待遇优厚的银行职员,而且年纪轻轻就已为人之父1883 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高更突然决定放弃自己获得的一切,打算将精力与时间全部奉献给绘画艺术许多年之后,他成为世界闻名的画家他曾经三次到法国西部布列塔尼地区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物、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产生兴趣,逐渐放弃了原来的写实画法由于厌倦都市生活以及向往异国情调,他于 1891 年飘洋过海,来到法国殖民地塔希提岛,这个时期的作品多以岛上的风土人情和岛民早已忘记的古老神话为题材,他以简洁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的绘画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和东方情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