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小学高段学生习作情况调查和童化作文的实践研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979657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高段学生习作情况调查和童化作文的实践研究  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高段学生习作情况调查和童化作文的实践研究  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高段学生习作情况调查和童化作文的实践研究  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高段学生习作情况调查和童化作文的实践研究  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高段学生习作情况调查和童化作文的实践研究  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高段学生习作情况调查和童化作文的实践研究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小学高段学生习作情况调查和童化作文的实践研究  (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童化言语的“引渡者”小学高段学生习作情况调查和童化作文的实践研究一、调查源起一次习作带来的震撼!2010 年 9 月 8 日,两节作文课完成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 习作1”在教过 你的老师中,选择其中的一位,可以写写他在某些方面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对于写人的文章孩子并不陌生,有例文的参照,有先前的经验,有现场教学的指 导,学生写起来并不 难。可是从儿童的选材和表达两方面看,显得有些耐人寻味!全班 49 个孩子,写本班语文教师的 30 人,写本班班主任的 4 人,写先前教 师的15 人。我接这个班还不满 10 天,他 们对我这个语文老 师到底有多少了解?可是

2、竟然有五分之三的儿童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儿童这一选择的社会心理学背景不在我的探究范围之内,但是作为一个 语文教师,我知道写要好“ 人”,首先源自对写作对象的深刻了解。如果知之甚少,套话、空话、假 话自然就会满天飞舞。从学生的表达来看,我的担心不幸言中了!在写语文老师的习作中,有的学生把我的眼睛写得大大的、水灵灵(本人眼睛不大),外貌写得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除了我的爱人,没有人对我使用过这样的字眼);写我工作认真负责,因为“ 熬夜改作业,眼睛布满了血丝” (作业我一般都在白天 处理完,眼睛里基本没有过血丝);写我讲题目很有耐心,直到他听懂为止(说实话,开学到 现在我还没有 单独辅导过他);读了学生

3、笔下的“我”,我没有一丝一毫的沾沾自喜,不是我没有“ 自恋情结” ,而是觉得他们写的根本不是我;此时占据身心的倒是满脑子自卑我为什么没有孩子写的这么好呢?再读读写以前教师的习作:在外貌上,所写男教师都很英俊,女教师都很漂亮;在所写的事情上,不是课堂上老师用不同的眼神提醒,就是老师下雨天老师送“ 我”回家,雨夜为“我”补课。这些题材在我读小学时,就从“优秀作文 选” 中套用过,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我的学生还在继续用,不知道是否像美国某品牌热水器的广告语说的那样你还想要用一个世纪? 面对着这样一个结果,我震惊了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师在学生笔下成为“真人” ;什么时候我们的学生在习作中成为“儿童”?对

4、于我们的孩子在习作中不说真话,喜欢说假话、套话,我们的老师做了什么?又是怎样做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他们,怎样的行动去改善他们二、研究旅程触摸儿童言语世界的痛楚1. 观察调查:透视儿童的本真立场 震惊之余,我设计了一份“学生调查问卷” ,发放学生问卷调查表 100 份(五年级 5 个班,每班随机抽 20 位学生),依照署名自愿原则,采取课堂内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方式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序号问 题 选 项选择人数%A、喜欢 15%B、一般 40%C、讨厌 30%1 你喜欢写作文吗?( )D、害怕 15%A、不会写 24%B、花的时间太多 55%2不喜欢写作的原因是什么?(

5、 )C、屡战屡败 21%A、看到题目不知道写些什么? 43%B、知道写什么内容,可无从下手? 35%3写作文,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 )C、写的文章像流水账 22%A、详细分析例文 72%B、学习老师写的下水文 27%C、读该类优秀习作 56%4习作指导课上,老师如何指导的( ) (可多选)D、指导很具体,全班同学作文大同小异 46%A、上网或看优秀习作作参考 78%B、将网上的优秀习作上的相关内容进行东拼西凑58%C、缠着父母细细指导 32%5当你觉得写作有困难时,你会( ) (可多选)D、完全抄袭别人的习作 17%在整理、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与各班部分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其中与一

6、位写作中等的学生有过这样的一次对话 师:写作文,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生:看到题目不知道写些什么?师:难道要写的事情在你的生活中就没有发生过吗?生:大多都发生过,有的我还亲身经历过,但是我不知道哪些可以写到习作中去!师:与本次习作要求有关的内容就可以写呀?生:如果让我自由地写,我还有些话说,可是一提到课本中的写作要求,我就无从下笔了!师:你能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吗?生:例如写我熟悉的一个人,先写写他的外貌,再通过一两件事写写的他的品质 。写外貌,我实 在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我 对他太熟悉了,没有发现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写品质,就是写他比 优秀的地方,说实话,我 们之间的故事很多,就是没有发生“他帮

7、我补课” 、“下课时,他一个人在教室里攻克 难题 ”、“他不顾我的劝阻,送迷路的孩子回家”的事,我真的不知道他有什么好品质!师:如果让你自由地写,你会写些什么?生:想写的事可多了!放学的路上,我和他赛车, 结 果我跌在了路边的草丛中;星期天,我们一起解开了爸爸的电脑密码,一起打了半天的游戏;小区的张爷爷长了一棵金橘树,我们 一起偷摘几个,结果被 张爷爷发现,一直追到小区门口师:这些事为什么不写呢?A、习作要求脱离学生实际 29%B、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45%6 对于同学的习作中不说真话,编故事、讲套话这一现象,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C、抄袭现成的素材省事 26%A、觉

8、得情况严重,找你谈话并让你重写 12%7当老师发现你的文章写得不真实时,他的态度( )B、无所谓,只要你完成习作就好 88%A、获得成功的事件 78%B、与同伴做游戏或参加活动过程 88%C、生活中的趣事 52%8你愿意把自己经历的哪类事件作为写作素材( ) (可多选)D、令自己后悔的事 12%生:如果写这些内容,还不偏题?再说如果把这些事情写上作文本,还不自找老师的骂!2. 访问剖析:面临教师的两难问题在访问的 20 多位语文教师中,大多教师认为儿童不会写作,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完成习作任务。这样的认识可以说由来已久,做起来更是天经地义!但是教师教的不是一个儿童,而是一群儿童,每次习作教师

9、总是站在整体的立场上进行“帮助”,结果儿童写出来的文字都是千篇一律“ 兴高采烈 ”的开头, “逐一列举” 的经过, “富有启发 ”的结尾。处于教学场域中的教师也有些无所适从:不帮吧,儿童的写作就会“乱”,一篇习作,他们无从下手,于是东拼西凑,写出来的东西与习作目标离得更远;帮吧,儿童的写作就会“死” ,把教师的教路当作习作的思路,只有共同的经历,没有自己的感受。习作指导一时间成了摆在师生的面前的一块“臭豆腐” ,虽然对儿童的写作素养的提升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对完成当下的习作确是大有裨益的!3. 情况分析:任重而道远的路途从学生的问卷中、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教师的指导方式

10、、评价标准让儿童失去了童心,失去了“童话”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第一,功利化。 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上,影响我们教师教学的主要是“考试” ,有一个好的分数,上对得起学校、家长,下对得起学生。考什么就教什么,什么内容考的频率高,教学就“ 重锤敲打 ”;什么不考,教学就走马观花,草草带过,甚至置之不理。在常态作文教学中,教师说得最多的字眼是:“这个选材很典型!考试用到它就可得高分!” 考试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教师满嘴是“ 考试”,儿童当然满脑是“考试”,提笔写话,自然 “考试”之句滚滚来!尽管儿童的生活多姿多彩的,尽管儿童的情感充盈丰富的,但是在都被“考试” 这张巨大而无形的网遮蔽了,言

11、语干涸,文思断路,儿童的言语无法承受童心世界的真诚和芬芳。第二,成人化。细细体味,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按照成人的心理和世界观来编写的。一年级的小动物过冬告诉儿童的是勤劳、未雨绸缪;二年级的小鹰学飞告诉儿童的是勤学、坚持不懈;三年级的蒲公英告诉儿童的是脚踏实地,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是说这样的课文不好,而是这样中规中矩的例子,让学生感觉自己在学习上一点马虎、一点疏忽,生活中的一点调皮、一点偷懒都是罪过,怎么能写进文章中去呢?因此他们特别向往淘气包马小跳中马小跳的生活,但又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不能以马小跳作为学习榜样。学生怎么说、怎么做、怎么写都在思考老师会不会喜欢,同学会不会欣赏。第三,模

12、式化。教师指导儿童阅读,不是让儿童去欣赏文章中所包含的意趣,以及丰富的文化世界,而专注于文章形式化的解读,将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框架过早地“撕开 ”给儿童看。在指导儿童作文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儿童如何构思作文框架,甚至按照自己的理解,帮助学生拟出作文提纲,让儿童往框架里填内容。这些模式化的做法,将儿童的心灵禁锢在一个个狭小的模式里,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创造的欲望、纯真的感动和浪漫的童趣,其作文也没有了“野性” ,更没有了灵性。第四,无趣化。在一篇题为第一次包饺子的作文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修改的过程。学生的原文结尾:“哈哈,把我喜欢的一句歌词改一下,送给这些饺子:我很丑,可是我味道不错!”老师在这

13、篇作文的结尾划上横线,并写上这样的评语:结尾没有点明主题。这次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希望能在作文中“画龙点睛” 式的写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位同学把原来的结尾改成:“活动结束了,大家还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通过这次活动,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也明白了父母的不易,真是一件有意义又快乐的活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忽视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真实存在,而更多地把作文看成一种单纯的“知识体系”,使作文背弃了儿童纯真的心灵,多了教师思想的重复,少了生命的一种自由欢欣的表达;是因为我们的儿童处在无时不被成人话语“人为遮蔽” 的状态。这些成人话语又往往以尊严、正确、霸权的态势,

14、挤压了儿童话语的存在理由和空间。第五,大众化。这是与个性化相对的一种表现。教师有意或无意褒奖儿童那种所谓思想健康、立意高远的表达,导致儿童不敢或者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尤其是个人化、细碎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听听,翻看儿童作文看看,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台面上的话 ”,假、大、空,不一而足。一篇篇习作交上来,几乎每篇都似曾相识:布局谋篇大都无二,所写内容几乎一致,在作文第一次 中,学生的选材不是学骑自行车就是第一次烧饭,不是第一次独自回家就是第一次做实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也惊人的雷同,失败想放弃时,总是想到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后坚持不懈直至成功。我们的习作教学说小点,这种氛围禁锢了儿童的思想;

15、说大点,这种文化窒息了儿童心灵的生长,让儿童心灵蒙上一层文化的灰尘,影响其创造性地发展。三、智慧策略理想和实践的牵手策略一 重写教师的习作观念。教师到底确立怎样的习作指导观,自然界的几个物种的自然选择,也许隐喻着习作教学的真谛“爬山虎”:只要有植根的地方,只要有一面墙壁,只有有阳光和水分,我就会使劲向上爬,直到秋风萧瑟。习作教学到底要教给儿童什么,爬山虎似乎给我们带来启发教给儿童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再给儿童一个开阔的写作空间,静静等待,潜心感受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攀登,稍加时日,他们就会给你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美丽风景。“蒲公英”:秋风吹来,种子就开始了自己的旅程,一路风景,一路快乐!

16、小小的“降落伞”落在哪里,哪里就是它的一个 “新家”。习作教学不正是需要这份自然和惬意!每次写作,我们总是带着沉重的、明晰的任务上路,在写作的征程中无暇顾及四周的风景和内心的感受。其实写作可以像蒲公英的种子那样,看似“无为” ,却很“有为”,将“ 有为”的训练目标潜藏在“无为” 的活动情境之中,让儿童在感官充分的自由的情况下,享受到写作的快乐!“桃花”:总是将最美丽的展示给我们看,临近清明,桃花一枝独秀,绽放枝头,让天地间融汇在一片温暖之中。桃花凋谢,碧绿的桃叶也已经枝枝蔓蔓,遮盖住了整个桃树。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也有烂漫枝头的一簇簇、一丛丛桃花童心。如果在教学中,不让孩子的童心在课堂上“闪烁” ,在习作中 “绽放”,那么美丽和精彩将与习作教学擦肩而过,至于布局谋篇的技巧、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