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早出新证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2979637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早出新证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大学》早出新证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大学》早出新证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大学》早出新证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大学》早出新证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早出新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早出新证(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早出新证作者:梁涛 【提要】本文对大学的成书和文本进行了考查,指出近代以来认为大学晚出的各种理由均不能成立, 大学应成于曾子或其弟子之手。通过与帛书五行经、传的对比,认为传统分大学为经、传两个部分不能成立, 大学应为独立的一篇。程颢修订的大学最接近原貌。 【关键词】 大学 曾子 五行 早出郭店楚简的发现,引起学者重新探讨曾子、子思、孟子一系思想发展的兴趣,而讨论曾子等人的思想,不能不谈到到大学 。因为按照传统的说法, 大学乃成于曾子及其门人之手。但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又对此提出疑义,认为大学成书于秦汉之际,甚或在汉武帝之后。那么,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大学是早出还是晚成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

2、础上,结合新出土的简帛材料,对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作出新的探讨。不妥之处,请求方家指正。大学的作者和年代,学术史上一直存有争论,宋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较早,并上溯到孔子、曾子,如程颢认为“ 大学乃孔子遗书,初学入德之门” ,并作大学定本一卷,对今本大学的章次进行了调整。后朱熹又作大学章句一卷,认为大学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其中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而传则是 “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程朱以上的观点并没有详细的论证,却得到宋明时代学者的普遍响应,有些学者如王阳明等,虽然与朱熹在“格物 ”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但也都承认大学是圣贤所传。这可能与当时儒家学者强化道统意识,以与佛道对抗的现实需

3、要有关。但自清代以来, 大学出自孔、曾的观点受到普遍怀疑,多数学者认为大学成书是在秦汉以后,并提出种种根据予以论证。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文献上对其作者和年代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礼记又是“西汉初年搜集和发现的儒家著作的汇编” ,来源比较复杂, “绝大多数是先秦古文,个别有汉初成篇的。 ”凭此尚无法断定其具体年代,出现争论也属正常。但综观晚出论者的种种论述,其立论并不能让人信服,且不乏武断之处,不仅没有真正解决? 侍猓 炊 嗣撬枷氪 椿炻遥视斜匾 鹘 徊教教帧?/P 认为大学晚出,一个重要根据是认为大学与礼记中的学记有关,是对古代学校制度的反映,而大学制度晚出,故大学亦晚出。清代学者陈沣指出,

4、 大学与学记中一段文字相近,二者均论“大学之道” ,有密切关系。 学记的这段文字是: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陈沣认为“ 知类通达 ,物格知至也;强立不反 ,意诚心正身修也;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远者怀之 ,家齐国治天下平也;其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 ,则格物致知之事也。 ”陈沣认为大学与大学制度有关,可能受到了朱熹的影响,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5、。 ”但他认为大学制度形成较早, “三代之隆,其法寝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所以他仍能够把大学看成先秦古籍。而陈沣以后的学者则根据孟子滕文公上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的说法,认为周以前仅有“ 校”“序 ”“庠” ,未尝有大学,大学制度实形成于秦汉之后,这样大学的成书也被推后,清代学者陆奎勋、日本学者武内义雄甚至认为大学作于汉武帝后。 不难发现,陈沣等人的观点实际包含两个前提,一是大学制度出现于秦汉以后;二是大学与学记一样,均是对古代学制的

6、反映。而实际上,这两个前提根本不能成立,以上推断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首先,大学制度是否出现于秦汉之后,本身就是有争议的。现在多数学者都认为大学制度至少在周代已出现,如对古代学校制度进行过深入研究的杨宽先生就认为,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很早。大概商代贵族已有学校。 ”“西周贵族教育子弟的学校,已较完备,有所谓小学和大学。 ”并说“ 西周大学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同时又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兼有礼堂、会议室、俱乐部、运动场和学校的性质,实际上就是当时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 ”杨先生的看法有文献作根据,符合古代学校的实际。如礼记明堂位:“ 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

7、学,而作乐于瞽宗。 ”大戴礼记 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礼记 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更重要的,甲骨文中已有“多子其徙学,返不遘大雨”? 募窃兀 鹞闹幸渤鱿帧靶 保 洞笥鄱 罚 把 保 毒搀 罚 氨儆骸保 堵笞稹罚 雀拍睿 昙颉短朴葜 馈酚小疤校 熳忧壮荩 堂竦芤病保 魅诽岬酱笱 沓雎壅呖梢曰骋伞锻踔啤返绕 目煽啃裕 次薹 穸 坠恰鹞挠绕涫浅鐾林窦虿牧希 笱 沓鲆坏环穸 浣崧圩匀痪驼静蛔拧?/P 退一步讲,大学制度即使果真是秦汉以后才出现,也不就意味着大学就一定晚出。因

8、为所谓大学与学记内容相近,均是对大学制度的反映,本身就是后人的一种联想,并没有多少事实根据。相反,如果将二者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实际存在较大差别。 学记所说的“大学 ”,从上下文来看,应是指具体的大学设施,这种大学中是以“离经辨志 ”,也即是以经学的传授为中心内容的;而大学一文根本就没有提及具体的学校制度,郑玄礼记目录说:“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郑玄的这个解释比朱熹更为合理,且与大学的中心内容“修、齐、治、平” 相符合,应该是 大学的原意。因此大学与学记虽然均谈到“大学之道” ,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这一点连主张大学晚出的徐复观先生也不得不承认,他说大学 “与学记等篇,将教

9、学之基础建立于经典之上的也完全不同。 大学系完全代表儒家之理想。亦即是说,由大学所反映的学问内容,未曾受到西汉以经典为学问中心的影响。固无俟于学记与之相发明。且就两书之内容、规模、气象言之,彼此间决无直接之关联。 ”其实 大学的“ 修、齐、治、平 ”渊源甚? 纾 晗拢滩淮 诖笱 贫刃纬梢院蟛拍艹鱿帧涌鬃拥乃枷肜纯矗 淙幻挥兄苯邮褂谩靶蕖搿巍健钡母拍詈陀镅裕 髡拧靶藜阂跃础薄靶藜阂园踩恕薄靶藜阂园舶傩铡保 堵塾铩芪省罚胝庖凰枷胍泊筇逑喾鬃诱 钣诰傻难 贫瓤 纪呓猓 碌难 贫壬形葱纬傻氖贝 舭匆陨系墓鄣悖 癫皇强鬃拥乃枷胍惨 沓隽耍客沓雎壅叩穆呒 牵 挥写笱 贫刃纬珊屯瓯敢院螅寮业摹靶蕖搿巍健彼枷

10、氩拍芄怀鱿趾筒 颐侨衔 靶蕖搿巍健弊魑 寮业囊恢秩松 硐牒褪导 颍氪笱 贫雀 疚薰兀 喾矗 挥械闭庖焕硐攵懒 谘 贫戎 馐保 拍鼙制渖 突盍 坏胙 贫认嘟岷希 阋馕蹲潘 旧淼拿宦浜退摺庵灰 酌现 嗟娜逭哂牒捍 院蟮木 遄鞲黾虻谋冉希 憧梢钥吹煤芮宄 ?/P 晚出论者的另一个根据,是大学的思想在相关文献中出现得较晚,因而大学一书亦形成较晚。 大学的基本思想是所谓的“三纲领 ”“八条目”,而 “八条目”中尤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对于大学的“ 修、齐、治、平”,有学者认为“ 此一有体系之层层推阐,孔子未尝言;于孟子仅发其端。 ”徐复观先生也说: “大学系以个人直通于天下国家,此必在

11、天下为公的强烈观念之下,始能出现。 ”所谓 “孟子仅发其端 ”,是指孟子离娄上中的一段言论:“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他们认为孟子始将身、家、国、天下联系在一起,故大学成书最早也当在孟子之后。不难发现,这种说法明显有误,因为孟子这段话中说到“人有恒言 ”,表明是对前人言论的引用,而这一言论一定产生较早,流传较广,所以才能够“人有恒言” 。其实在比孟子更早的老子中,也有一段与此相关的言论。老子第五十四章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

12、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这可以说是大学 “修、齐、治、平” 思想的最早来源。以前由于人们对老子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这条材料的可靠性也受到怀疑,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证明了老子一书为老子所著,特别是证实了老子一书的早出。而楚简老子乙本中正好有这段材料,只是省去了助词“之” ,作 “修于身”、 “修于家”、 “修于乡” 等。目前学术界虽然在楚简老子是今本老子的节本还是全本等问题上还有一些争论,但上面这段材料为老子原来所有,则无可置疑。这就对晚出论者作出了有力的驳斥,同时也为大学的早出提供了一个旁证。另外,在中庸中也有多处文字与“修、齐、治、平” 的思想相近,如:在下位不获乎上,民

13、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身 ”意近于 “修身”, “顺乎亲”近于“齐家” , “信乎朋友” 、 “获乎上 ”近于“治国” , “治民”近于“ 平天下”,它们之间各以前者为条件,表现为由“诚身” 到“治民”的层层外推,这与大学的思想也是基本一致的。那么, 大学与中庸的两段文字哪一个更早呢?我们认为应该是大学而不是中庸 ,这可以从二者关于“诚” 的论述中看出来。大

14、学所说的“诚 ”只是指“诚其意”,内含比较简单,而中庸的“诚” 则是指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先天实践能力,并对其作了“诚者 ”与“诚之者“的区分,与前者相比,不仅内含更为丰富,且更具有哲学深度。从大学的“诚其意” 到 中庸 的“ 诚者 ”反映了思想认识的前后发展过程,因此, 中庸的这段文字可能受到大学的影响,并在哲学上作了进一步发挥。 中庸作于子思,那么, 大学的成书至少当在子思之前。以往学者认为大学的晚出,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修、齐、治、平” 产生的历史根源,错把它与不相干的大学制度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修、齐、治、平” 的思想乃源于古代宗法社会“ 家国同构 ”的社会组织形式,是这种特殊的

15、社会组织形式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古代宗法社会出现较早,与这一社会组织形式相适应的“修、齐、治、平” 的社会理想因而也出现得较早,这本身十分自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除此之外, 大学其它一些思想也被证明出现较早。 大学的”止于至善 ”,以往人们往往认为源于 荀子解蔽的“止诸至足。 ”但郭店楚简 语丛三中有:“善日过我,我日过善,贤者唯其止也以异。 ”“人之性非与?止乎其孝。 ”说明 “止”乃是先秦古义,并非自荀子以后才出现, 大学的“知止 ”当与此有一定关系。 大学的“静”,以前由于怀疑老子晚出,故往往将其追溯到荀子正名的“虚壹而静 ”,而郭店楚简 性自命出 有:“身欲静而毋 ,虑欲渊而毋拔。 ”楚简老子甲乙丙中也有多处谈到“ 静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