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研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2979636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研究【摘 要】诞生于元代社会历史土壤的元杂剧,塑造了很多与传统审美取向截然不同的叛逆女性形象。其中尤以“元曲四大爱情剧” 中的几位女性最具代表性。李千金作为白朴墙头马上中的女主人公,是元剧中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之一,其个性火辣热烈、敢做敢为,不仅向往美好的爱情,而且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她是剧作家白朴倾心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集中反映了白朴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和多元并存的创作特色。同时,她与元杂剧爱情戏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在争取个人幸福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有的积极主动的精神和大胆勇敢的气魄,构成了元代女性特有的精神气质,展现

2、出封建社会女性短暂的觉醒、进步和反抗。因此,探究其极具代表性的个性特质,也有利于了解元代剧作家群的精神世界和元代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 【关键词】 墙头马上 ;李千金;白朴;封建礼教;反抗精神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i 文学艺术源于现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学样式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心理。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它产生于元代社会历史的土壤,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奇葩。流传至今的元杂剧剧本有五百多种,其中很大部分属于婚恋题材。与其他时代的婚恋作品相比,元杂剧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

3、大胆反叛的年轻女性形象,宣扬了一种与传统价值观念相悖的婚恋观,展示出元代女性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其中尤以“元曲四大爱情剧 ”中的女性形象最具代表性。下文即以白朴的墙头马上为例,研究李千金形象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一、白朴与墙头马上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若,元代著名杂剧家、文学家。汉族,祖籍州,后徙居真定,晚岁寓居金陵,终身未仕。白朴本出生士大夫家庭,少年时代又得著名诗人元好问悉心教育,由此具备很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加之元代长期未开科举,其父白华也因忧于乱世而训诫子弟致于为学疏于求仕,所以白朴得以倾其心力于文学创作,二十几岁就以博学能文闻名于真定一带。 白朴的一生,在杂剧、散

4、曲和词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杂剧。他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杂剧,都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也是最早以文学世家的身份投入杂剧创作的先驱者之一,其剧作见于著录的有十六种,流传下来的只有梧桐雨 墙头马上两种,而墙剧则与关汉卿的拜月亭 、王实甫的西厢记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曲四大爱情剧” 。 该剧讲述了唐高宗时期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采购奇花异卉,途经洛阳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偶遇其女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并以诗柬赠答,相约与后花园私会,后私奔至长安。裴少俊不敢将此事禀告父母,二人只好双双隐藏于裴家后园生活,

5、并生下了一儿一女,七年后此事被裴尚书偶然发现,他痛斥李千金并逼迫裴少俊休妻,李千金百般努力也难以说服裴父,只好忍受夫妻别离母子相隔之痛回到洛阳老家。后来裴少俊状元及第再相迎娶,裴尚书也在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后“牵羊担酒” 赔话,李千金最终看在一双儿女的份上与裴少俊破镜重圆。 该剧情节曲折跌宕、人物鲜活生动、基调大胆明快,洋溢着挑战礼教权威的激情,充满浓浓的喜剧气氛。其成功塑造的李千金形象,也成为元杂剧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之一,与元杂剧其他著名女性形象一样是对婚姻自由与个性解放的讴歌。同时,李千金曲折的命运所折射出的特定时代的女性生存境遇,也使墙剧在喜剧氛围中仍不乏悲剧因素,欢笑之余亦启人深思。 二

6、、 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 元代杂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发展到相当娴熟的阶段,为我过古代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墙剧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功就是塑造了李千金这个极富个性魅力的女性形象,她在封建礼教严酷约束人们思想与行为的时代所表现出的热情大胆、敢做敢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肯定个体生命的本能欲望 封建社会是一个严格强调等级制的社会,反映在两性关系上就是男尊女卑,因此,封建社会的女性不得不接受许多来自男权压迫下的不合理要求,封建礼教更是将其奉为戒律。未婚女性被囿于一墙之内接受闺门训诫,要求“足不出户” ,即使出门,也应 “行不回头,语不掀唇,出必掩面,窥必藏形”。两性

7、之间严守 “男女授受不亲 ”的礼仪规范, “情欲 ”是令人嗤之以鼻的话题, “贞节”成为女性强大的精神枷锁, “三从四德 ”则是女性毕生的命运。 李千金是洛阳总管李世杰之女,官宦家的小姐,理应是接受过这种正统社会礼仪教养的,深藏闺房,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安心等待父母议结亲事。而她一出场则逢三月上巳节,春光烂漫,美好的景致煽动了她少女特有的天真、热情与好奇,她情不自禁地赞美这“良辰佳节” ,内心充满着无限的憧憬,这种人性固有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被她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 此时的李千金,年芳十八,正是女子最美好的年华,情窦初开,性意识觉醒,渴望着美好的爱情,却困于闺门,内心的幽怨、烦闷、无奈无处

8、可诉。只有和自己的贴身婢女单独相处时,才感到一丝慰藉和自由。所以当梅香打趣说她“少一个女婿 ”时,李千金心里积郁的苦闷才得以畅快地宣泄:“我若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功夫学画远山眉。宁可叫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 ”这种对性的表达已突破闺秀风范了,可是她不以为耻,反倒觉得是现实耽误了自己,因此“耽搁的女怨深闺” 。李千金把自己作为健全的、正常的人的本能欲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本能地反感束缚她一举一动的礼仪教条。 即便是在该剧结局处,李千金选择与裴少俊破镜重圆,却并非基于对裴家父子的充分认可。七年隐忍的婚姻生活已消磨掉爱情的狂热,裴家父子的所作所为更深深刺伤了她的心。此时的李千金已是一双儿女的母亲,她对自己的婚姻与家庭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与裴少俊的感情已不构成她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强烈需要。促使她妥协的主要因素乃是她体内的母性意识,正如当初她的爱情也是基于生命本能的呼唤一样,此时做母亲的心愿已成为她生命的意义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