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小谢对诗歌的追求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演变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2978291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大小谢对诗歌的追求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演变 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大小谢对诗歌的追求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演变 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大小谢对诗歌的追求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演变 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大小谢对诗歌的追求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演变 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大小谢对诗歌的追求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演变 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大小谢对诗歌的追求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演变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大小谢对诗歌的追求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演变 (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9关于大小谢对诗歌的追求看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演变 论文摘要: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其山水形象多客观性,缺乏完美的意境;谢眺则超越了单纯的悟道,追求人情美与自然美的契合,其山水形象主观情意较浓,重视意境的创造,以审美创造为指归。由此可见南朝文学批评意识从逐步淡化社会功能到追求美学价值的轨迹。 论文关键词:谢灵运;谢胱;山水诗;审美意识 在南朝文学的发展进程中,追求形式美是一以贯之的,也是格外突出的特征。 “从宋初到陈末,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向是社会功能逐步淡化,而美学价值却为所有的作家所追求。 ”这种对“美

2、学价值”的追求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历程。谢灵运与谢眺同为南朝著名的诗人,谢灵运结束了玄言诗,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谢且兆的诗风,为后来盛唐诗歌的勃兴,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从二谢的诗歌发展的历程可窥视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变化规律。本文就谢眺山水诗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继承与发展来探讨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嬗变。 东晋时期,玄言诗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体悟玄理而服务的,它们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地位,玄学家们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思而编排景物,这些景物通常是不具备有特殊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9性,而是抽象化的。东晋诗人还未能将具有季候色彩的山水特色很好地表现出来,有些玄

3、言诗的山水景物的描写大同小异,玄学家甚至为了体悟玄理而组织罗列自然景物。只有到谢灵运时,山水诗才真正成为独立的一种诗歌类型,在他的山水诗中,山水景物是独立的审美客体,不再是体悟玄理的对应物,他笔下的山水是真实具体的。谢灵运对大自然十分热爱,如陈祚明说:“千古好游,无如康乐。 ”(采菽堂古诗选),谢灵运在游名山志并序云:“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其山居赋日:“性情各有所便,山居是其宜也。 ”他在山水中获得惬意闲适的心境,达到了适性逍遥史称“灵运多想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 ,谢灵运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自视甚高,他纵游山水,一方面是为了欣赏山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抚慰受伤

4、疲惫的心灵。在游览山水时,他可以暂时忘却尘世间的那些烦恼,获得心灵的平静,他深深陶醉于山水的清美当中,如: 烯裕虽凄其,授衣尚未至感节良已深,怀古亦云思不有千里棹,孰申百代意。远协尚子心,遥得许生计。既及冷风善,又即秋水驶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景夕群物清,对玩成可喜。 初往新安至桐庐口 江山胜景如画,宽阔的江面与巍峨高山的壮美开阔了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9诗人的胸襟,云彩和太阳在天空中自在嬉戏,多彩的天空倒映在柔波中,显得多么的甜美秀媚。诗人坐在顺风的船上欣赏着这一切,心情十分愉快。 这些景物带有令人喜悦的色彩, “媚”字用得极到好处,

5、仿佛云和水自来亲人。山水以其明媚的色彩感染了诗人,让他只是静静地欣赏眼前的美景,忘却了红尘烦忧。谢灵运在山水景物描写中常透露出这种对山水的喜好,如:“山水有清晖,游子澹忘归。 ”(石壁精舍还湖作)这些山水就像他许久未见的朋友一样,他和山水互诉衷情。 登上戍石鼓山诗一开头便说:“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 ”表达了他对前途的担忧,可是诗人在游览的途中还是那样兴致勃勃:“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 ”石鼓山的美景让他目不暇接, “白芷竞新苔,绿苹齐初叶。 ”他笔下的山水是那样充满着生机, “竞” 、“齐”字将新春万物生长的清新烂漫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这些山水并没有因心绪不佳而染上

6、愁苦色彩。 古人常以秋为愁,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天到来,万木萧瑟,出门在外的游子,见群鸟归巢而自己仍在外飘零,不由愁思万分。谢灵运在山水诗中有不少黄昏景色的描写,但他笔下的黄昏少有落寞的情绪,如:“秋岸澄夕阴。火曼团朝露”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9郡初发都)诗人被黄昏绚烂绮丽的景色给迷住了, “澄”将秋高气爽中的美丽的彩霞与明净的湖水形象地表现出来,“团”极好地将露珠之精莹流转勾勒出来,丝毫不见有衰败气象。谢灵运在游览山水时,抛开了杂念,专注于观赏景物,并从中领悟到山水中所蕴含的大道。他诗中的山

7、水景物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占主导地位,不是为了印证玄理而编织的。他是按照一路上所见的景色细致描绘,并没有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大自然中,还没有与大自然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他把山水当作客体,他对山水的态度主要是观赏,而不是领会。因受到玄学的观物方式的影响,他的景物是客观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载体,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的:“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 ”(述祖德诗二首其二)、“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山水闲适,时遇理趣,匠心独运,少规往则”(沈德潜古诗源),加之政治上的失意,他的山水诗并非以写景为目的,而是通过山水发泄心中的怨愤,因而他的山水诗常常与其理结合,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 在谢灵运

8、笔下, “山水自然的审美价值已具备了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感官直觉到的愉悦;第二层次是精神的净化,主要表现为“忘忧”:第三层次是哲理上的升华,亦即谢灵运强调的悟道作用。他把这种理性的会悟和升华视作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似有玄言诗流弊,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9但谢诗“以自然风光与玄理佛旨前后呼应贯通为特征,有别于玄言诗枯燥、抽象的说教,因此,其问世令天下人耳目一新”但是,无论“娱人” ,还是“忘忧” ,抑或是“悟道” ,都可以发现灵运是由于现实政治的倾轧、仕途的无望和险恶才转向山水的。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七里濑), “莫

9、辨百世后,安知干载前?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渥,恒充俄顷用,岂为古今然”(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己交,缮性自此出”(登永嘉绿嶂山)。凡此种种,在他的山水诗中迭出不穷。谢灵运写作山水诗的目的是要借山水体悟玄理。当然我们不能苛求谢灵运,他的山水诗也毕竟刚刚脱胎于玄言诗,况且他还是一个精通玄言、佛理、 易经 、楚辞的大学者,老庄哲学中重精神、轻物质及贵道贱迹的内容也是他思想的真实体现。正如王瑶在玄言山水田园论东晋诗一文中说:“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变迁,所谓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 ,并不是诗人们地思想和对宇宙人生认识的变迁,

10、而只是一种导体,一种题材的变迁。 您身边免费贴心的专家 齐梁时期, “性情”成为人们追求的价值标准,表达感情成为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钟嵘诗品序强调“吟咏性情”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强调“文章者,盖性情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9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在这种时代风气下,谢且兆的山水诗,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更多地以山水见性情,抒写个人身世感怀。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写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尉罗者,寥廓已

11、高翔。 ”他不像谢灵运那样,以故作超脱的姿态从山水中寻求哲理的满足和解放,而是以审美的态度在山水中寻求心灵的契合,以寄托自己的忧惧愁怅。一个要寻找解脱现世烦恼的理,一个要寄托现世愁怅之情,这里便有了理趣和情趣之分。因而谢眺“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袁行霈,罗宗强文学史第二卷l25 页)。在他的山水诗中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他浮沉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 谢眺是以一种朝隐的态度来欣赏

12、风景,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来欣赏自然,所以即使是在办公时间,谢跳也有闲情来欣赏窗外美好的景色,如:“案犊时闲暇,偶坐观卉木。”(冬日晚郡事隙)、 “昧旦多纷喧,日晏未逞舍。落日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9余清阴,高枕东窗下。 ”(落日怅望)正如王瑶所说:“(谢胱)他写山水,也写都邑;既写仕宦,也慕栖遁;而且在两者间找到了妥协。这妥协,就是虽然身居都邑,从于仕宦,但仍可领略山水栖遁之趣。小谢屏弃了公务的烦俗,透露出悠然自得,如: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宏敞。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玲珑结绮钱,深沈映朱。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兹言翔凤池,鸣佩多清响。信

13、美非吾室,中园思偃仰。朋情以郁陶春物方骀荡。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 直中书省 诗人曾经担任过中书郎,这是清闲的高职。天气清和,春光明媚,房间内肃静清冷,窗外阳光灿烂,东风摇荡着万年枝,金色的阳光照耀,仿佛仙人掌都特意展开了手心来承接着这美好的春意。台阶边上是大朵的芍药骄傲绽放,红艳欲滴,仿佛都要翻到台阶上了,台阶上则是绿苔日日不息地生长,一步步往上爬着,虽然缓慢却能持久。一“翻”字形容出芍药的烂漫绚丽,而“砌”字则写活了青苔的幽密苍翠,一动一静,一红一绿,色彩极为绮丽。诗人看着这浓郁的春光,心情十分舒畅,仿佛整个身心已飞出中书省,漫步在华妙奇艳的大自然中。谢且兆深深陶醉于自然给他带来的美感享

14、受,花开花落的季节里,他欣赏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9着余花的轻扬,落日时分,他沉迷于不断变幻着颜色的天空,彩霞满天里,他凝眸着澄静的江水。他将自己融入了自然,自然就像是他久未相见的朋友,他用心细赏着山水,而山水也回报他清美的姿态。年华暗换,人世几回,不变的是清秀可喜的山水,还有走入山水中得到的那种不可言说的悠然兴会。 小谢生当门阀贵族衰落之势已成定局的南齐,其精神气度己不像灵运那样矜持得近乎狂傲,他把用世之心收拾起来,转向个人审美体验的自由表现。他用自己萧散而灵秀的气质去感知和欣赏自然风物,在他眼里,山水风物都不是没有生命的冷漠的东西,而是通了人性的、与他同样深情的灵物。如送江兵曹檀主薄朱孝廉还上国 ,诗中香风、鲜花、小鸟似在展示自己的魅力以挽留即将远去的友朋,它们与小谢的感情可谓息息相通,有着无限的情韵。与大谢相比,小谢同样认识到山水娱人、忘忧、悟道的审美功能,但大谢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小谢则超越了单纯的悟道,以人情美与自然美的契合为基础,创作具备情、景、理交融的意境美的山水诗,从而达到了以审美创造为指归的境界。 罗宗强说:“文化的发展过程当然是非常复杂的,它各个环节的前后衔接,有时几乎找不到明显界限。以玄对山水,和以审美的眼光对山水这两种态度之间也没有一个精品文档20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