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教案-完全垄断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976972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教案-完全垄断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参考教案-完全垄断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参考教案-完全垄断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参考教案-完全垄断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参考教案-完全垄断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参考教案-完全垄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教案-完全垄断(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全垄断一、完全垄断的市场特点完全垄断(Pure monopoly)又叫独占,它是指一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一家厂商所控制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具有以下特征: 独家经营。 产品不能替代。独自决定价格。实现差别定价或价格歧视。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完全符合上述特征的市场或行业在现实经济中是比较罕见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只有一些接近于完全垄断的行业或市场,如铁路运输、邮政服务、供水、供电、供气等行业。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判断标准,即只要某个厂商的产销量占整个市场的份额达到 70%以上就可以算作完全垄断。二、完全垄断形成的原因造成垄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原材料控制(

2、Material controls)。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ies)。技术专利权(Patents)。特许专营权( Market Franchises)。三、完全垄断厂商的收益规律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一个行业只有一个厂商,市场需求曲线就是厂商的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因此,厂商的产销量与价格也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即产量越大,售价越低;产量越小,售价越高。完全垄断厂商的这一需求特征也就决定了它的收益规律。1.垄断厂商的总收入同完全竞争厂商一样,完全垄断厂商的总收入等于其产销量与售价之积。用公式表示为:TR=P?Q 垄断厂商的

3、总收入曲线 TR 是一条倒“U”型的曲线,如图 7-1 所示。它表明,当产量为零时,总收入为零;最初,当产量增加时,总收入增加;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总收入到最高水平;当产量增加到无穷大时,总收入趋近于零。即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垄断者的总收入先上升,而后下降。2.垄断厂商的平均收入厂商的平均收入就是厂商每销售一个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它等于总收入除以产销量。用公式表示为式(7.2)表明厂商的平均收入恒等于产品售价。可见,平均收入曲线 AR 与厂商的需求曲线 DD重合。它表明厂商的产量不断增加时,平均收入随价格不断下降。3.垄断厂商的边际收入垄断厂商的边际收入就是指垄断者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量

4、所增加的收入。用公式表示为垄断厂商的边际收入曲线 MR 位于平均收入 AR 之下,并且是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表明其边际收入随产量增加而不断下降,如图 7-1 所示。四、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MR=SMC。在短期内,垄断者只能在既定规模的工厂条件下进行生产,因此,各种成本沿短期成本曲线变化。如图 7-2 所示,SAC 为垄断厂商的短期平均成本, SMC为垄断厂商的短期边际成本。垄断厂商在短期内获得经济利润,如图 7-2 所示,阴影部分 EFC0P0 的面积为厂商的经济利润。垄断厂商虽然能够控制供给,但并不能控制市场需求。当市场需求下降或出现严重不足时,垄断厂

5、商在短期内也有可能只获得正常利润(即 =0)或蒙受经济损失(即 0),甚至停产。短期内,垄断厂商的经营状况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五、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在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客观技术条件和人为制度因素所形成的行业壁垒阻碍了其它厂商进入垄断行业,所以,在长期内,即使垄断厂商获得丰厚的利润,也不会有新厂商进入,与其分享市场和利润。因此在长期中,垄断行业只有厂商规模的调整,不会有厂商数量的变化。在长期中,垄断厂商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调整各种生产要素(包括机器设备等短期固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以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工厂,保证获得一个不低于正常利润的经济效益,否则,垄断厂商就会因市场需求长期过低,以至无法

6、消除经济损失而退出所在行业。由于其它厂商难以进入完全垄断行业,所以垄断者可以长期获得经济利润。与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不同,完全垄断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厂商的经济利润0。六、垄断势力与定价的经验法则(一)垄断势力指数在垄断行业,厂商垄断势力(Monopoly Power)的大小可以通过价格高出边际成本的程度反映出来。西方经济学家勒纳(Abba Lerner)1934 年提出一个衡量垄断势力的指数(简称勒纳指数)。该指数等于价格超出边际成本的部分占价格的比例。用 L 表示垄断势力,则计算公式如下:式中计算的 L 值越大,意味着垄断势力越大;反之,L 值越小,垄断势力越弱。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

7、R=MC)和式(7.3)可以得出如下公式:垄断势力等于需求价格弹性的倒数,与需求价格弹性成反比。它表明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垄断势力越小;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垄断势力越大。不同垄断行业的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厂商的垄断势力也相去甚远。(二)垄断厂商定价法则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在制定价格时,价格相对于边际成本的升水(P-MC)占价格的比例,即(P-MC)/P,与市场需求价格弹性成反比: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产品售价等于边际成本。而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通常采用加成定价法,即在成本的基础加上一定的边际利润(Margin)来确定产品价格。垄断厂商的这样一条经验定价法则(The Rule of Thumb

8、 for Pricing)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垄断厂商的最优价格应该等于边际成本加上一定的升水(Markup),升水幅度等于需求价格弹性和 1 的差的倒数,即1/(Edp-1)。需求价格弹性越大,价格越接近于边际成本,市场也越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反之,需求价格弹性越小,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差额越大,市场垄断的程度也就越高。七、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所谓价格歧视即差别定价法是指垄断者在销售同一种产品或提供同一种服务时,针对市场需求或销售对象的不同索取不同的价格。价格歧视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1.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First-d

9、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种差别定价法将消费者的剩余几乎搜刮的干干净净,因此又叫做完全的价格歧视。实施一级价格歧视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每一单位产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二是垄断者销售的产品不能被倒卖。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厂商最终将达到竞争性厂商的产量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级价格歧视有利于提高垄断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但它剥夺了全部消费者剩余。在现实经济中,实行一级价格歧视是很困难的,它要求厂商具有完全信息,了解每一个买者的情况,一般只有在买者很少的行业才有可能实施。现实中较常见的是二

10、级和三级价格歧视。2.二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是指垄断厂商针对消费者不同的购买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一般来说,厂商根据不同的购买量规定不同的折扣,一次性购买量越大,折扣越大,价格越低。垄断厂商通过二级价格歧视可以占有部分消费者剩余,增加垄断利润。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垄断厂商有可能将生产扩大到 P=MC 的产量水平,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3.三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是指垄断厂商在不同的市场(或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们的收入水

11、平、生活习惯、消费偏好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也存在穷人和富人之分,因此,不同特征的人群对同一种产品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垄断厂商可以利用人们需求的差异,规定不同的价格。厂商之所以要实现差别定价,是因为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假设垄断厂商面临两个市场,其中一个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n1,另一个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n2。由于两个市场的需求不同,厂商从中获得的边际收入也不一样,其边际收入分别为 MR1 和 MR2。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应该在两个市场上的销售量调整到满足等式:根据 MR1=MR2 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等式整理得从上式可知,厂商在各市场上确定的价格与需求价格弹性

12、密切相关。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市场,价格较低;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价格较高。八、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同完全竞争厂商相比,垄断厂商不仅产量低,而且价格高,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政府应该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适当的调节和管制。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价格管制,二是收益率管制。1.价格管制(Price Regulation)所谓价格管制就是指政府有关当局对自然垄断行业产品的价格限制,规定某些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最高售价。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边际成本定价原则(即 P=MC)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在某些行业,按边际成本制定的价格可能低于平均成本,厂商可能出现经营性亏损,生产难

13、以为继。2.资本回报率管制所谓回报率管制(Rate-of-return regulation)就是指政府有关管理机构以一个合理的(或竞争性的)资本回报率为基础对垄断企业的产品制定一个最高限价。资本回报率管制的困难首先,很难对厂商的资本存量做出准确的估计;其次,“合理回报率”的计算依赖于厂商的实际成本,而厂商的实际成本受内部人控制,很少对外公开,政府部门很难得到厂商真实的成本资料,况且厂商的成本受政府管制措施的影响;第三,在计算合理回报率时,政府和厂商对有关数据往往各执一词,很难达成一致意见,以致干预措施久拖不决。当政府真正推行合理回报率时,厂商的成本和市场环境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管制的滞后性使政府管制的效果大打折扣。这项措施的真正受益人可能既不是厂商也不是公众,而是律师、会计师或一些经济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