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整改措施(整改措施,经费,三公)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2975326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公经费整改措施(整改措施,经费,三公)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三公经费整改措施(整改措施,经费,三公)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三公经费整改措施(整改措施,经费,三公)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三公经费整改措施(整改措施,经费,三公)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三公经费整改措施(整改措施,经费,三公)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公经费整改措施(整改措施,经费,三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公经费整改措施(整改措施,经费,三公)(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公经费整改措施 (整改措施,经费,三公)第一篇:三公经费整改措施“三公” 经费,是指政府部门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和因公出国(境)三项经费。近年来, “三公消费”中存在的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出国旅游等问题,引起了纳税人的强烈质疑,受到了社会广泛批评。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在控制“三公经费”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然而, “三公经费”尤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无法控制。XX 镇三公经费超支整改措施XX 镇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区有关落实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规定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加强对因公外出学习考察、公务用车购置及公务接待费用的控制和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一是细化工作要求针对镇“三公” 费用管理实际情况,出台了伙牌镇落实厉行节约、规范“三公” 费用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重点对车辆购置运行、公务招待、公款外出参观学习和考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各单位主要领导是“三公 ”费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将 “三公”费用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对超支的单位严格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票否决” 。二是实行适时监控坚持月例会分析制度。每月初,纪委、财政等部门有关人员定期召开“三公 ”费用指标分析会,重点对上月全镇“三公”费用支出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超支数额不太大的单位进行预警提醒,对超支过大的单位下发 “三公”费用停报通知书,

3、并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预警提醒。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实行定期检查。每月对 1 至 3 个村、2 至 4 个镇直单位“三公”费用的支出、审核、公开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全镇范围内进行通报;开展随机抽查。根据平时掌握情况,对部分单位“三公”费用支出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对在检查中违反有关规定的视情节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落实动态监管。将各单位“三公”费用管理工作纳入综合监督检查范围,作为一项常态化监督检查内容。四是严格责任追究注重平时落实。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坚持每季度向镇委党委会报告一次全镇各单位“三公” 费用支出情况,重点对超支的单位在党委会上进行公

4、开。XX 县三公经费超支整改措施一是细化工作要求明确各单位主管财务主要领导为“三公” 经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将“三公” 经费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对全年“三公” 经费超支的单位,严格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考核“一票否决” , “三公经费”超出控制指标的单位年终不进行评先评优。二是量化控制指标对全县各单位“三公” 经费进行分季度定量控制,每季度考核各单位“三公 ”经费支出指标,年底考核全年控制指标。三是实行适时监控坚持每季度通报制度,每季度末,由县纪委、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有关人员对上季度各单位“三公” 经费支出情况进行统计核实,对超支的单位进

5、行预警提醒,对超支过大的单位下发 “三公”经费预警通知书,并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预警谈话。四是实施预算控制年初将各单位公用经费指标预留 20%,第三季度末“ 三公”经费仍然超出控制指标的,扣减年初预留 20%公用经费指标;年终对“三公”经费超出全年控制指标的单位,按照超出控制指标幅度在下一年度预算安排中相应扣减单位公用经费。五是强化监督检查采取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办法。每年选择部分单位对“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进行抽查,对重点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并将各单位“三公”费用管理工作纳入财政综合监督检查和审计范围,作为一项常态化监督检查内容在各类财

6、政监督检查报告和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六是严格责任追究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对“三公” 经费超支的单位,由县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该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会,反馈存在问题,责令其写出整改方案和书面检查,并在全县范围内通报。一、当前“三公经费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公车配备、使用失控。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1) 超编超标配车现象严重。虽然有关部门制订了党政机关小汽车数量配置及编制管理规定,但公车配置政策门坎太低、基本是按领导人头数配备,导致车辆编制核定控制不严,实际配

7、置或使用的车辆大于编制数。据国家财政部统计,全国超编配车率达 50%以上。对未批准购置车辆单位,有的借下属或管辖到的企业之名买车,或长期固定“租车” 、租 “高档车”。而且购车标准基本上都从 “上限”,导致公务用车购置成本剧增,公车已经俨然成为领导干部地位和身份的象征。(2) 公车使用成本太高。据调查,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 10 万元以上,制度规定的不严格,有效监管的缺位和庞大的司机队伍,致使公车在采购、维护和运行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比社会车辆高 45 倍的成本。更有少数领导,还把“莫须有” 的经费塞进修理费报销,隐性浪费极为严重。(3) 公车私用极为严重。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

8、,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 ”,即车辆公用三分之一,领导及家属私用三分之一,司机使用三分之一。中央乃至地方新闻媒体曾多次曝光公车接送孩子上学,造成学校门口大塞车,以及婚丧嫁娶公车成龙的现象。二是公务接待虚实不分。近年来,公务接待费的迅猛增长,虽有物价上涨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接待规格提高、借招商引资之名大吃大喝大旅游、不该请的乱请、将送礼费用往里塞等人为原因,具体表现在:(1) 公款吃喝费用多。 “接待就是生产力” 已成为一些地方的座右铭,接待规格一年高于一年, “一包烟一月粮,一瓶酒一头猪,一顿饭一头牛”已是普遍现象,一餐饭千儿八百还算是节俭的。(2) 公款吃喝名目多。 “革命就是请客吃

9、饭” ,也成了一些人民“公仆”的口头禅。上级来人检查考核,要吃吃喝喝搞好接待; 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要吃吃喝喝聊表敬意;到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要吃吃喝喝搞好协调;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取经” ,要吃吃喝喝尽地主之谊;出门在外招商引资,要吃吃喝喝表现诚意。此外,接风宴、送别席、庆典酒、会议餐、工作餐更是“家常便饭” , “应”吃尽吃。(3) 公款吃喝猫腻多。 “公款吃喝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更有甚者把诸如送礼、协调、高消费娱乐活动等见不得阳光的费用都以餐费名义报销,借公务接待之名,行以权谋私之实,垒高了公务接待费用数字。三是公费旅游屡禁不止。近年来,随着出国审批制度的不断完善,明目张胆的利用公费

10、出国(境)旅游已不多见,但是,假借学习、培训、会议、考察等名义,而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出国(境) 考察则是举不胜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伪造邀请函、会议通知等进行出国(境) 旅游。业内甚至发明了专门的术语,把真的邀请函叫做签证函,假的邀请函叫做报批函,专为应付国内因公出国(境)考察管理规定而生。(2) 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学习考察的名义或跨越行程路线进行旅游观光。为了报账方便,授意旅行社做两份行程单,一份按照“考察”的行程设计,另一份按实际“ 旅游”线路安排,内容自然是游山玩水,欣赏异国风光。(3) 变相公费出国旅游还给一些官员创造了转移财产,甚至潜逃国外的机会。从出国(境)经费支出

11、看,中央机关的多、省级次之、市县较少,呈倒金字塔之状。二、 “三公” 经费居高不下的成因分析“三公经费 ”的失控,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从我市各地调查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1.思想认识不足,特权意识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对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问题重视不够,存在“不贪不占,吃喝无罪” 的错误观念,认为公家的钱只要没落入自己腰包,吃了喝了用了无关紧要,这是“三公” 消费过高的基础性顽症。2.行政体制改革失效,支出基数水涨船高。30 多年来,我国也进行了一次次机构精简,但每次均陷入“精简臃肿再精简再臃肿”的怪圈,各单位都在健全体制的幌子下,争机构、争编

12、制、争人员。结果是,机构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人员不是减了,而是增了, “庙多、僧多、粥自然得多煮点” ,膨大的支出基数,造成行政成本居高。由此,压缩“三公” 经费实属“巧妇难为”,这是“ 三公”经费治理的体制性障碍。3.高层决心不大,治理措施蜻蜓点水。 “三公” 消费的受益者往往又是“三公 ”消费的管理者、政策的制订者,改革公务消费就等于革他们自己的命。因此,制订出的政策不关痛痒,有的过于笼统,没有操作性,有的漏洞较多,不具科学性,很少触动其根本利益。如:我国的公车改革始于 1993 年,公车治理近 18 年,却日益艰难,部分地区存在越治越多、越治越超标的趋势,有的甚至演变为变相提高地方领导收

13、入的手段。2009 年,媒体曝光的“辽阳市弓长岭区书记、区长一年享受 8 万元车补待遇”等之类的怪状便是明证,这是三公消费治理难有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4.预算约束不强,财务控制有形无实。 “三公” 消费存在的诸多问题,透视出财务管理中的缺陷:一是“三公” 消费的资金来源渠道多,既有预算内资金、又有非税收入以及专项资金等,很难掌握具体数目,使得超支有机可乘,难以控制;二是现行的财政体制,在公车使用、招待费用、出国考察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没有明确的预算约束机制,没有“数据高压线” , “三公”消费一路“ 绿灯”;三是财政支出缺乏足够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导致公务消费多半不明不白,如同一笔

14、糊涂账;四是现行的财务报销制度和审计制度不够完善,财务报销时发现问题,一般只作退回处理,而财务审计发现问题,往往也只处罚单位,很少涉及个人,缺乏强有力的震慑力;五是政府既是预算的编制者,也是预算的执行者,人大难以发挥实质性的监督作用。5.监督执行不力,消费歪风有恃无恐。目前,一级政府一级监督,一切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 “三公” 消费陷入“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虚,内部监督太弱,社会监督无从入手”的尴尬局面。“三公”消费权多数集中在领导干部手中,同级不便查、同事不好查,造成行政监察也好、财政监督、审计检查也罢, “三公” 经费支出只要没流入私人腰包,谁都不会管,因为缺乏统一标准,也不好管,

15、致使监督停留在表面。同时,执行不力,惩罚不痛不痒,即使以账查账,查出了一点问题,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少触动领导个人利益,从没有因“三公 ”消费进行行政问责之例,导致有一些领导有恃无恐,这也是导致“三公” 经费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三、有效遏制“三公” 支出的对策“三公 ”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十七大所提出的“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的战略方针不协调,与党中央提出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不适应,与打造服务性政府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有革自己命的勇气,以断臂割腕的决心,以治理“酒驾”的力度,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切实治理“三

16、公” 消费问题。1.加强思想教育、整顿领导作风。“三公 ”消费主体在高层,真正的问题也在高层。因此,治理“三公”消费问题,必须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不得避重就轻、主次不分。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廉政教育,帮助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公仆意识,转变为官理念,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恪尽职守,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从理念上认识到公为私用的错误性、严重性。另一方面,对比奢侈、比追捧、比排场的“享乐主义 ”思想和挥霍浪费行为进行作风整顿,促使各级干部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维护公务消费纪律,做洁身自好、廉洁自律的表率。2.精简机构数量、控制在编人数。“牵牛要牵牛鼻子” 。针对当前政府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的弊端,按照“整合职能、整合权责、整合机构、整合机制”原则,大刀阔斧“ 拆庙”,定机构、定编制,清理超编人员,在群众监督之下,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只有釜底抽薪,才能有效地为财政支出缩水,减少行政成本,使压缩“三公” 经费成为可能,这是治本之策。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