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973262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 新青年的改组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批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战士,由民主主义迅速转向社会主义。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发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掀起了共产主义运动。1920 年 8 月,陈独秀等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接着,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相继成立。这一切,为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

2、运动,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新闻舆论工具。为此,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报刊、通讯社,宜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1920 年 9 月, 新青年从第 8 卷 1 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在组织领导方面,中共发起组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实际主持编辑部的工作,在印刷发行上也解除了原来与上海群益书店的关系,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行。在宣传内容方面, 新青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称该刊已抛弃了先前崇仰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治思想,拥护马克思

3、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自第 8 卷第 1 号起, 新青年增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出至第 9 卷第 3 号止,共发表 36 篇文章,绝大部分译自美、英,法、日等报刊所载有关苏俄的情况以及各方面的政策,关于列宁生平及其著作的介绍和资料,其中注明译自纽约进步刊物苏俄周报的最多。这一专栏的设置,为中国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提供了丰富材料。在言论上, 新青年刷新论说、通信、随感录等栏目,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方向来引导读者。在编排形式上,该刊封面正中绘制了一幅地球图案,从东西两半球上伸出两只强劲有力的手紧紧相握。据沈雁冰回忆,这一设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

4、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引自茅盾回忆录 ( 四),载新文学史料第 4 辑1979 年。)。改组后的新青年 ,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继进行反对实用主义的“问题与主义”论战之后,又开展反对伪社会主义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两次思想论战。 新青年第 8 卷第 4号汇辑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和第 9 卷第 4 号讨论无政府主义两个专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消除了思想障碍。总之,改组后的新青年 ,向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争取其他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同时也为了避免打出纯粹的

5、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而招来反动当局的注目,改组后的新青年仍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密切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但是, 新青年的新面目,遭到了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右翼人士的坚决反对。年底至 1921 年初,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指责改组后的新青年 “色彩过于鲜明” ,提出要新青年迁回北京编辑出版,发表一个“不谈政治”的声明。他还在北京同人中散布说:“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苏俄的汉译本” , “北京同人抹淡的工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引自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 )张静庐辑注第 7 页中华书局年 11 月第一版)。他还寄明信片给陈望道,反对“把新青年作宣传共产主义之

6、用” 。最后,胡适等人声称不再为新青年撰稿,原来团结在新青年编辑部周围的新文化运动阵营彻底分裂。2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出版至 1922 年 7 月停刊,从 1915 年 9 月创刊时算起共出版了 9 卷 54 号。二、 共产党等报刊的创办继新青年改组后,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以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 劳动界等一批工人报刊,以及其他新闻机构。共产党月刊,1920 年 11 月 7 日在上海创刊,为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的机关刊物。16 开本,每期约 50 页。编辑部设在上海法租界辅德里 625 号,即主编李达仅有 6 平方米的住所中,但在

7、刊物上不标明编辑、印刷、发行地址,在新青年上刊出的广告启事和要目也假称在广州发售。作者多为上海发起组成员,如陈独秀() 、沈雁冰(PY)、李达(江春、胡炎) 等,全用化名写作。 共产党月刊出版至 1921 年 7 月停刊,共出刊 6 期,每期发行 5000 份。共产党月刊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酝酿建党的重要纽带。它的宣传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特别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著作。二是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论证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主张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俄国布尔什维克式

8、的中国共产党,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为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批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该刊创刊号上刊有陈独秀执笔撰写的短言 ,宣示了上海发起组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的中心思想。三是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该刊刊登了俄国共产党的历史 、 列宁的历史 、 社会革命商榷等资料和文章,发表了告中国的农民 、 告劳兵农)等富有鼓动性的呼吁书。自 1920 年下半年起,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创办起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工人群众为读者对象的通俗报刊,如劳动界 、 劳动音 、 劳动者等。 劳动界等刊物,其出版的背景、基础、宣传宗旨、读者对象、编排版式等都基本

9、相同,被称为兄弟刊物。当时的工人群众把它们看作是自己的“喉舌” ,工人解放的“明星” 。 劳动界等工人刊物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已经开始和工人运动结合起采,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的良好开端。劳动界 ,1920 年 8 月 15 日在上海创刊,为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工人周刊,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辑。32 开,每期 16 页,由新青年社发行。该刊以“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为宗旨,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以十月革命后的苏俄为榜样,鼓动工人组织起来,为改变受压迫的地位而斗争。它大力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的情况,

10、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1921 年初, 劳动界被军阀政府以“煽惑劳动,主张过激”的罪名查禁并“缉拿惩办”编辑出版人,1 月 23 日停刊,共出 24 期。劳动者 ,1920 年 10 月 3 日在广州创刊,为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工人周刊。该刊向工人宣传只有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得到解放。它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由于无政府主义者对刊物编辑的影响,该刊也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的倾向。1921 年 1 月 2 日停刊,共出 8 期。劳动音 ,1920 年 11 月在北京创刊,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工人周刊,主要编辑人有邓中夏(笔名“心美

11、” )、罗章龙等。每期销数达 2000 份。该刊的内容和版式与劳动界基本相同,着重反映工人受压迫的悲惨生活,详细报道唐山煤矿瓦斯爆炸五六百工人死难的惨案、南京万余机织工人捣毁省议会的斗争,发表评沦,给以支持,并指导工人正确斗争的方法和途径。该刊被军阀政府查禁后又改名仁声继续出版了几个月,至1920 年 12 月 5 日停刊,共出 5 期。3此外,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还有中俄通信社,1920 年 7 月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后来简称“华俄社” ,由共产国际来华小组成员兼翻译、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杨明斋主持,向新青年 、上海民国日报等供给介绍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稿件。

12、同时,选择北京、上海报纸有关中国的消息译成俄文,用电讯形式发往莫斯科。该社在大革命时期仍在活动。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建立一、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机关报的创办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展自己的新闻事业。首先,中共中央以及各级党委的机关报刊纷纷创刊;接着,青年团以及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团体的报刊也相继问世。国共合作后, 向导 、 中国青年等党团中央报刊继续坚持独立出版,同时又新办一批地方党团组织的报刊,初步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报系统。在大革命时期,一个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系统在中国初步建成。1922 年 7 月中共“二大”后,党中央一级

13、的机关报刊向导 、 新青年 、 前锋相继出版,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发挥了舆论向导的作用。 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 年 9 月 13 日在上海创刊,16 开周刊,1927 年 7 月 18 日终刊,共出 201 期。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党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亲自为它题写刊名、撰写发刊词本报宣言 ,还撰写过各种政论、专论 200 余篇,担任小时评寸铁栏的专栏作者。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指导该报的筹建,并用孙铎笔名参与前期的编撰。党中央和各地方党委的主要领导人也大多参与过它的编撰工作。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湖南湘乡人,中共早期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1918

14、年和毛泽东一起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广泛阅读, “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之后,坚信“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1920 年 8 月 致毛泽东信) 。他写信给 新青年主编陈独秀,认为国内缺少“有主义有系统的出版物” ,主张要努力“做一种有系统有主张极鲜明强固的文化运动”引自新青年第 9 卷第 4 号)。在和毛泽东通信中,提出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有严格的出版物。1921 年底回国后加人中国共产党,在党中央从事理论宣传工作,一度负责编辑先驱半月刊。1922 年在中共“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负责筹办出版向导。他担任向导主编两年零八个月,不顾体弱和多病,认

15、真组稿、撰稿:向导上署名和森的政论有 130 多篇,另外,他和妻子向警予合用“振宇”的笔名写作发表的有 30 多篇。他的文章,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分析精辟,逻辑性强,富有战斗性和说服力。(蔡和森在大革命失败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参与布尔塞维克杂志的编撰工作。1931 年初赶香港指导中共广东省委工作,6 月被捕,引渡广州,同年底遇难。他一生写作的报刊政论和理论著作现已收入蔡和森文集),瞿秋白、彭述之也一度担任过主编。向导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固定栏目有时事评论 、 读者之声 、 各地通信 、 寸铁等。它主要致力于阐释贯彻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宣传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统一战线政策,批驳敌对宣传和各种错误思想。 向导报道了当时国际上发生的大量事实并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竞相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军阀内战、压榨中国人民的真相,论述了帝国主义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自第 64 期起, 向导开设外患日志栏,逐日揭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使中国人民永志不忘,奋起反对帝国主义。对于帝国主义的新闻侵略,4向导也勇敢地进行反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新闻机构有所扩充,主要有英国的字林西报和京津泰晤士报 、美国的大陆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