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2970452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酯化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一、酯化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原理直接用酸催化的酯化反应是制备酯的经典方法,酯化反应是个可逆反应并能建立平衡。平衡常数可用下式表示:如果用等物质的量的酸和醇,并假设反应体系的总体积不变,那就可以用物质的量直接代入上式中的浓度项。而仅仅通过开始时和平衡时反应液中酸量的滴定就可以测定平衡常 K。可从滴定中消耗碱的量来计算酸量。滴定所用的碱的浓度不必精确标定,因为在计算公式中碱的浓度 C 碱 已被约去。设 n=开始时酸的物质的量=开始时醇的物质的量=碱的 V0C 碱X平衡时酸的物质的量=平衡时醇的物质的量=碱的 VaC 碱nx=平衡时

2、酯的物质的量平衡时水的物质的量=(V 0Va)C 碱则二、药品:正丁醇 32mL(259gO 35mo1)冰醋酸 20mL(21g,O35mol)浓硫酸 O5molL -1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三、步骤在装有回流冷凝管的 100mL 圆底烧瓶中,放入 25.9g 正丁醇和 21g 冰醋酸,充分摇动园底烧瓶使均匀混合。用移液管取出 100mL 反应液,放人盛有 20mL 蒸馏水和几滴酚酞溶液的 250mL 锥形瓶里。然后用 05molL -1 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终点呈粉红色) 。记录消耗的体积 V0。往烧瓶里加入 4 滴浓硫酸(大约 01g) 和沸石,加热回流 30min。冷却溶液。用移液

3、管取出 1.00mL 样品。必须从下层吸取样品,但不要把移液管插到底,先吹出少许气泡,然后取样品。用同样的氢氧化钠溶液对此样品进行滴定。记录下消耗碱的体积。设 n=开始时酸的物质的量=开始时醇的物质的量=碱的 V0C 碱x=平衡时酸的物质的量= 平衡时醇的物质的量= 碱的 VaC 碱n-x=平衡时酯的物质的量=平衡时水的物质的量=(V 0V a)C 碱则:二、药品:正丁醇 32mL(259g,0.35mol)冰醋酸 20mL(21g,035mol)浓硫酸,0.5moLL -1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三、步骤加入新的沸石,把反应混合物重新加热回流 20min。再次冷却,并吸取 1.00mL 样品

4、和进行滴定。如果这次碱耗用量比上次少 03mL 以上,那就要再次重复上述操作,即加入沸石,回流 20min,冷却,取样 100mL 和滴定,直到连续两次滴定所耗用的碱量之差不超过 03mL 为止,记录各次碱的用量。通过这些数据,计算酯化反应的平衡常数 K。剩余的混合液可按照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实验制备乙酸正丁酯。四、问题1、假设作为催化剂的浓硫酸加入了 01g,试估计由于加入硫酸在滴定中所引入的误差。有人想要消除由于加入硫酸引起的误差,在测定 V0 之前就先把硫酸加入,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2、用你测得的平衡常数,试解决如下的问题:26g 正丁醇和 21g 冰醋酸(并加 1 滴浓硫酸作催化剂)共热

5、,求反应物达到平衡时的组成。、乙酸正丁酯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通过乙酸正丁酯的制备,了解酯化反应的基本原理。2.了解和学会水分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进一步掌握液体有机物的精制方法。4.学会液体有机化合物折光率的测定方法。二、实验原理1在酸催化下,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这个反应叫做酯化。羧酸与醇在酸催化下直接酯化是工业上制备酯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酯化反应是个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和使用催化剂(如 H2SO4),可以提高酯化的反应速度,使反应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平衡。但一旦反应达到平衡后,酯的生成量就不再增加。为了提高酯的产量,可以采用下列措施以破坏平衡;(1)使用过量的醇(或羧酸) ;(2

6、)使生成的酯与水或者两者之一及时蒸出。本实验是在浓硫酸的催化下,使乙酸和正丁醇直接反应生成乙酸正丁酯;并采用过量的正丁醇和及时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的方法使平衡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从而提高产量。2主反应:乙酸正丁醇乙酸正丁酯水3副反应:正丁醇 正丁醚正丁醇 正丁烯三、实验步骤将酯化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实验中所剩反应混合液冷却,在园底烧瓶中重新加入沸石,并安装分水器及冷凝装置。装置如图 42 所示图 42乙酸正丁酯制备实验装置图在加热套里加热圆底烧瓶,保持回流液成滴状,直至回流液中无水珠(大约 4.5mL 水)时,反应即告完成(为了观察分出的水量,实验开始前应该预先在分水器下端做个记号)。回流时间约

7、 35min。在此期间,反应液的温度由 95逐渐升至 117。反应完毕后,将分水器上层酯液用分液漏斗分出,并同冷却后的反应液也一并加入到分液漏斗中,用 1OmL 水洗涤,分出水层,酯层用 10碳酸钠溶液洗涤(每次用 1OmL),直至酯层不使兰色石芯试纸变红为止。最后,酯用 lOmL 水洗涤。静置 lOmin,分去水层,酯层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入 100mL 干燥锥形瓶,用约 23g 无水 MgSO4,干燥。待酯液干燥后,进行蒸馏。收集 120以前馏分,称重,倒入回收瓶中,然后收集124-126馏分的乙酸正丁酯粗产品,产量约 20g。并测定其折光率。四、思考题1.本实验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提高乙酸正丁酯

8、的产率的?2.计算反应完全时应分出多少水?、折光率及其测定折射率(又称折光率),是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常数之一。它是液体化合物的纯度标志,也可作为定性的手段。 某一物质的折光率随入射光线波长、测定温度、被测物质结构、压力等因素而变化,所以折光率的表示须注明光线波长 D,测定温度 t,常表示为 ntD,D 表示钠灯的 D 线波长(5893A)。用于测定液体化合物折光率的仪器是 Abbe(阿贝)折射仪,其光学原理如下:由于光在两个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相同,当光从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时,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一现象称为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光线自介质 A 进入介质 B,入射角 与折射

9、角 的正弦之比和两个介质的折光率成反比光的折射现象当 入 射 角 为 90, sin =1,此 时 折 射 角 达 到 最 大 值 , 称 为 临 界 角 , 用 0表 示 。 当n 为 已 知 时 , 测 定 临 界 角 O, 就 可 得 到 介 质 A 的 折 光 率 nA, 即nA n sin 0阿 贝 折 光 仪 的 结 构 如 图 4-3 所 示测 定 时 , 先 将 折 光 仪 与 恒 温 槽 相 连 接 。 恒 温 (一 般 是 20 )后 , 小心 地 扭 开 直 角 棱 镜 的 闭 合 旋 钮 , 把 上 下 棱 镜 分 开 。 用 少 量 丙 酮 、 乙 醇或 乙 醚 润

10、冲 上 下 两 镜 面 , 分 别 用 擦 镜 纸 顺 一 方 向 把 镜 面 轻 轻 擦 拭 干 净 。待 完 全 干 燥 , 使 下 面 毛 玻 面 棱 镜 处 于 水 平 状 态 , 滴 加 一 滴 高 纯 度 蒸 馏水 。 合 上 棱 镜 , 适 当 扭 紧 闭 合 旋 钮 。 调 节 反 射 镜 使 光 线 射 入 棱 镜 。 转动 棱 镜 , 直 到 从 目 镜 中 可 观 察 到 视 场 中 有 界 线 或 出 现 彩 色 光 带 。 若 出现 彩 色 光 带 , 可 调 整 消 色 散 镜 调 节 器 , 使 明 暗 界 线 清 晰 , 再 转 动 棱 镜 使 界 线 恰 好

11、通 过 “十 ”字的 交 点 。 还 需 调 节 望 远 镜 的 目 镜 进 行 聚 焦 , 使 视 场 清 晰 。 记 下 读 数 与 温 度 。 重 复 两 次 , 将 测 得的 纯 水 的 平 均 折 射 率 与 纯 水 的 标 准 值 比 较 , 就 可 求 得 仪 器 的 校 正 值 。 然 后 用 同)1329.(0Dn样 的 方 法 , 测 定 待 测 液 体 样 品 的 折 射 率 。 一 般 说 来 , 校 正 值 很 小 。 若 数 值 太 大 时 , 必 须 请 实 验室 专 职 人 员 或 指 导 教 师 重 新 调 整 仪 器 。使 用 折 光 仪 时 要 注 意 :

12、 不 应 使 仪 器 曝 晒 于 阳 光 下 , 要 保 护 棱 镜 , 不 能 在 镜 面 上 造 成 刻 痕 ,在 滴 加 液 体 样 品 时 , 滴 管 的 末 端 切 不 可 触 及 棱 镜 , 避 免 使 用 对 棱 镜 、 金 属 保 温 套 及 其 间 的 胶合 剂 有 腐 蚀 或 溶 解 作 用 的 液 体 。应 引 起 注 意 的 是 , 折 射 率 有 加 合 性 。 测 得 的 折 射 率 与 某 化 合 物 的 折 射 率 等 同 , 不 能 完 全 确 定所 测 物 就 是 该 化 合 物 , 也 可 能 是 两 种 或 两 种 以 上 物 质 的 混 合 物 , 因 为 混 合 物 的 折 射 率 也 可 以等 于 所 测 的 值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理论及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