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 Linux启动过程分析计算机论文_工学论文_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965316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RM Linux启动过程分析计算机论文_工学论文_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ARM Linux启动过程分析计算机论文_工学论文_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ARM Linux启动过程分析计算机论文_工学论文_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ARM Linux启动过程分析计算机论文_工学论文_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RM Linux启动过程分析计算机论文_工学论文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RM Linux启动过程分析计算机论文_工学论文_(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资 料 分 享 大 全 -分 享 无 极 限 ARMLinux 启动过程分析计算机论文 _工学论文摘要:嵌入式 Linux 的可移植性使得我们可以在各种电子产品上看到它的身影。对于不同体系结构的处理器来说 Linux 的启动过程也有所不同。本文以 SCARM 处理器为例,详细分析了系统上电后 bootloader 的执行流程及 ARMLinux 的启动过程。关键词:ARMLinuxbootloader 启动过程Abstract:WecanseeembeddedLinuxinkindsofelectronicproductsbecauseofitsportability.Linuxsstart

2、-upprocedurefordifferentprocessorsisalsodifferent.ThispaperprovidestheanalysisofbootloaderexecutionprocessandLinuxkernelstart-upprocedure-takingtheSCARMprocessorasexample.Keywords:ARMLinuxbootloaderstart-upprocedure.引言Linux 最初是由瑞典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 LinusTorvalds 在年开发出来的,之后在 GNU 的支持下,Linux 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虽然 Linux 在

3、桌面 PC 机上的普及程度远不及微软的Windows 操作系统,但它的发展速度之快、用户数量的日益增多,也是微软所不能轻视的。而近些年来 Linux 在嵌入式领域的迅猛发展,更是给 Linux 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个嵌入式 Linux 系统从软件角度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 ,Linux 内核,文件系统,应用程序。其中 bootloader 是系统启动或复位以后执行的第一段代码,它主要用来初始化处理器及外设,然后调用 Linux 内核。Linux 内核在完成系统的初始化之后需要挂载某个文件系统做为根文件系统(RootFilesystem) 。根文件系统是 Linu

4、x 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可以做为Linux 系统中文件和数据的存储区域,通常它还包括系统配置文件和运行应用软件所需要的库。应用程序可以说是嵌入式系统的“灵魂” ,它所实现的功能通常就是设计该嵌入式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没有应用程序的支持,任何硬件上设计精良的嵌入式系统都没有实用意义。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bootloader 和 Linux 内核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关系和作用。Bootloader 在运行过程中虽然具有初始化系统和执行用户输入的命令等作用,但它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为了启动 Linux 内核。在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是花在bootloader 和 Linux 内核

5、的开发或移植上。如果能清楚的了解 bootloader 执行流程和 Linux的启动过程,将有助于明确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工作,从而加速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而这正是本文的所要研究的内容。.Bootloader.Bootloader 的概念和作用 Bootloader 是嵌入式系统的引导加载程序,它是系统上电后运行的第一段程序,其作用类似于 PC 机上的 BIOS。在完成对系统的初始化任务之后,它会将非易失性存储器(通常是 Flash 或 DOC 等)中的 Linux 内核拷贝到 RAM 中去,然后跳转到内核的第一条指令处继续执行,从而启动 Linux 内核。由此可见,bootloader 和 L

6、inux 内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想清楚的了解 Linux 内核的启动过程,我们必须先得认识bootloader 的执行过程,这样才能对嵌入式系统的整个启过程有清晰的掌握。.Bootloader 的执行过程不同的处理器上电或复位后执行的第一条指令地址并不相同,对于ARM 处理器来说,该地址为 x。对于一般的嵌入式系统,通常把 Flash 等非易失性存储器映射到这个地址处,而 bootloader 就位于该存储器的最前端,所以系统上电或复位后执行的第一段程序便是 bootloader。而因为存储 bootloader 的存储器不同, bootloader 的执行过程也并不相同,下面将具体分析。

7、嵌入式系统中广泛采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通常是 Flash,而 Flash 又分为 NorFlash 和NandFlash 两种。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NorFlash 支持芯片内执行( XIP,eXecuteInPlace) ,这样代码可以在 Flash 上直接执行而不必拷贝到 RAM 中去执行。而 NandFlash 并不支持XIP,所以要想执行 NandFlash 上的代码,必须先将其拷贝到 RAM 中去,然后跳到 RAM中去执行。实际应用中的 bootloader 根据所需功能的不同可以设计得很复杂,除完成基本的初始化系统和调用 Linux 内核等基本任务外,还可以执行很多用户输入的命令,

8、比如设置 Linux 启动参数,给 Flash 分区等;也可以设计得很简单,只完成最基本的功能。但为了能达到启动 Linux 内核的目的,所有的 bootloader 都必须具备以下功能:)初始化 RAM因为 Linux 内核一般都会在 RAM 中运行,所以在调用 Linux 内核之前 bootloader 必须设置和初始化 RAM,为调用 Linux 内核做好准备。初始化 RAM 的任务包括设置 CPU 的控制寄存器参数,以便能正常使用 RAM 以及检测 RAM 大小等。)初始化串口串口在 Linux 的启动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 Linux 内核和用户交互的方式之一。Linux 在

9、启动过程中可以将信息通过串口输出,这样便可清楚的了解 Linux 的启动过程。虽然它并不是 bootloader 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但是通过串口输出信息是调试bootloader 和 Linux 内核的强有力的工具,所以一般的 bootloader 都会在执行过程中初始化一个串口做为调试端口。)检测处理器类型Bootloader 在调用 Linux 内核前必须检测系统的处理器类型,并将其保存到某个常量中提供给 Linux 内核。Linux 内核在启动过程中会根据该处理器类型调用相应的初始化程序。)设置 Linux 启动参数Bootloader 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设置和初始化 Linux 的内核启

10、动参数。目前传递启动参数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即通过 structparam_struct 和 structtag(标记列表, taggedlist)两种结构传递。structparam_struct 是一种比较老的参数传递方式,在.版本以前的内核中使用较多。从.版本以后 Linux 内核基本上采用标记列表的方式。但为了保持和以前版本的兼容性,它仍支持 structparam_struct 参数传递方式,只不过在内核启动过程中它将被转换成标记列表方式。标记列表方式是种比较新的参数传递方式,它必须以 ATAG_CORE 开始,并以ATAG_NONE 结尾。中间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其他列表。Linux 内

11、核在启动过程中会根据该启动参数进行相应的初始化工作。)调用 Linux 内核映像Bootloader 完成的最后一项工作便是调用 Linux 内核。如果 Linux 内核存放在 Flash 中,并且可直接在上面运行(这里的 Flash 指 NorFlash) ,那么可直接跳转到内核中去执行。但由于在 Flash 中执行代码会有种种限制,而且速度也远不及 RAM 快,所以一般的嵌入式系统都是将 Linux 内核拷贝到 RAM 中,然后跳转到 RAM 中去执行。不论哪种情况,在跳到Linux 内核执行之前 CUP 的寄存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r,r处理器类型,r 标记列表在 RAM 中的地址。.Li

12、nux 内核的启动过程在 bootloader 将 Linux 内核映像拷贝到 RAM 以后,可以通过下例代码启动 Linux 内核:call_linux(,machine_type,kernel_params_base)。其中,machine_tpye 是 bootloader 检测出来的处理器类型, kernel_params_base 是启动参数在 RAM 的地址。通过这种方式将 Linux 启动需要的参数从 bootloader 传递到内核。Linux内核有两种映像:一种是非压缩内核,叫 Image,另一种是它的压缩版本,叫 zImage。根据内核映像的不同,Linux 内核的启动在开

13、始阶段也有所不同。zImage 是 Image 经过压缩形成的,所以它的大小比 Image 小。但为了能使用 zImage,必须在它的开头加上解压缩的代码,将 zImage 解压缩之后才能执行,因此它的执行速度比 Image 要慢。但考虑到嵌入式系统的存储空容量一般比较小,采用 zImage 可以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因此牺牲一点性能上的代价也是值得的。所以一般的嵌入式系统均采用压缩内核的方式。对于 ARM 系列处理器来说,zImage 的入口程序即为 arch/arm/boot/compressed/head.S。它依次完成以下工作:开启 MMU 和 Cache,调用 decompress_k

14、ernel()解压内核,最后通过调用 call_kernel()进入非压缩内核 Image 的启动。下面将具体分析在此之后 Linux 内核的启动过程。.Linux 内核入口Linux 非压缩内核的入口位于文件/arch/arm/kernel/head-armv.S 中的 stext 段。该段的基地址就是压缩内核解压后的跳转地址。如果系统中加载的内核是非压缩的 Image,那么bootloader 将内核从 Flash 中拷贝到 RAM 后将直接跳到该地址处,从而启动 Linux 内核。不同体系结构的 Linux 系统的入口文件是不同的,而且因为该文件与具体体系结构有关,所以一般均用汇编语言编

15、写。对基于 ARM 处理的 Linux 系统来说,该文件就是 head-armv.S。该程序通过查找处理器内核类型和处理器类型调用相应的初始化函数,再建立页表,最后跳转到 start_kernel()函数开始内核的初始化工作。检测处理器内核类型是在汇编子函数_lookup_processor_type 中完成的。通过以下代码可实现对它的调用:bl_lookup_processor_type 。_lookup_processor_type 调用结束返回原程序时,会将返回结果保存到寄存器中。其中 r 保存了页表的标志位,r 保存了处理器的 ID号,r 保存了与处理器相关的 struproc_inf

16、o_list 结构地址。检测处理器类型是在汇编子函数_lookup_architecture_type 中完成的。与_lookup_processor_type 类似,它通过代码:“bl_lookup_processor_type”来实现对它的调用。该函数返回时,会将返回结构保存在 r、r 和 r 三个寄存器中。其中 r 保存了 RAM的起始基地址,r 保存了 I/O 基地址,r 保存了 I/O 的页表偏移地址。当检测处理器内核和处理器类型结束后,将调用_create_page_tables 子函数来建立页表,它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 RAM 基地址开始的 M 空间的物理地址映射到 xC 开始的虚拟地址处。对笔者的 SC 开发板而言,RAM 连接到物理地址 x 处,当调用_create_page_tables 结束后 xx 物理地址将映射到 xCxC 虚拟地址处。当所有的初始化结束之后,使用如下代码来跳到 C 程序的入口函数 start_kernel()处,开始之后的内核初始化工作:bSYMBOL_NAM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