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设计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957481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导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记念刘和珍君导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抓住文中主要信息,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2、速读课文,勾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语境,通过讨论和交流,分析品味其深刻含义.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刘和珍人物形象,掌握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手法。4、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语段,理解体会作者思想的深邃性。学习方法:朗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 课时四、布置预习:请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抓住文中主要信息,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2、

2、速读课文,勾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语境,通过讨论和交流,分析品味其深刻含义。2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曾领着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回到故乡 ,还带我们看了社戏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二、检查预习1、 引导学生阅读创新导学案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三的情况。三、自学指导一:1、学生自学,归纳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思考各部分联系。板书:一、说明写作的原因和目的(1、揭露敌人 2、纪念烈士)二、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唤醒庸人)三、追叙认识经过,赞扬斗争精神。 (刘是怎样的一个人

3、)四:遇害概况(1、烈士遇难 2、政府的污蔑 3、文人俄中伤 4、历史的反思)五、遇难的经过(1、遇难细节 2、讽刺暴行)3六、总结教训(1、煤的类比 2、陶潜的诗)七、热情讴歌赞颂( 1、出乎意料 2、惨案意义) 一、写作缘由二、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三、教训和意义自学指导二:这篇文章共七个部分,看看这七个部分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贯穿的? 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有两处需注意: 第一处 :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

4、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解析: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4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悲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沉痛的总结 )第二处 : 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结合语境引导分析:“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正是用这样的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

5、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探究:作者在探究悲愤之情时,先结合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愤的感情所指分别是什么。(明确: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一是当局者,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二是所谓的学者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之无耻;三是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愤于他们甚至将烈士的行动作饭后的谈资,愤于他们的麻木 )小结: 哀痛5说: 揭露 悲愤唤醒无话可说 : 悲愤至极(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自学指导三: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提示:先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然后联系全文内容,品味全句的深刻含义)1、 而此后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

6、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明确:“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出离愤怒” ,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深味” ,深深的体味。 “浓黑的悲凉” , “悲凉”可感而不可视, “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浓黑”修饰“悲凉” ,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视可触,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 “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的呈现。这里6有三层意思,1、深入的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2、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而感到深深的

7、歉疚;3、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2、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直面” , “直接面对” 。 “正视” , “正眼看。不回避” 。 “哀痛者” , “以为哀痛的人” 。 “幸福者” , “以为 幸福的人”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烈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愤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现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3、 惨象,已使我

8、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已”时间副词, “已经”程度副词,更加。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 “惨象” ,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 “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7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

9、激励和鼓动。 】4、 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勇士,会将更愤然而前行。【“依稀” “模模糊糊” 。 “微茫” ,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的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 ,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 “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烈、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四、巩固提升训练:比较阅读鉴赏。阅读石评梅痛哭和珍 ,完成 6、8 题。8五、课堂反思:1、怎样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思想感情发展脉络。2、怎样理解含义深刻句

10、子的含义。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归纳概括和人物相关的事件,分析刘和珍人物形象特点,掌握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手法。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语段,理解体会作者思想的深邃。教学流程一、温故知新:1、本文的结构思路2、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自学指导一:1、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认识源于哪些事件2、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我们不妨 来探讨。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质。3、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的”,这起到什么作用?板书:(1) 、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坚9定追求进步思想(2) 、成为成员有组织能力(3) 、常常微笑着

11、、态度很温和温和善良(4)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责任感(5) 、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有爱国热忱及反抗精神。小结: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作用 与反对派的凶残毒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流露出不相信不愿意她死的情感。表现极度的悲痛。透出她的善良与纯真,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自学指导二:鲁迅的杂文就像投枪与匕首直接刺向敌人的心脏。那么鲁迅的锋利与深邃表现在哪儿?1、鲁迅对于徒手请愿方式是怎么看的?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

12、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10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反动派高压的政策造成“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三一八”事件就像几颗石子投入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然死水一潭。 “太平”蕴涵作者的愤懑、不平和辛酸。-请愿无法改变黑暗的现状 比喻的修辞手法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都是建立在人类大量的流血牺牲的基础上的。2、鲁迅认为刘和珍牺牲的意义何在?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在?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

13、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来阐明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大,烈士的11鲜血不会白流,死者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鲁迅从爱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妇女的觉悟,并郑重的指出,这就是“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

14、意义”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因为“数千年”的黑暗统治而消沉下去;有这样的女子,这样的青年,我们的民族就一定有美好的未来。高度评价了她们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肯定了死者对将来的意义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小结:对于请愿事件,不单纯地肯定和赞扬,也不过多的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的现实出发,冷静的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至于消沉,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中。【全文总结】: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一12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四、提升训练做课时作业 90 页,三、语言运用, “写一则主题词” 。五、反思小结:1、本堂课中你的收获是什么?2、有什么遗憾五、布置作业:熟练背诵文章的二、四小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