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让课堂交流更有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956151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论文:让课堂交流更有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科学论文:让课堂交流更有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科学论文:让课堂交流更有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论文:让课堂交流更有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论文:让课堂交流更有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 课 堂 交 流 更 有 效科学课程实施后,科学课的课堂交流被赋予了新的要求,成为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重视。但审视很多科学课堂交流活动后发现:虽然许多教师采用师生对话、小组交流、同桌讨论,交流活动形式繁多,但是交流的有效度,包括深度和广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甚至有的教师进入“科学课堂交流热闹”的误区,收效甚低。本人试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促进有效的科学课课堂交流,谈几点想法。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的高低是决定课堂交流有效性的前提。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设计的问题须适度,交流形式须合理。 1

2、、问题要适度我们知道,课堂提问是课堂交流的起点,也是主要方式。如果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因此,选择好合适的问题是课堂交流能否有效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设计或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思维层次的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交流。例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关于马铃薯为什么会上浮的引导时,一般会这样问:“这杯水里到底是什么物质呢?”这样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所寓的含义存单一性倾向:或盐,或糖。但如果这样问:“这杯水里可能会有什么物质呢?”这个问题所蕴涵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是糖,可能是盐,可能

3、是果珍,也可能是糖盐等其他物质的混合物。这样的提问给学生增大了思维空间,更容易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流中来。2、形式要合理选用合理的交流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交流的参与度。目前一些科学课堂教学中,过分追求“观赏价值” ,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交流的却安排小组合作交流,似乎没有所谓的讨论就不是探究,没有分组就不算交流。显然这样的交流过分追求了形式而显得无效。教师应注意避免这些流于形式的交流,要着眼于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认知特点,恰当地运用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由交流、自我选择伙伴交流等多种交流形式,形成真实且具有意义和实效的交流过程。例如我们选择了什么一课,在

4、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已经明确了串联、并联的本质区别。关于“设计、安装房间的照明电路”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存在着难度,但同时他们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设计方案,教师进行适当的人员调配,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全班交流,对安装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合作伙伴之间积极讨论,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二、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实现交流互动和共享交流中的倾听和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提高交流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思维参与、实现互动和共享的关键。1、发展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表达的积极性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5、两种不同的方式。只有学生正确和熟练运用科学课的表达语言,才能开展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课堂交流。因此,发展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提高课堂交流能力的基础。但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主动表达的缺失,师说生听,师问生答,似乎成了一种“规定” ,即使是在学生讨论中,其内容、方式也都是由老师框定,呈现出一种单调的、不和谐的交流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论,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学生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评议、质疑等交流活动。例如,教师

6、引导学生探究了昆虫,最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昆虫,实质是要求学生表达他们在探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有的学生用口头语言说出来,有的学生用书面语言写出一段文字,有的学生则列出一张表格,有的学生画了图,所有这些方式都促进了学生相互交流,达到优化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不断生成新的讨论点只有倾听,才有交流。有些学生因为没有很好地倾听,使得他们成了“配角” 、 “看客” ,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更不用说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交流谈不上有效的交流。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交流时学会倾听,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比如:有时,老师假装听不

7、清,让其他学生告诉你他人的观点,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倾听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应注意进行倾听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别人发言时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把别人的思考方式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来,自己深入思考后随时准备补充或质疑。三、适时适度点拨,提高课堂交流的深度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偏离所讨论的探究主题,教师应适时适度加以疏引或指导,以免使交流过程步入误区,失去意义。1、适时适度的点拨在科学课堂交流中,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交流不深入,或表达的想法与探究的问题偏离,或交流中形成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可以在保护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适时点拨、指导,将交流活动引向深处。例在上研究指纹一课时,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

8、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指纹是相同的,这时有学生 1提出:老师,双胞胎的指纹会是一样吗?生 2提出:我和我爸妈的指纹会不会一样吗?别人都说我跟我爸长得很像。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这两个问题上了,兴趣不断转浓。其实这两名学生的问题是本堂课的闪光点,他们不仅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也提出了全班同学的问题。于是我表扬了这两位学生,同时把全班学生根据问题分成两组,把问题放到课后探究,再把学生所得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总结,最后达成共识:全世界基本上没有一个人的指纹是相同的。这是一次非常不错的研究活动,教师通过适时引导,使交流活动更准确、更深刻、更有效。2、适时恰当的评价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达内容的评价或回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交流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同时影响了交流的进程。作为教师,应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善于挖掘学生交流中的亮点,多采用表扬和鼓励等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不足,应尽量以委婉的言语加以指出,鼓励学生善思求真、主动积极地进行交流,长此以往,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活跃、高效的交流氛围。总之,实现科学课堂有效的交流活动,需要我们教师观念的转变,行为的改进,其过程是长期的、渐进的。如果我们在实践中对上述看法有所体现和发展,相信我们的课堂交流会更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