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修课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954335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选修课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选修课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选修课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选修课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选修课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选修课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选修课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教育活动在选修课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核心。其目的是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感知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做一个有丰富情感、志存高远的人。然而,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使中学语文陷入了为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所累的痛苦之中;学生们急功近利,远离了文化的传承。文化在一个国家中无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华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这样的痛苦和忧虑之中,我决定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我们国家受外来文化冲击过于厉害,以至已经失去了自我。九十年代末,城市里开始大张旗鼓地过圣诞节,以致九十年代出生的人

2、相信有圣诞老人,他们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了。然而,他们不知道阿福,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也不知道中国的年为什么叫“年”传统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太遥远,也太苍白。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知道和了解华夏文明几千年的精髓。这种文化的传承,是千秋之业,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和荣誉。一个民族经济再强盛,如果不能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也只有被消灭,或者被奴役。我国古代那么多强大的少数民族,不是都被汉文化所征服了吗 ?国人不看重的东西,外国人却敏感得很。斯坦因不是一次次以信仰的名义,从王道士那里骗取敦煌经书和文献,一箱箱运往大英帝国吗?韩国人不是正向科教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吗

3、?不论对于个体还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刻不容缓。中学语文届也早就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几次改版后增加了文言文篇章,高考也加大了文言文的考核力度,但这些课文篇目不外乎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或者是二十四史中的节选。在整个教育功利性的背景下,教师只能将考试放在首位,在词语和分析里打转,力图让学生把握好诗词文言。最多让学生感受感受文化名人,体会体会大家风范,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这些正统文学对于学生生动形象地走进传统文化还是不够,加之教科书里的文章在考试范围之列,学生本能地有抵触情绪。因而,必须寻求另外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拯救传统文化的流失。 让他们逐渐对古人和古文化产生兴趣,继

4、而主动翻阅古代的典籍和史书。二、选修课教学设想曾经从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份中国文化传统的遗失清单-我们丢掉了什么?,说的是我们丢掉了“忠孝仁义信礼智勇”、“四书五经”、“任侠之气”、“匹夫有责”,丢掉了 “诗词曲赋”、“琴棋书画”、“孔融让梨”、“民风民俗”,不由反思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楚辞是,唐诗是,宋词是,元曲是,三国红楼是,然而,不是只有这些,祭祀也是,磕头也是,重礼是,节日也是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地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

5、因此,为了和教科书中的正统和经典相互补充,我选取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风民俗作为主题,将选修课课2题定为古典诗词中的传统风情与民俗。之所以从古典诗词切入,用意很明确,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诗词积累。让学生在古典诗词中体味古人的风情和古代的民俗,学会用现代眼光品评古人生活,用古人的风情影响现代生活,从而懂得生活。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古典

6、诗词中的传统风情与民俗计划分两学期讲授,每学期九到十个课时,上半学期讲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下半学期讲中秋、重阳、冬至。这八个节日中我将清明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作为重点。一是因为这三个节日涉及到的文学作品比较丰富,容易拓展,讲七夕的时候可以赏析洪昇的长生殿,讲重阳节的时候可以师生探讨红楼梦里的螃蟹宴和螃蟹诗;二是物质的丰裕使现代的学生对亲情缺少感悟,丢失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需要通过特定的情境唤醒他们的情感,而不是在家中唯我独尊;三是我国受外来文化冲击太大,现在的中学生已经开始过情人节,争相购买玫瑰、巧克力,却不知道中国人自古就用最本土的方式过着最浪漫的节日,青年男女会在七夕的晚上坐看牵

7、牛织女星,女子于月下乞巧。这些传统离学生太遥远,这些美德正在沦失,传统风情与民俗在文化炒作的大背景下渐行渐远,期望能通过几个节日的重点探讨传承一点东西,至少让学生们知道今天的这些节日古人曾经怎样精彩地过着,以及这些节日的由来与传说。 三、选修课案例走近清明节教学设想:将涉及到清明的诗词做成幻灯片,准备好古典歌曲清明,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尽情感受古人清明时节的传统风情和民俗。(一)教学目标1、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通过古典诗词了解清明节的习俗、由来与传说2、唤醒学生对生与死的感悟,对亲情的体验;引导他们珍惜亲情、善待亲情。(二)教学重点唤醒学生对生与死的感悟,对亲情的体验;引导他们珍惜亲情、善待亲

8、情。(三)课时安排:1 课时(四)教学过程1、猜猜这是描写的中国哪个传统节日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 (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2、谈谈你印象中的清明节35 个学生发言3、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

9、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34、结合诗词感受清明节的习俗(1)祭祀扫墓清 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开展学生活动:让学生派代表上台将杜牧的清明改编成一个剧本(2)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

10、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3)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 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4)插柳、寒食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

11、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4宿草春风 又,新阡去 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5)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6)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

12、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5、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清明

13、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师:大家知道清明节为什么有插柳、禁火和寒食的习俗吗?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教师口头讲述)6、小结天地之间,生死循环。因此暮春三月的清明既是人们祭祀扫墓、悼念亡人的时节,又是踏青、植树等表现勃勃生气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了解了古人的风情和习俗之后,是不是该有更多的思考呢?我们是否该珍惜和善待生命以及亲情? 7、课后作业背诵有关清明的诗词;写一篇文章纪念一位已故的亲友 寻找传统,不是为了复辟,而是为现

14、代生活增加一种美好的文化形态;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份中国人的厚重。在选修课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教师可以放开手脚, 愉悦的交流中,师生走进了千年之前的风情,和古人一起享受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叶佩香囊赛龙舟的乐趣。但愿通过这种形式,有更多的年青人记住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传统节日里的传统风情和文化。四、附选修课结业作品我采取了考察的形式,上学期的题目是:以某一个传统节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下学期的题目是:以岁寒四友为题,写一首诗(新体诗和旧体诗皆可)。附录如下: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节日(节选)何璐璐听着抗议韩国八端午节申请为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口

15、号越来越激烈,不禁感慨万千。想想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对外国的情人 节、圣 诞节乐此不疲,却忘却了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心中总是莫名地心痛。我在这里不想 说我们自己是崇洋媚外,但我的的确确希望国人能更多地关注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写这段文字,不期望能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权作为对已逝的或将逝的中国5节日的祭奠吧!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的清明节。我喜 欢清明节,小 时候是因 为能随着父母在万物复苏之时扫墓。那时,并不能感受到“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苦楚,却喜欢在山坡上、坟地间摘野花、野果。但也分明看到了父母眼角的泪,那时的我并不理解,只是呆呆地望着他们,不敢说话。后来喜欢节日,更大意义上是基于对传统节 日背后文

16、化的喜欢。投江的屈原,宁死谏重耳的介子推,他们的死一直在我心中耿耿于 怀。忠臣的忠,在不能遇到明君的情况下便会变成愚忠。屈原在楚辞的凄凉中永远 睡在自己的梦中醒不过来,后人却以吃粽子、划龙舟来纪念这一位高 洁的爱国诗人。介子推割股救重耳,换来的却是重耳的冷落。中国帝王永远只可与大臣共患难,却不可与之同富 贵。介子推看到了 ,介子推看清了。但他没有恨重耳,他用他的死告诉重耳,应该“清明复清明”,重耳的泪滴在介子推靠着的柳树上,在经过了千万年后,仍闪闪发光:清明复清明。希望中国人不要与自己的文化再渐行渐远渐离弃了。问 竹潘秋霞苍翠巍峨同根生,花开一败共 销魂坚毅挺拔世间留,何处正气满 乾坤?访 菊黄丹丹酒甘味烈饮至半,笑逢花问客是 谁。生愿隐者与君伴,死望成坎在 边随。作者:鄞州高级中学田荣华电话:13777137642(虚拟号:6676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