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预防控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93775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预防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预防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预防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预防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预防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预防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预防控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从江县CDC祁远方,疾病控制效果的几个术语,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局限于局部地区,发病率与死亡率下降到可接受的水平。需持续采取各种干预措施,保持疾病下降态势。如:腹泻病控制消除:在确定的地域特定的疾病发病下降到零或某病传播范围缩小,发病数减少,达到规定的指标。如区域性无脊灰证实和以县为单位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1/1000活产儿即为消除。仍需要继续采取措施,否则发病仍会回升,是不稳定的可逆过程。消灭: 在世界范围内由特定致病因子引起的传染下降到零。自然界中无特定致病因子,无需采取干预措施。如:天花根除:特定的传染因子不再存在于自然界与实验室中,人类可消灭疾病的基本特征,

2、具有阻断致病因子传播的有效干预措施疾病易于识别,具备灵敏性与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手段人是唯一易感者,无其它自然宿主和持续感染状态,致病因子在环境中不能长期繁殖,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的生物学特性,人是最主要的宿主,除灵长类的猩猩、猴能接受人工感染外,在自然界的其它动物都不易感,猩猩数量有限,只要保护好人不受感染,就可以切断传播链已有疫苗能保护人群不受脊灰病毒的感染(Salk灭活疫苗和Sabin减毒活疫苗均安全有效)人感染脊灰病毒未发现长期的带毒、排毒者,也未发现脊灰病毒抗原性的显著改变,这些性状有利于使用疫苗免疫人群脊灰病毒感染人群后,发生明显的AFP只占总感染人数的1%1,绝大多数无明显症状的感

3、染者在增殖、排出病毒,这些不易察觉的传染源在散播脊灰病毒AFP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除脊灰外,一些尚无疫苗可供预防的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如EV71型、一些Coxsackie和ECHO病毒等也可引起流行,少数病人也有残留麻痹。此外,还有格林-巴利综合征、横断性脊髓炎等10余类常见的病因引起的AFP,消灭脊灰的策略,维持高水平免疫接种率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开展全国性或亚全国性脊灰强化免疫高危地区开展应急强化免疫及“扫荡”免疫开展AFP病例监测,急性驰缓性麻痹(AFP),AFP包括14种病(略)AFP病例的特征肌力下降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高危AFP病例年龄5岁、服苗次数3次或服苗史不祥、未

4、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同一县市发现2例或2例以上AFP病例,发病时间间隔在2个月以内,临床高度怀疑脊灰,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麻疹,麻疹的生物学特性,麻疹无动物宿主,无媒介,人是唯一的自然宿主,只要阻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就能控制麻疹的流行麻疹病毒感染无慢性携带状态,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的持续感染因病毒结合于细胞,不会扩散至体外 麻疹病毒感染有典型的皮疹,易于发现病人有安全有效的减毒活疫苗,且只有一个血清型,一个国家生产的麻疹疫苗(MV)在世界各地使用均有效麻疹流行有季节性无复发性感染麻疹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能引起爆发和迅速传播。麻疹监测较困难,易与其它出疹性疾病相混淆,轻症病

5、例易漏诊母体抗体消失至可能自然感染这段时间很短,故合适的免疫接种时间很难掌握,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呼吸道。含有病毒的分泌物通过病人的呼吸、咳嗽、喷嚏排除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易感者暴露于含有病毒气溶胶空间中可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伴随眼结膜感染。由于病毒气溶胶可存在一定时间,易感者进入病人曾逗留的场所可被感染。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处理,调查前准备工作:有关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查阅、调查物品(调查表、采样器材等等)、防治药品疫苗、车辆及调查经费的准备。现场调查工作核实诊断确定疾病暴发确定诊断标准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建

6、立病因假设检验假设采取措施并对措施进行评价撰写流调报告 控制措施贯穿整个调查过程(即边调查,边处理),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确定某病在某地区是否属于散发,应参照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发病率,如年的发病率未显著超过既往的一般发病率,则称为散发。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症状相同的病人。短时间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暴发原因主要是通过共同的传播途径而感染或有共同的传染源。大流行:某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

7、、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大流行。,麻疹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 1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12发热(38或更高)。 1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1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15皮肤红色斑丘疹有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16色素沉着、糠皮样脱屑。2、流行病学史 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3、实验室诊断31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32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33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

8、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病例分类 疑似病例 具备1.1加1.2条者,或同时伴有1.3条者。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1.4条或1.5条或1.6条或2条。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1条或3.2条或3.3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3.1条或3.2条或3.3条。,麻疹暴发原因,麻苗接种率低麻苗有效接种率低冷链原因接种技术疫情迟报处理措施不落实,疫苗保护率,公式 未接种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疫苗保护率 未接种组发病率举例 某地发生麻疹流行,共调查该地15岁以下儿童200人,接种麻苗50人,发病10人,未接种150人发病100人,问该地疫苗保护率为多少?,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

9、管理传染源加强疫情报告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保育工作人员管理阻断传播途径对母婴传播使用乙肝疫苗或合并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孕妇作HBV血清学检测:对HBsAg(+)尤其HBeAg(+)者尽可能防止分娩过程中出现胎盘创伤及母亲血污染新生儿破损的皮肤、粘膜。对接触传播避免接触被HBV污染的物品不共用牙刷、剃须刀,提倡分餐制避免不洁性行为对医源性传播杜绝不安全注射对献血源进行严格筛查,保证血源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戒和物品进行消毒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保护易感人群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乙肝危害性和可预防性的认识;增强人们乙肝防治知识;提高大众预防乙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免疫预防:主动免疫-

10、HB;被动免疫HBIG,乙肝疫苗的发展,第一代:血源疫苗优点:免疫原性强缺点:可能含有已知或未知的致病因子;需要大量HBsAg()者血浆以及较高纯化技术和灭活要求,故成本较高第二代:基因疫苗优点:免疫原性优于血源疫苗;不含人源性物质,无已知或未知致病因子第三代:多肽疫苗 正在研制 从2000年起,我国已停止使用血源乙肝疫苗的生产和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基因疫苗(重组酵母疫苗、中国地鼠卵巢细胞疫苗),卫生部推荐的是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的使用,免疫对象新生儿婴儿感染HBV后约7090易发展为慢性病毒携带者,23岁的幼儿占40,7岁以上占610,青年、成年人约占5左右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最主要

11、方式,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阻断产程感染和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其他各年龄组人群,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免疫程序全程接种3针,按0,1,6月的时间间隔进行接种。第一针在出生24小时内,第二针在第一针接种后1个月(11.5月龄)接种,第三针在第一针接种后的6个月接种出生后24小时内未及时接种,要按上述时间间隔尽早完成,问题:为什么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非常重要?,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最主要途径之一。被感染的新生儿7090可成为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至成年期最易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乙肝疫苗对母婴传播中宫内感染(约占母婴传播的5)是无法预防的,而对产程感染和出生后与带病毒目母亲的密切接触是可以阻断的新生儿出

12、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就能够阻断产程感染和以后生活密切接触感染,接种部位及途径上臂三角肌中部,肌注大腿前部外侧(新生儿),肌注问题:乙肝疫苗能否进行臀部肌注?为什么?,不主张。因为较上臂和大腿前部相比,其免疫应答明显偏低,可能是由于臀部脂肪较厚,接种时易将乙肝疫苗注射于脂肪内而使疫苗吸收较慢,同时由于脂肪层的血液循环较差,减少了吞噬细胞与抗原的接触,从而影响了将处理后的抗原转移给免疫活性细胞,降低了疫苗的免疫效果。,剂量孕妇HBsAg()或未经筛查HBsAg的母亲所生新生儿重组酵母基因疫苗5g3支孕妇HBsAg()所生的新生儿重组酵母基因疫苗10g3支或5g3支 对于HBsAg()尤其HBe

13、Ag()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HBIG100200IU/支1支乙肝疫苗10g(以后按程序又接种2支),联合免疫乙肝疫苗和其他疫苗同时接种时,其免疫效果不受影响,也未发现明显增加接种反应的情况不同疫苗应接种在不同部位,免疫持久性和加强免疫 在此应明确两个问题 1.国家只对一岁儿童基础免疫免费,而加强免疫是自费 2.多数研究建议基础免疫5年以后进行加强免疫,接种反应及处理,乙肝疫苗接种后,很少出现不良反应,极个别人会出现以下反应:局部反应:注射部位有短暂疼痛、红肿、硬结全身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昏、短暂性发热、乏力、不适及流感样症状过敏反应:皮肤搔痒、皮疹、血管神经性

14、水肿、过敏性休克 处理:一般不需处理,主要是对症治疗负责接种的卫生人员发现乙肝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应及时处理,并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县中心接到报告后要立即派人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向县卫生局和州疾控中心报告,乙肝疫苗接种禁忌症,新生儿有以下情况应缓种严重畸形新生儿窒息体重2kg急性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者应缓种,待病愈或病情缓解后再进行接种乙肝患者愈后对乙肝疫苗所含成份过敏者,乙肝疫苗接种注意事项,严禁将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在一个注射器内混合后接种如乙肝疫苗安 破裂、容量不足、变质、有摇不散的凝块、超过效期,均不能使用乙肝疫苗不得冻结,冻融后的乙肝疫苗不得使用乙肝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注射操作制度乙

15、肝疫苗在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使疫苗中氢氧化铝佐剂完全悬浮。如果未能将乙肝疫苗中氢氧化铝胶体完全悬浮均匀或因储存不当导致氢氧化铝胶体成块状,其接种效果将明显降低或完全无效接种乙肝疫苗应备有肾上 素,在发现过敏时使用,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未检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是否说明其对乙肝病毒无免疫力?,不能说明,因为:目前检测HBsAb所用的包被抗原为血源性抗原,而现在使用的是基因疫苗,故检测灵敏度较低乙肝疫苗进入肌体后通过两种途径使肌体产生免疫力,一是通过体液产生保护性抗体,二是通过细胞免疫即巨噬细胞、k细胞等清除HBV,安全注射,慨念使用灭菌的注射器规范化操作使用过的注射器进行安全处理安全注射三要素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废物)不给公众带来危害,预防接种安全注射,慨念 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安全注射基本要求使用合格注射器(注射器无菌包装;接种前才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刺容器中;在有效期内使用)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合格资格证书上岗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使用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要安全回收、销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