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909893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 “黎锦” 、 “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 ,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

2、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 ,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贝 布、崖州被、 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 煮水制成。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3、、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

4、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一)女子着装黎族女子服装上装色彩基本上是黑、蓝两种,平面直线裁剪,无领无纽,对襟或贯头式。下装为织花筒裙。服饰的款式与颜色比较多变与鲜艳,有对襟与偏襟、直领与圆领,有纽与无纽之别,上衣也有缀以贝壳、铜线、穿珠等饰品。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筒裙的长度从短在膝上到长及脚踝而各具特色。如沿海平原地区妇女多着长筒裙,深山地区妇女多穿中筒裙或短筒裙。这正反映出服装形制的确立是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需要相关联的。筒裙 是黎族妇女最喜爱的服装,民族特色浓郁。筒裙是用手工纺纱织成的裙子。由于裙头裙脚同样宽窄,无褶无缝,状似布筒,故名筒裙。筒裙有箍筒、短筒

5、之分。不管长筒、短筒,底色都只有黑、蓝二种,另用各种彩色线织成花、鸟虫、兽、人物花纹或几何图案,色彩艳丽。每当喜庆,黎族姑娘身空筒裙,衬以彩色头巾和绣边襟上衣,载歌载舞。绚丽的筒裙,是黎族妇女勤劳智能的结晶,代代相传,人人会织,她们只用简单的竹、木构成的“踞织机” ,不用图祥,访问演出可织出精美的图案花纹。 黎族妇女擅长于纺织绣染,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驰名中外。黎锦图案多样,主要有蛙纹、舞人纹、牛鹿纹、竹木纹、昆虫纹和花草纹等。在色彩上,一般以黑、红为主,间配黄、白等颜色。 通常都是以黑布红布为主,以黄,白,绿等色饰以花纹,图案。这些黎族织布或服装上的图案花纹都是黎族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接触到

6、的东西,较常见的有山水、花草、人、马、鸡、鸭、龙蛇、蛙、鸟等动、植物像。制作手法上,不是单纯地摹拟自然景物,而是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通过精巧的手艺,进一步形象化,其想象力之丰富,令人赞叹不已。这些织锦图案体现了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 这些图案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人形纹主要有婚礼图、舞蹈图、青春幸福图、百人图、丰收欢乐图、人丁兴旺图、放牧图、吉祥平安

7、图等,它寄寓了人们对生育繁衍、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黎族妇女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艺创造手法,把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反映在织物上,使图案造型具有可视性和艺术性。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礼图,它主要流行于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是典型的人形纹样,它将黎族婚娶礼仪习俗中的迎亲、送亲以及送彩礼和拜堂等活动场面反映在筒裙上,描绘了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的画面。其场面开阔,热烈壮观,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动物纹主要有龙凤、黄猄、水牛、水鹿、鱼虾、青蛙、乌鸦、鸽子、蜜蜂、蝴蝶等,其中,龙纹、青蛙纹最为常见。龙纹是流行在白沙、琼中一带最为普遍的黎锦图案,反映

8、了黎族人民把龙当作高贵、吉祥、幸福和美好的象征。青蛙纹图案在民间流传很广,在黎族的传统观念里,青蛙有表达母爱和避邪的功能。反映在服饰上的蛙纹有严格的对称结构,图案以“田”字形纹样为主体,中间有四只具有抽象性的青蛙纹,用动和静的对比手法,显示青蛙在田间生活的主要特征,画面充实,节奏协调。有的地方的青蛙纹样,采用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把青蛙前腿省略,后脚加长,表现出青蛙跃跃欲跳的神态,图案构思大胆,造型简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植物纹主要有木棉花、泥嫩花、龙骨花、竹叶花等花卉,以及藤、树木、青草等。常见的有木棉纹、花草纹等。木棉是黎族纺织的主要原料之一,黎族妇女普遍喜欢用木棉纹样做为织锦纹样,图案

9、以木棉树为主,有根部、分枝,分枝下有钥匙纹(又称“任意花” ) ,还有花和绿叶,以此象征根深叶茂,家庭美满幸福。花草纹流行于五指山地区一带服饰图案纹样,图案以长柱形花纹作族系标志,整体纹饰近似汉文的倒“巾”字形,上有野草和菱形连续纹样。寓意根深叶茂,家族人丁兴旺,繁衍生息。黎族女子的衣裙图案很多,一般都是带有图腾的性质,是同一血缘集团的标志 ,也是民族内部支系团结的象征。女子出嫁前文身和织绣衣绣中都编织有祖先沿袭下来的古老图案。据说在以前只有纹身的黎族女子才能的到本支系的认可。据考古资料证实,黎族先民早在一万年以前就已在海南岛上劳作生息。在长期的繁衍、迁徙发展过程中,黎族形成了五个方言群体分别

10、是“侾” 、 “杞” 、 “赛” 、 “润” 、 “美孚” 。五个支系的服装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支系,由于居住的地理位置不同,不同乡镇的服装也有所区别。侾黎主要分布于海南西南部,以乐东为中心,加上三亚、东方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区,也有部分散居于白沙、昌江、陵水等地。黎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是黎族人数最多的一支。 侾黎女子上衣为大襟,是汉化的产物。裙装有长筒裙和中筒裙之分。靠近沿海汉区的多穿着长筒裙,花纹不明显,通常为横条纹或水波纹。山区地带妇女多头裹黑巾,穿着中筒裙;上衣开襟无领,襟边系铜钱,胸前佩带银制项圈。 “罗勿”妇女还将长短不同的衣服互套,不掩盖花纹,以显示心灵手巧。杞黎主要

11、分布在保亭、琼中、通什市、乐东尖峰。杞黎妇女头戴方格纹头巾,上衣为蓝黑色,无领长袖,无扣开襟,衣襟两边各有一行铝质扁圆形装饰。衣摆有挑花边饰,袖口处镶有三寸宽的白布边。上衣内穿衣褂,颈上戴多个直径不等的银质项圈;下穿紧身及膝中筒裙,图案色彩对比鲜明,多以红、黄、绿为主调赛黎主要分布在三亚,保亭,陵水。赛黎妇女上身主要穿着长袖圆领包胸衣,下身穿长筒裙,多为横条纹或水波纹。盛装时戴两头绣花巾,插银钗,戴小耳环、项圈,手戴玉镯,胸挂银牌、珠铃,腰系银链。 润黎主要居住在白沙县,人口约占黎族人口的百分之六。润黎又称“本地黎” ,意思是最早在海南岛上居住的黎族。史书记载最早的黎族穿“贯头衣”就是指润黎。

12、润黎女子头缠黑布,脑后梳髻,上插雕刻精细的骨簪。上衣为宽松的贯头式,下身穿紧身的超短裙,裙长在 30 厘米左右,最短的仅有 24 厘米。润黎妇女服装整体造型为形,非常时髦,极富现代感。润黎的织锦织工精细,图案多以祖先、龙、凤为题材。 美孚黎主要分布于昌化江下游两岸的东方和昌江两县,人口约占黎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四,是黎族最小的一支。女子头裹黑白相间的头巾,上衣黑蓝色,平领、开襟,用红线结扣;下身穿又长又宽的筒裙,用扎染或刺绣装饰。 黎族服饰为平面直线裁剪,这种裁剪较为简单,易学。黎族妇女的服装有几个较为突出的特点。首先,在裁片分割上十分讲究。裁片分割的长宽比例适度,各裁片的分割配置也十分均衡匀称。

13、衣服大多为对称的对襟,也有不平行的衣襟。衣服上的分割线通常缀以花边,变不利为有利,变得更加美观。其次,黎族妇女讲究服装与饰物整体搭配。通常黎族妇女上衣的前胸部位都不加刺绣,只是单纯的棉布,这样在盛装佩带饰物时,银项圈、胸牌等饰物就可以被深色的上衣底布衬托出来,从而更加突出饰品的闪亮效果。黎族妇女经常扎球形发髻于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节日盛装时常配以银钗。少数民族多爱饰以饰品,以显示富贵或身份。黎族妇女喜欢佩戴各种饰物。如发簪、项圈、耳环、手镯、戒指和脚圈等。多以银饰为主。但各支系和地区的装饰不同,侾黎戴的耳环大且多,有的地区妇女从小戴起,每长一岁加戴一个,成年时,约戴 1020 个,重达三四斤

14、。平日覆盖头上,好像帽子。杞黎妇女喜戴玉米粒大小的蓝白色玻璃珠相间穿成的项链,或筷子粗的圆锡(或银 )多条项圈,或前扁阔后细圆的锡质新月形项圈。头戴风帽式头巾,在黑底上织红、黄色几何纹,尾端留着长穗,覆于脑后。本地黎妇女则爱插银质的或雕刻精美的骨质发簪。美孚黎妇女插豪猪毛作发簪,缠以黑白相间的短头巾。台黎妇女喜戴玉镯、瓦镯和银(或“锡 ”)质圆形镯。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和筒裙,常常嵌入金银箔、云母片、明片、羽毛等,也有的缀以贝壳、串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一方面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同时这些装饰是财富的象征。(二)男子着装男子服饰,主要由上衣、腰布、下服和红、黑头巾组成。因居住地域环境以及

15、生活习惯和语言的差异,黎族共分为五个支系。各支系间的男子的装束和上衣差别不太大,多为开胸、无钮、无扣,仅有一条绳子绑住。衣的背后下部边缘多有无边穗。而下服就有明显的地区差别。1.孝黎男子固有的服饰是腰布和上衣。腰布,又称丁字裤或犊鼻裤。有些地方称为吊铲。这种是由上端的梯形布和下端的长方形布构成,两块布都是木棉布或野生麻粗布,梯形布上沿裁成腰围的长度或稍长一些,围在腰上并盖到臀部中间。腰布下端布条的长度,要根据穿者身材而定。多数腰布都没有任何装饰。罗活、抱怀在腰布前面下端的布条绣有小小的波纹和几何图案。这种腰布往往用蓝色棉或麻线在宽 5 厘米左右的边上绣有十字型纹样。姑娘喜欢刺绣这种图案,送给自

16、己的男朋友,代表忠贞的爱情。上衣开胸无钮,有长袖和短袖两种,都是用两块长布条构成两侧缝着衣袖。背面是中间开襟,对襟无领,对襟上端有一线系扣,四周衣缘留有约寸许长的衣穗。领口常常缝着蓝色的花边,同时在缝合处及衣领上用白色棉线绣有十字纹样。上衣是以很精粗的浅红色或灰色的野生麻纤维织制而成。裤为一块宽约五寸的三角布(黎语称为“编” ) ;多数人头缠黑布,不留巾角。男子没有外出时,经常穿木屐。木屐制作比较简单,是在一块木板下面钉着二块高 7 厘米左右的牙齿,并在前端挂着简单 的皮带即可。除此之外,哈方言还有奥雅服、峒长服、勇士服等。勇士服称为军装,是仿照汉族古代军装而制作的。蓝色棉布的汉式无袖上衣,裤子和有红带子的蓝色绑腿。孝族勇士经常卷着蓝色的大头巾,有时在头巾上还戴有特别大的军帽,有时不卷头巾,而只戴军帽。这种军帽用稻杆编织而成,它的圆形顶部是小而矮。帽沿很阔而有点弯曲,顶部和帽沿用蓝棉布镶边,并缝在顶部下端的两条绳子紧紧扣在头上。2.杞黎杞黎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早,服饰汉化程度较深。男子服饰由腰布和上衣构成,但并不经常穿上衣。杞黎的腰布是由海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