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899607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来源:中国大学教学2008 年第 10 期 刘灿、毛洪涛 | 发布时间:2011-12-26 | 浏览次数:137一、调查背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金融类本科、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官方招生资料统计,全国设置金融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由 2001 年的 131 所增至2006 年底的 324 所(此数据包含了开设金融类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全部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中高等院校为 315 所。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现状,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工作,促进高等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体现办学特色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

2、养模式,本课题组对普通高等院校的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对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二、调查对象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典型调查的形式,调查对象主要为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1)目前,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财经类高校是我国开设金融类专业的主体院校,共占到了 92.6%的份额,于是,我们重点选择了上述高校构成样本。本次调查达高校 23 所,其中,综合类院校有 7 所,理工、农林类院校 6 所,财经类院校 9 所,师范类院校 1 所。(2)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同中央财经大学等学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和

3、交流。被调查学生及教师的专业涉及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和投资学等专业;被调查学生层次包括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3)金融机构是金融类专业人才就业的主要去向。鉴于此,我们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各金融公司,具体包括各类银行、保险公司、部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政府部门,共调研丁 50 家用人单位。三、调查内容2006 年 7 月 3 日至 7 月 7 日和 2008 年 3 月 18 日至 4 月 1 日,历时 19 天,分别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23 所开设金融学专业的学校进行调研,共回收学校问卷 10 份,回收学生问卷为 1142 份,有效问卷为 1117

4、份,有效回收率为 97.8%;教师问卷为 500 份,有效问卷为 488 份,有效回收率为 97.6%。用人单位共回收问卷为 300 份,有效问卷为 280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93.3%。问卷共分为高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四部分,其内容主要涉及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专业课程开设时间、对教学时间安排的看法及实验效果的评价、对课程重要性的评价、对各方面素质重要性的评价、对就业单位的看法以及对目前专业教育存在主要问题的看法等 9 个方面的问题。四、调查结论的综合分析1、对培养目标看法的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教师和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主要集中于“复合型人

5、才”、“应用型人才”以及“高级专门人才”三个选项,但在具体选项上有一定的差异。教师最认同“复合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学生也有较高比例认同这一目标,但是有更多学生认同“高级专门人才”。对“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教师认同比例明显高于学生。总之,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偏于“复合型人才”,强调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融合,以适应社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看法更加重视专业。详细数据结果见表 1。表 1 教师、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专业培养目标 教师 学生通才 3.0% 4.4%高级专门人才 19.2% 35.5%专门人才 8.6% 12.3%复合型人才 41.0% 33.4%应用型人才 27

6、.2% 13.6%其他 1.3% 0.9%2、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社会适应度评价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教师以及学生都认为,当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是还需进一步调整。被调研的金融公司中占84.3%的单位表示近几年招聘的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基本适应岗位要求,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有较高的评价,比理工类院校高近 10 个百分点。可见财经类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社会适应度评价最高。3、对专业课程结构合理性的评价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及学生都认为专业课程设置是合理的,但是总体来看教师对课程设置合理性的评价比学生高很多。这说明,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是还

7、需要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有待进一步改进。4、对专业课程开设时间的看法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教师和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开设时间的看法非常一致:有 70%左右的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应该在大二开设,对于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的开设时间,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应该在研究生中开设。这说明对于专业课程开设时间,教师和学生达成了普遍的共识。5、对教学时间安排的看法及实验效果的评价考察教师和学生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时间分配的看法,统计结果如下:被调查教师认为理论教学时间平均占总课时的 70%,而被调查学生认为理论教学时间所占比例平均为 55%,表明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程度高于学生;相应地,学生

8、比教师更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动手能力的锻炼。将教师和学生对目前专业实验教学情况的评价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被调查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少且效果不佳,同时却有 70%左右的教师认为实验效果好。也就是说,学生较教师更为重视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和实验项目的期望偏高。此外,我们通过教师调研的结论看到,金融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普遍采用讲授法,而较少采用实践法,并且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各专业教师基本都表现出了理论教学时间占到总教学时间 23 以上。可能正是由于在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的不充实,才使得学生有如此反映。6、对课程重要性的评价被调查教师和学生对于各门课程重要性

9、评价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计量经济学和投资管理学这两门课程:对于计量经济学,二者都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但教师赋予的重要性高于学生;而对投资管理,学生的重视程度高于教师。计量经济学作为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论课程,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是金融类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分析、研究的基本要求,在对不同教育层次学生进行分析时,也发现研究生对该门课程重要性的评价也远高于本科生。这说明对于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学好计量经济学是非常必要的。投资管理这门课程,相对于计量经济学更加侧重于实务性,这和学生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相呼应的。7、对各方面素质重要性的评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教师认为最主要的素质是“学习能力”,学生对“学习能力”

10、重要性的评价的平均得分与教师评价的分数接近;但学生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市场敏锐度”与“学习能力”并重。此外,学生对于“交际能力”重要性的评价也高于教师的评价。由此可见,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专业知识;而学生除了注重专业学习以外,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实践、进入市场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相应地,被调研金融公司在招聘金融类专业毕业生时,更看中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中,排在前 6 位的是: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理论知识、道德品质、创新能力。8、对就业单位的看法被调查教师认为最适合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按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国有企业、政府部门、高等院校、民营企业、三资企

11、业、科研机构。有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应届毕业生不适合自我创业,而应该选择先就业。被调研学生普遍倾向于在“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就业,这两类单位选择的比例均在40%左右,其中“三资企业”的比例略高,还略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倾向自我创业。应该说,教师与学生在就业单位的具体选择上基本达成共识,这有利于学校开展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9、对目前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被调查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计划不合理问题很严重,说明这两个问题是当前金融学专业培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师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教师可支配的教学科研经费不足;学生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实习,这和前面学生对

12、实验教学时间安排和实验效果评价的分析结果是相对应的,说明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验和实习的机会。五、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高等金融教育中,本科人才培养大多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培养,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强化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人才;硕士研究生在通才的基础上强调专业深化,主要培养精通外语、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既能进行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又能从事金融业实务工作的管理或技

13、术性人才;博士研究生着重于培养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胜任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部门的金融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各层次(本、硕、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还不明显,培养规格还需明确界定。(2)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环节相对薄弱。(3)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比重还不尽合理。(4)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重视不够。2、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认为金融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设置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仍有部分的学生认为适应度不高,部分

14、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信用管理、投资管理等新兴课程设置还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调整;相比于本科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被调查者认为在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最低,给出“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答案的比重最高。可见,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值得进一步修订。在本次教师问卷调查中,59.40%的教师认为金融教学内容需要改革。金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集中如下:第一、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对教师和学校的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金融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包括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统计学,但是用人单位则认为会计财务知识

15、、营销知识和法律知识是金融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第二、不同层次的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相互衔接和递进不明显。在学生问卷关于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很多学生认为我国目前高等金融专业本科、硕士层次的课程设置简单重复,与博士课程设置脱节。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深浅程度方面与本科体现不出差异,导致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尤为突出,也为进一步接受博士研究生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第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本科金融专业教学中对市场前沿内容关注较少,很大比例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第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能有机结合。在本次调查中,金融类专业的毕业生

16、普遍反应缺乏实践环节,认为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62.69%的用人单位认为金融人才培养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45.08%认为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54.92%的用人单位明确指出金融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教学,专业实训、课程实习、社会调研、毕业实习应当进一步加强。其中,有 53.48%的用人单位表示愿意为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说明学校还是有条件为金融专业学生开展实习的。第五、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国内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和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基本能够适时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靠合理的教学内容的支撑。研究发现,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仍然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无法顺利实现。3、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化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素质、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1)根据对在校学生和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金融专业学生对专业教师学术水平、敬业精神、知识结构、教书育人做出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