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899332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郎 咸 平郎咸平教授简历郎咸平教授于 1986 年获得宾夕法尼亚(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财务学博士学位,曾经执教于多家知名的商学院,其中包括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郎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讲座教授。郎教授曾担任世界银行公司治理顾问,现任深交所公司治理顾问和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项目顾问。 郎教授曾于 1998-2001 在世界银行担任公司治理顾问 ,与世银经济学家 Stijn Claessens 和 Simeon Djankov 合作,致

2、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护小股民权益的课题。在东亚地区,此项研究尚属首次。该项研究成果标题为East Asian Corporations: Heroes or Villains?曾被作为世界银行编号 409 号(2000 年)研讨论文发表,并且被收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编号: ISBN: 0-8213-4631-8)。该论文曾被专业学者、研究人员及经济学家、 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媒体广泛引用。郎教授与世银经济学家针对一此课题于美国最富盛名之财务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年)美国财务学会期刊 (Journal of Finance, 20

3、02 年 )将世银研究成果发表。 郎教授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成就斐然。他曾经在多家世界主要的经济和财务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如美国经济学会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芝加哥大学政经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财务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美国财务学会期刊(Journal of Finance)等。郎教授的论文被大量引用,他的学术成果得到世界一流商学院的普遍认可。众多的知名媒体报道了郎教授的观点,其中包括经济学家 、

4、华尔街日报、 纽约时报、 商业周刊、中央电视台, CNBC 电视台和 TVBS 等。而且大多数世界通用的财务管理教科书均引用郎教授的论文。 郎教授 2001 年下半年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 以及集体诉讼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他的观点受到媒体,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被媒体尊称为郎监管 。郎教授的监管思维在重要媒体包括 新财富,财经杂志,21 世纪经济报导,三大证券报,中央电视二台经济半小时,中央电视二台财经报导,凤凰卫视等等经常报导。郎教授的观点以网页页数而论高达 1496 页,列全国 2001 年财经人物排名第九位。 2001 年以前的顾雏军留给我们的印象似乎仅仅是曾经提出过

5、一个颇具争议的“顾氏热力循环理论”。时至今日,我们使用任何一种网络搜索引擎都可以发现上百条有关顾雏军的热点新闻:“整合冰箱产业”,“打造冰箱王国”,“进军汽车产业”与他相关的资金动辄数千万,甚至数亿元,而顾雏军本人对于一切似乎只是信手拈来,“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钱不是问题,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会毫不犹豫买下来”。2001 是顾雏军带领格林柯尔一举成名的年份。在这一年,顾雏军控股的顺德格林柯尔公司收购了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广东科龙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随后,在福布斯杂志2001 年中国富豪榜上,顾雏军赫然位居第 20 名。此后,顾氏风风火火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购风暴,美菱、亚星、襄轴相继

6、成为其囊中之物,伴随其收购风暴而来的是媒体对于顾氏及其背后的格林柯尔的“置疑”风暴:顾雏军用于收购的大笔资金从何而来?他究竟是做产业整合还是资本运作?科龙电器赢利真相如何?顾雏军进军汽车产业的动机?置身于两个风暴的中心,顾雏军变得日趋神秘。为什么总是顾雏军?谁会是他的目标?顾雏军究竟动用多少资金进行收购?他如何掌控这一系列的收购活动?为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查阅大量公开披露的资料并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发现外部表象的内部关联,总结其收购活动中一些规律性的手段。顾雏军通过其个人全资公司 Greencool Capital Limited(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非上市公司)控制麾下格林柯尔系三大产业:制冷

7、剂,冰箱和客车。制冷剂产业包括位于天津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和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冰箱产业包括顺德格林柯尔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下的广东科龙电器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客车产业包括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的扬州亚星客车(资讯 行情 论坛)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公司(上市公司)。顾雏军在短短数年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兼并整合终于形成了柯林克尔系的雏形,但是各方媒体一直质疑顾雏军最多的问题就是他用于收购的巨额资金的来源,对此,顾雏军的经典回答是:我的钱有国际背景

8、;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钱不是问题,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我用的我个人的钱,是格林柯尔集团内部的钱。对于顾雏军究竟斥资几何打造他的格林柯尔王国媒体也是一直给予关注,传闻的版本颇多。如果对顾雏军历次的资本运营的活动进行时间和主体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由此量化他的可能的实际支出。“钱不是问题”给我几个亿,我可以撬动整个行业顾雏军到底花了多少钱?从格林柯尔年表中加总可以查证的顾氏直接参与的投资和收购活动,包括收购科龙、投资南昌工业园、收购美菱、投资安徽格林柯尔、收购亚星、收购襄轴,顾雏军花掉了 41 个亿人民币。顾雏军真的花了 40 个亿的真金白银吗?仔细研究上述投资活动可以发现,占其中绝

9、对比重的是对南昌工业园的投资活动共计 3.6 亿美金,对于这样的投资活动我们有理由认为其支付活动不是一次性的,而且目前这项投资也仅仅是签订了意向而已。那么,40 亿除去合人民币 30 多亿的 3.6亿美金,我们发现,顾雏军用于他的“收购风暴”的资金其实只有 9 亿多元人民币,而这 9 亿元换回来的是一些响当当的企业,资产总值共计 136 亿。阿基米德有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个无限长的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顾氏就用这区区 9 亿元撬动了 100 多亿国有资产。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以较小成本“撬动”整体产业的操作是一种时机、条件、谋略和操作手法上的精心设计的共同结果。机会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

10、被捕捉到的,操作是怎么实现的?“国退民进” 顾雏军的东风当年顾雏军在“科龙改制”中途,乘着 “国退民进”的东风,带着自己的神秘资本突然降临正处于危机之中的科龙,将“新民企”的资本与中国家电企业长期痛苦的产权问题结合:科龙易帜,大股东顺德政府套现退出。此后顾驾驶着“资本绞肉机”从冰箱产业开到客车产业,不断复制他入主科龙的经验,一路攻城拔寨。反思其成功之路,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对中国政经大局中“国退民进”机会的把握。一度摇摆的“国退民进”政策一朝开始急风劲吹,这带来两个方向的变化,一个是长期滞后的产权改革可以大规模突破。一个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打着新“洋务运动”旗号,中央和地方大(资讯 行情

11、 论坛)规模重复技术引进、组建家电企业所导致的群雄割据历史可以终结。 “民企参与国企重组”一时成为主流的话语,体制变动突然带来饕餮盛宴。顾雏军利用这些地方政府急于加快国企退出的思路,将收购与改制打包在一起,玩一把双方互惠互利的双赢游戏。根据我们的分析,顾雏军的收购成功源自于其独到的操作手法。顾雏军的整体操作大致可以分为七步,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下面我们就这七个操作手法作详细分析。您如何看待郎咸平有关格林柯尔的文章?一针见血,分析精辟毫无根据,纯属臆测是否有理,尚待验证第一个手法:安营扎寨顾氏通过格林柯尔收购的企业多数是上市公

12、司,但是在每一类产业的上端都是一家顾雏军 100%控股的私人公司,各产业间表面上看来毫无交叉关联:制冷剂产业主要是天津的制冷剂厂和他的Greencool Capital Limited 来控制;冰箱产业由顺德格林柯尔控制;客车产业由扬州格林柯尔控制。但是考虑今后跨行业的购并和未来整体上市的可能等因素,这样的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深谋远虑。一来可以分散风险,各产业间不会相互影响,从而稳定股价,另一方面,各产业间的交易往来不必完全公开,保证公司有活动的空间。如果未来考虑上市,是打包还是独立上市,完全可以随心所欲。由于顺德和扬州格林科尔都是私人公司,因此不必披露其资金来源,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第二个

13、手法:乘虚而入从 2001 年至 2004 年不到 3 年的时间里,顾雏军收购或控股了科龙、美菱、吉诺尔、齐洛瓦、西泠、亚星客车、襄樊轴承等公司。对这些收购对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格林柯尔收购的公司存在一些共同特点。首先,大部分目标公司是国有上市公司且收购交易定价较低。实际上,目前除西泠外,包括科龙、美菱等所有与顾氏有关的都是上市公司。对此,顾的一位助手的说法是:“现在不收购以后就没机会了”。这个机会当然是指这些上市公司重组的机会,而且当地政府和国家又准备减持。收购的股份在 30%左右的国有上市公司为主,对于需要收购超过 50%以上才能达到控制目的的企业,顾雏军兴趣不大。这些公司资产低廉,要

14、价不高。其次,经营困难,但品牌较好的企业。科龙、美菱、亚星、襄轴无不如此。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被收购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和中国家电业十强企业之一,拥有优秀的制冷技术团队及一系列专利技术及营销网络。继 2000 年首次报亏之后,2001中期报表显示,科龙销售收入和利润继续下跌。与 2000 年同期相比销售收入下跌 9.%,纯利急降 85%,每股盈利 0.2 元。中报发布当日,该公司在香港股价下跌 12%。美菱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在业内一直保持稳健发展步伐,自创业元老张巨声退隐后,曾一度公告亏损。2001 年,美菱电器巨额亏损达 3 亿多元,业绩一路下滑。收购亚星客车是顾雏军进

15、入客车行业的第一步棋,顾雏军企图用做家电那种无孔不入的营销方式来做客车。亚星客车是国内最早也是最大的大中型豪华客车制造商,是国内客车底盘技术开发的教父。亚星客车的业绩从 1999 年开始也一路下滑,直至 2003 年被收购前每股收益跌至-0.78,息税前利润为-1.4 亿。2003 年一季,亚星客车合并报表显示,主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 38.69%和 43.95%。2004 年年初格林柯尔宣布收购 ST 襄轴(资讯 行情 论坛),这是格林柯尔继成功重组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后,再次出击汽车产业。襄轴股份前身为襄阳轴承厂,建于 1968 年,是国家“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国家四大轴承基

16、地之一,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汽车轴承生产专业厂,拥有国家级的专门从事汽车轴承研究、设计、开发的技术装备和研发力量。但是从 1999 年开始,襄轴的业绩也一路下滑,从 1999 年开始每股收益和息税前利润几乎为负值。纵观顾雏军收购对象的挑选,可以发现顾雏军基本上是在“国退民进”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急于出手的经营困难但是生产条件和市场基础较好的企业作为收购的对象。这种时机的选择和收购对象的判断是整个成功购并和整合的基础。第三个手法:反客为主我们纵观顾雏军这几年收购科龙、美菱、亚星、襄轴事件,分析每一个收购过程,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这就是,顾雏军总是在股权转让完成之前进驻目标公司,入主董事会,或成为董事长,或委托自己的副手成为目标公司的总裁。2001 年 11 月 2 日,公告显示:科龙电器现有董事会将有变动。同时,顾雏军提早入主科龙董事会。2002 年 4 月 18 日,股权转让完成。2003 年 7 月 8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