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大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899282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没有围墙的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没有围墙的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没有围墙的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没有围墙的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没有围墙的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没有围墙的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没有围墙的大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大:没有围墙的大学编者按一周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迎来了岁的生日。年前,经历了十年“文革”的中国百废待兴,对人才的渴求催生了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蓬勃发展,并在全国遍地开花。年,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地市级、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和工作站组成的覆盖中国大陆的远程教育系统日臻完善。年,广播电视大学经历了利用广播电视手段,为“文革”中被耽误的青年提供高等学历补偿教育的初创阶段;经历了多途径、多形式办学,教学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探索阶段;经历了抓住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人才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大发展阶段;正在走向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大平台的飞跃阶段。人生进步的阶

2、梯,教育公平的法码,终身学习的平台,是“电大”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始终践行的核心价值。作为全国 44 所省级电大之一,湖南电大走过的发展之路或许可以看作全国电大的缩影:有初创时的激情和喜悦,也有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更有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所有这些,让我们通过一所电大的发展之路和不同年代电大人的故事,去品读和体味。一所电大走过的路本报记者 李伦娥时间推移到 32 年前,1977 年 10 月 19 日,北京中南海。复出没多久的邓小平在这里会见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说,自己正在主抓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工作,迫切需要解决人才奇缺问题。希思当即介绍,英国有个开放大学,不需要校园,学生们只靠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

3、段,就可以读大学。希思还说,英国的这个开放大学当时有 20 多万学生。“开放大学”引起了邓小平的兴趣。在收到希思寄来的关于开放大学的资料后,找到当时主管科技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我们也要办一所这样的大学。”说。他让两人先做个方案。3 个多月后,1978 年 2 月 6 日,在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 2 月 3 日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上亲笔批示:“同意。”于是,一所没有围墙,一所投入最少却见效最快,一所 30 年里培养了 720 多万大学生的“中国最大”的大学,横空出世!作为 28 所省级电大之一,湖南电大应运而生。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怎样一段激情难忘的岁月啊!许多老电

4、大人至今想起,仍是激动不已。“在老教育厅的四楼,临时腾出 6 间房子,抽调 9 个人,就开始了第一届招生。”温暖的秋阳里,湖南电大原工会主席罗传康,回忆起当年的燃情岁月,仍然小青年般激动。他说,当时教育部给湖南的筹办经费是 24 万元,临时抽调的几个干部,都是老牌大学生。校长许惟上任之前是湖南师大的教务处长。“二把手”刘志辉来自当时的中南矿冶学院。身为办公室秘书的他之前在省科委工作,“文革”中下放农村,“归队”的第一个岗位就是省电大。9 个人,6 间房,筹备两个月时间,就开始了繁琐细致的招生工作。1979 年 1 月 21 日、22日,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举行首届统一招生考试,考试科目为数理化和英

5、语,招生专业只有两个:机械、电子。“那时我还在湘潭锰矿的生产车间工作,听说有电大招生,想都没想就报名了。”如今已年薪几十万元的职业经理人胡晋,说起当年的报考,仍然记忆犹新。那一年,报考湖南电大的有 2 万余人,最后录取全科生 4202 人,单科生 3337 人,自学视听生 1912 人。要知道,1977 年第一年恢复高考,全省报名者多达 63 万人,最后大中专一起,总共只录取 23750 人,录取率才 3.8%。“那时我是株洲柴油机厂的职教专干,厂里所属的冶金系统有 20 多人被录取,其中我们厂里就占了 6 人。教学点理所当然就办在我们厂。”如今 70 岁的刘梦龙,作为电大的第一批辅导老师,回

6、忆起当时大家的火热激情和艰苦学习的劲头,直呼“难以想象”。他说,没有教室,就在山顶上两间废弃的破房子里,20 多平方米的“大间”作教室,10 多平方米的小间作宿舍。1965 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森林采伐专业的刘梦龙,义不容辞地担任起数学辅导教师。“一台 14 英寸的黑白电视,一台收录机,一块破黑板,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他说。1979 年 2 月 6 日正式播出的第一节课,讲课者居然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刘梦龙白天上班,晚上备课,周末再给同学们上辅导课,有时一天居然要上 7 节课!“累得几乎失声了,但是也不知哪来的干劲,当初的电大生,一下班就捧起书本,工装没脱就往教室赶。没有进电影院的,没有晚上

7、 12 点前睡觉的。”刘梦龙说,当然,每晚备课的他也从来没在 12 点前睡过。“1982 年 8 月,我第一次听说电大这个名词。”时年 40 多岁的湘潭县文化馆干部谷静,急火火骑上自己的载重自行车,疯踩狂踏,赶去报名。无奈当时是名额分配到单位的,他垂头丧气无功而返。一年多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电大可以招“自学视听生”,他二话不说,十万火急赶去报名。这个百万人口县的唯一文学专干,一人独自办一本综合性文艺刊物和一本科普文艺刊物的“主编”,除了每月编辑出版文化站简讯、负责全县文学创作辅导任务、奔波于两个大区十几个乡办文化点外,自己还要完成一定的创作任务。当时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谷静,插班进入了 8

8、2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了自己的电大求学生活。一次下乡归来,在巅簸的班车上,3 个多小时,谷静居然一直保持“固定姿势”,一口气读完中国通史讲稿的两章近 7 万字!凭着这样的学习热情,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读完了电大中文专业 3 年的课程。“这样的学生太多了。”省电大正校级督导曹利君告诉记者,当时父子同学的、姐弟同班的、夫妻同座的,比比皆是。30 岁、40 岁甚至 50 多岁的“老”学生,每个地区都有。“我们到一个学生家家访,那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发现她家里墙上、门厅、床头,甚至厨房的碗柜上,到处都贴着英语单词、数学公式,跟陈景润似的。”曹利君说。也难怪,十年“文革”,整整 11 年没有高考招生

9、,全国“沉淀”下来的高中毕业生数以千万计。而全日制大学每年才招生二三十万人,远远不能满足适龄青年的求学要求。电大,为大批徘徊在大学校门外求知若渴的青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求知之路。那些年,湖南电大每年招生数都在 1 万人左右。曾经的光荣和自豪湖南电大校长杜纯梓教授从湖南师大一毕业就来到电大工作,“值!”他用一个字形容自己投身电大的几十年。他说,当时的电大没有理由不兴旺发达,四个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人才,广大求学者如饥似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策支持,当时许多地方许多单位读电大报销学费,允许带薪脱产,读书算工龄,有的还规定拿到文凭后可转干晋级。“这无疑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电

10、大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形式灵活,跨越时空,多类型多层次,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有全科生、单科生、自学视听生、注册视听生,后来还有中专生。总之,电大一直以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所以湖南电大在校生人数多年保持在四五万人的规模,最多时达八九万人。1979 年第一年招生的时候,只有机械和电子两个专业,1981 年因为电视频道所限,全国停止招生一年。到 1982 年,新开了文科专业,之后又启动了干部专修科,湖南还在全国率先开办了经济类专业,后来又首办法律类专业。1985 年,创造性地招收“师范班”,为解决当时的农村师资问题,立下汗马功劳。最多的时候

11、,办有 190 个专业。湖南电大在几易其址后,终于建起了自己的“窝”,办学网络也陆续建成,从省到 14 个市州,司法、检察、医卫等系统,涟钢、岳化等大型企业,都办起了分校,“事业越来越红火了”。“那时的电大”这是采访时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可以想见,“那时的”电大,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那时的”电大人,是多么的荣光和自豪!遴选天下名师,汇聚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华罗庚上数学,钱伟长教物理,王力讲古汉语,陈琳教英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考试、评价标准“五统一”;严格实行教考分离,3 门考试不及格,就退学;建国以后举行的全省首届大学生作文竞赛,53 所高校推选出来的 305 名学生参加,获一

12、等奖的 10 人里,电大居然占了 5 人,最高分者就是电大学生,获奖总数居全省高校之首如此强大的师资,如此严格的管理,如此骄人的成绩,能不荣光和自豪?前进路上遇难题电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五大生(电大、职大、夜大、函大、成人教育等非在职毕业生的统称编者注)?不要!”什么时候,这话成了某些单位的用人规定?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文凭歧视”?“应该是在 1991 年前后,”杜纯梓说,那时候,一方面是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告一段落;一方面是各普通高校纷纷办起成教学院,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因为电大招生规模较大,办学能力有点跟不上,再加上从 1986 年开始,教育部批准电大开办普通班,电大也可以从高考中招全

13、日制大学生了电大开办全日制高等教育,无论是生源还是教学条件,显然与普通高校有一定的距离,“人家 400 多分上大学,电大最低 200 多分就可以了”。“生源基础较差,质量与声誉自然受到影响。”杜纯梓说,电大招普通全日制生,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负面效应。好的方面是又多了一条新路,促进了校园建设,锻炼了师资队伍,特别是利用当时普通生较为宽松的收费政策,为学校增加了积累,夯实了基础。不好的方面就是某种程度上偏离和影响了办学主攻方向,同时因电大普通生多是低档分数录取,社会上产生了“差生收容站”之说,电大教育一下子跌入低谷。“红旗还能打多久?”电大人自己也忧心忡忡。如果说,1995 年开始互联网广泛应用

14、,师生可以基于网络学习,可以实现远程实时交互,给电大带来新的契机的话,那么,1998 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的大规模扩招,无疑又给了电大当头一棒,生源再度困难。这一年,湖南电大成人招生锐减为 6233 人,普通专科招生也减至 4769 人,两项合计比上年减少 3400 多人。平民教育的阶梯,教育公平的法码,充实自我和增进动力的补给站。采访中,电大人说得最多的这几句话,概括了电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但新形势下,电大,路在何方?电大人徘徊着,犹疑着,探索着。踏着时代的节拍走进湖南电大远教大楼,一条横幅上赫然写着:以全民终身教育为己任,把开放教育做大做强。1999 年,经教育部批准,

15、中央电大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这个试点通俗的表述就是,宽进严出,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入学不用考试,只进行资格审查和简单测试,“注册入学”,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完全根据工作和自身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最长可达 8 年。电大业内,这种学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开放生。湖南电大参加了首批试点,当年即开设计算机、法学两个本科专业,开设金融学专科专业,当年就招收开放教育本科生 882 人,专科生 423 人。此后几年,试点专业越来越多,至今已开设本科专业 21 个,专科专业 47 个,累计注册本科生 91648 人,专科生 186746 人。杨石武,一个在世界 500 强企业沃尔玛工作的年

16、轻人,正是凭借电大的“开放教育”,才由一名普通的高中生顺利完成了大专教育,现正在读本科。“是电大的学习所得,使我在沃尔玛湖南百货有限公司非食品的管理工作中有一种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的感觉。”他说,开放教育综合运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VCD 光盘、CAI 课件、VBI/IP 课件、VOD 点播、网上文本资源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网上教学、双向视频教学、面授辅导、E-mail 答疑、BBS 讨论、电话咨询等多种教学服务,在职学生感觉非常方便。不管什么时候,无论你在哪里,都能进行学习和交流。伍华英,2003 年就读本科教育管理专业时,已经 51 岁,并担任吉首市政协副主席兼教育局副局长。但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坚持学习,并摸索出“先计划后学习,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练习,先理解后综合”的“四先四后”学习方法。“开放教育最适合我。”他总结说。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是电大的又一创新之举。湖南电大从 2004 年首批启动这一项目。在他们的积极争取下,省委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