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899118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诗文之源 触经典之脉 筑人生之基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感谢老师给我们学校提供这次和大家共同交流的机会。下面,我以引诗文之源 触经典之脉 筑人生之基为题,向各位老 师汇报一下我校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的点滴做法。一、整体规划,引诗文之源育儒雅之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 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 赏品位。 ”而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是“秉承传统文化,打造儒雅校园”,引领学生成为“胸蕴儒雅,心存天下”的人。为践行新课程标准,培养儒雅之人,我们确立了“整体规划、分段实施、有机衔接、系 统推进” 的古诗

2、文教学策略。1.三年诵读规划。古诗文经典博大精深, 灿若星辰。我校根据学生实际,制订了三年诵读规划。七年级诵读 论语,八年 级诵读 大学中庸,九年 级诵读经典古诗词,并且编印晨读 晚练,作 为学生诵读积 累的补充资料。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 剑而后识器。 ”在系 统的诵读训练中,学生夯实了语文基础,提升了文化素养,突破了中考古诗文的识记 、鉴赏与阅读的考查。2.“五个一”工程。我们从七年级就开展了“五个一”系列活动。即练一手好字,有一张秀口,写一笔好文,读一生佳作,做一个儒雅的人。具体要求:周一背诵经典名句,周二赏析古诗词,周三积累常用成语,周四摘抄名家美文,周五撰写读书笔记。 “五个一”

3、系列工程让学生的阅读、积累、写作有法可依,有迹可循,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实现量变 到质变的突破。3.改革考试评价方法。首先改变的是语文试卷的结构,除了标准的语文试卷外,还增加了一份活页试卷,内容以国学经典与传统 文化为主,其中考 查到经典古诗文的理解与默写。试卷分 值由 100 分增加到 120 分,考试时长由 120 分钟增加到 140 分钟。更重要的是我 们将最终的结果纳入教师年度量化考核,是语文老师评优树先的重要参考指标。二、模式推进,触经典之脉启智慧之门为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兴趣,提升古诗文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牢牢扣住“读” 这个主线,通过不同形式的读,

4、 让学生感知经典,品味经典,感悟经典。不但指 导学生形成鉴赏 古诗文的能力,更要启迪智慧,引领成长。我们先后探索推行了诗歌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1.诗歌。在诗歌新授中,我们按照“听读明诗意,诵读寻诗味,画读入诗境,辨读悟诗情”的基本流程来 组织 教学。以辛弃疾的 破 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在 “辨读悟诗情”环节, 让学生说一说对“可怜白 发生” 一句的理解。通过反复地诵读,深入地思辨,激烈地讨论,学生最 终得出思辨的成果: 词的风格由雄壮变为悲壮;词的手法残酷的现实与激昂的理想形成强烈的对比;词的结构与开头“ 醉里挑灯看 剑” 形成照应;词的效果 由激昂的梦境陡然下落到残酷的现实

5、,戛然而止,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词的朗读朗读这一句时,语调深沉,最后三个字一字一顿, 须重读,须拖读,“可怜白发生”在古诗词复习过程中,我们注重诗词归类与比较,求同存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内容、意象、体裁、流派等方面对古诗词进行梳理归纳。我们还尝试创新复习活动与课型,追求复 习课型的综合性,力求活泼生动,追求复 习课堂的高效。为此,我们组织了一系列诗词鉴赏活动,如“校园诗词大会”“爱国诗词大回放”“游子的情结 ”“明月千里寄相思”“我眼中最美的古诗词”等,调动学生复习诗词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进行诗词 的探究与发现。2.文言文。文言文教学中,我们采用“自读试译展评练习”

6、基本流程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预习中积累文言素养,在尝试翻译中亲近经典,在展评交流中提升能力,在 训练达标中达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我 们一直强调要尽量做到“ 文” 与“言”的融合,把文言文也当作文学作品来赏析。立足于“言” ,品味“文”的意蕴,彰显文言文的文学魅力。如在学习出师表第一自然段时,要求学生思考“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宜开张圣听” 哪些字需要重读?学生通过“自读”“试译”,可以知道“诚”译为“的确、确实”,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诚”字需重读,这时 再让学生去诵读,学生就能体会到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内心的焦 虑。3.比较阅读。为拓展学生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升鉴赏水平。我们适

7、时地开展比较阅读教学。主要做法有:相同主题作品的比较。诗歌有着众多的鲜明主题 ,同一主题的佳作不胜枚举。在 诗歌教学中我们引 导学生对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有效的比较阅读。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围绕“闲人” 这个话题 ,引出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的逸趣,柳宗元渔翁的孤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豪趣。运用“ 例证法”引出了这么多的“闲人 ”,这些作品大都创作于作者罢官或被贬时期的,都流露出抛却官场烦恼,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悠然自得、恬淡闲适,其心境都是安宁愉悦的。在对比学习中,学生对古人的“闲”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相同作家作品的比较。在学习唐雎不

8、辱使命时 ,我们把九年级下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拿来学习,并拓展研读触龙说赵太后,让学生比较三者的异同,体会战国策的语言 风格以及说话的技巧, 进 而深入了解“ 士”这个阶层在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功能。在学 习武陵春时,拓展延伸到九上课外古诗词中的醉花阴,两首词都抒发了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两者的表现手法不一样,通 过对比学生了解到武陵春侧重通过心理变化抒发愁绪,而醉花阴则是营造氛围,借景抒情。此外,我们还从背景、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语言风格、体裁等方面进行比较。指 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让学生充分体 验和享受古诗文蕴含的丰富的意味。三、狠抓教研,集众人之智筑人生之基1.读写一体促改革。

9、 开设阅读课, 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开设名篇(名著)鉴赏课,实现课堂教学与名家欣赏的结合。开设主题阅读课, 实现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结合;开设读写一体课,实现阅读体验与写作训练的结合。首先积极开设阅读课。学校开设两个学生阅览室,供七、八年 级学生阅读。阅读课每周一节,必须在阅览 室上,由 语文教师跟踪指 导。到了九年 级,由于时间的原因,不在前往阅览室,由老师根据教学需要,或统一印发资料,或让学生课下自由阅读搜集,做摘抄,写随笔,然后在课前三分钟自由展示。在古诗文阅读课中,我 们通过布置预习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期准备古诗文的阅读主题,然后选择相关的图书进行深入阅读。阅读后,小 组

10、成 员先撰写自己的阅读心得,然后形成小组的阅读报告。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时,一个小组通过整理孟子的的有关资料,形成了一篇长 达 30 余页的养浩然之气读书报告。其次课堂教学的有机渗透,小练笔和大作文相结合。比如,学 习唐雎不辱使命时,要求学生任选文中一 处对白,运用描写 还原他 们的心理活动。学 习隆中对时,要求学生还原“凡三往乃见”的故事情节。学习望江南时,要求学生改写成一篇小散文。在学习完 出师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给学生补充印发了两篇优美散文武侯祠前的沉思把栏杆拍遍以加深学生理解,引导学生进行高端思维、深度学 习。最后在 综合性学习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中完成作文教学。2.集体备课铸

11、效益。我们学校的集体备课分为每周五的大集体备课和每周三的小集体备课。周五的大集体备课定进度,定内容,定重点,定方法。周三的小集体备课讨论解决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我校中考语文成绩连年攀升,可以说,集体备课功不可没。在复 习时,我 们根据梳理出的古诗文阅读的考点,按照“ 专题考点题型”明确分工,有针对性、有突破性的搜集整理相关备课资料,力求给学生呈现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可利用的知 识体系,确保了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在刚刚过去的 2016-2017 学年,王保清老师负责的专题是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角度,老师负责的是抓意象 明情感,孙慧晖老师负责的是文言虚词的归纳与运用,王银萍老师负责的是行

12、之有效的断句,李彦彦老师负责的文言文翻译的技巧等等。根据济宁中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势,语文组教师整理出了 18 篇重点篇目,从 2011 年开始,已 经考到了 5 篇。3.仿真模拟显神威 每年新学年开始,我 们都为九年级教师配备全国各地中考试题,要求教师做到:历 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近期试题深入研究找趋势,相同考点的试题比 较研究找变化,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各地 调考试题精心研究 找信息。同 时要求学生做到:重复题不必做,重点题经常做,打靶题反复做,创新题重点做。 这样虽 然我们的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苦的劳动,但学生却 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我 们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两三人一组 ,每 组出一套中考模拟题 。2012 年,胡令宇主任一组直接命中中考第一题。2014 年,我 们在集体备课的基 础上命中了第五题图文转换题。 2016 年 6 分的诗 歌默写,我 们命中了 5 分,并且还命中了文言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2017 年,集体 备课时,我们认真研 读中考研讨会的内容与相关材料,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用文应作为复习一个重要知识点落实下去。 结果,我们很幸运,与王老师的想法特别契合。“天机云锦用在我 ,剪裁妙 处非刀尺。 ”古诗文常读常新,教学见仁见智。以上是我们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不成熟的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