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性保护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892513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性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性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性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性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性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性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性保护(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性保护 刘艺容 1 曾嘉 2(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长沙 410081)摘 要: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但由于保护不到位,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面临失传和绝迹的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怎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重焕生机呢?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扩大,如果我们以文化消费为桥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们日常消费活动有机的结合,探索出一条消费性保护的道路来,这样既保护发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适应了现代人的文化消费需求,并且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消费 ;消费性保护我们知道,在浩瀚

2、的历史长河中,发源于我国低层劳动人民的民间文艺、风俗礼仪等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与大自然协调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智慧的结晶。它体现着民族的特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保留着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因此,我国的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极其紧迫性,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而著名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曾经提出:人是一种“文化人” ,而不是西方经济学中假设的“经济人”,这样提高了人在消费经济中的文化含量 1,而非物质文化的消费也是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如何去保护濒危的文化遗产?如何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众的消费结合起来?如何让这些民族文化精髓更好地、更长久地发挥其价值和意义?这些

3、问题都亟待解决。我国湘西凤凰县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地区,如湘西自治州的苗族鼓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彩扎(凤凰纸扎)等民间民俗活动和技艺都拥有国家级的传承人,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作者前往湘西凤凰县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考察,包括对民间艺人、苗族文化博物馆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等进行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发放整理,发现只要我们以文化消费为桥梁,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数量,提升消费质量,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克服以往保护模式的弊端,达到双赢的目的。(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性保护的概念上个世纪 90 年

4、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群、团体,有1 刘艺容,女,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经济学。2 曾 嘉,男,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时为个人视为自己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表演、表现形式以及知识和技能 2。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性保护就是人们以文化消费为桥梁,努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含量和价值,突出文化特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或服务更多更好的被大众所熟知并消费,从而获得较高的知名度和资金支持,来更加行之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3。(二)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存在的困难

5、和问题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其保护和传承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民间民俗活动和技艺已经面临即将失传的境地。对这些濒临绝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现有的保护模式又因为其具有被动、静态、保守的性质,而在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实际的问题和困难。湘西凤凰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不例外,作者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访谈和问卷的发放整理将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融资方面,保护工作严重依赖于政府的拨款支持。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候主任对我们说:“现在我们就是缺少资金,只要政府资金到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很快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

6、 ” 我们在对苗学会会长、凤凰县山江镇苗族博物馆馆长龙文玉先生进行访谈时,他提到当地政府不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政府的工作重心都在经济建设上,而文化这一块的经济价值不大或者说在短期内很难明显的体现价值。龙馆长说到,他们前年在山江镇举办国际“跳花节”的时候,大部分资金都是自己筹集的,政府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支持,这使得“跳花节”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最好的宣传,错失了一些保护发展的机会。但政府资金毕竟有限,如果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等着政府拨款才能保护,那么工作就陷入了被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因资金不足而濒临灭绝。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只是简单的停留在注册登记、在当地开办博物

7、馆等消极静态的方式,直接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限定在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知名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扩大。再次,很多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墨守陈规,不能创新,随着历史风俗的变迁,这些文化遗产不能被现代民众所接受,直至失传。我们调查团队在凤凰县和山江镇等地对当地的民众发放问卷 100 份,将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当被问及像银器制作、纸扎制作等民间工艺濒临消失的原因时,有 34%的人认为是历史风俗变迁,有 36%的人则认为是艺术变现形式单调、缺乏创新。连当地的民众随着历史的变迁都不喜欢自己本民族文化顽固不变的表现形式了,因此可以想象其他地区的人更难以接受这种过于原生态,没有改进创新的文化!(三)对非

8、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消费性保护的建议和对策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般都采取建立博物馆、设立研究会、政府出资培养继承人等做法。诚然,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方式,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这些现有的保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由于严重依赖政府拨款而形成资金短缺、被动的保护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随着历史风俗的变迁,不能被现代民众所接受等一系列问题。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是积极地让文化遗产不再只是躺在博物馆或者仓库里做标本,而是想方设法地让它们能够公开给全体国民,让它们能够被继续利用,包括被用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各种事业等 4。日本的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积极保护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针对前面

9、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几个问题,我们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的、动态的、双赢的消费性保护模式,从消费经济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和解决。第一,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充分满足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达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赢目的。保护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都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就更不用提文化保护了。其实,往往这些地方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每年前往观光的游客不在少数,当地的居民就可以抓住契机,宣传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游客进行非物质文化的产品服务消费,这样居民收入增加了,就有更多的资

10、金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去。理论上,根据需要满足的层次,美国人本主义经济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后来,他把人的需要增加为七个层次,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属于初级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中级需要,而求知需要和求美需要则属于高级需要。之后,美国行为激励学派心理学家奥德费(C. P.Alderfer)于 1969 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又对需要层次进行了补充,把人的需求按照其性质压缩为三种,即生存需要(existence wants)、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wants)和成长发展的需要(growth wants) ,简称 ERG

11、 论 5。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奥德费 ERG 论,人的需要层次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之上,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过程,消费需求发展的这一梯度递进或上升的规律是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6。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追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实、文化欣赏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早已超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层次阶段,而更多地进入具有满足精神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的高层次功能阶段,非物质文化消费正是这样一种消费形态 7。所以,我们只要抓住这个庞大的有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的消费群体,不断地充分满足他们非物质文化消

12、费的需求,就能得到相当可观的资金收入,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也就能得以顺利进行。比如山江镇苗族博物馆的龙馆长,在了解到有些游客千里迢迢来到湘西旅游却没有较好的吃饭住宿条件时,他就利用自己承包的原生态苗寨开办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农家乐” ,这样,游客们在解决了吃饭住宿问题的同时,又了解了“苗族村寨”这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实也是对非物质文化的一种消费,更重要的是,每年 100 万元的毛收入,使得龙馆长对山江镇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增添了几份坚实的信心!第二、当地居民可以突出非物质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文化特点,注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文化价值,树立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促使非物质文化产品或服务被更多更好的消

13、费,引起更广泛关注,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树立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在里面的: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这就决定了其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凤凰沱江镇有一个叫刘大炮民间艺人,掌握的祖传民间手工工艺印染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文字记载,长沙马王堆出土女尸所穿戴衣物被盖,均为质量高级上乘的蓝花布印染。我们在对刘师傅的采访中得知,他的刘大炮印染坊之所以闻名遐迩,备受关注就是因为他的印染作品有其独到的特色:一是刘师傅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在单面画的蓝花布印染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种印染双面画蓝花布印染

14、。双面画蓝花布印染比单面画蓝花布印染工艺流程要复杂得多,因此,其价值也就更珍贵。二是刘师傅注重从民间收集像蝴蝶、麒麟、狮子等一些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印染图案,目前已经搜集到 100 多种早已失传的图案,这样他的印染作品就比别人的作品更加丰富生动,再加上著名画家黄永玉老师为其作画,提供图案,刘师傅的产品就显得更加特点鲜明,铭足珍贵了。其次,非物质文化的产品一般为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如凤凰苗族银饰手工技艺,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传统工艺,主要用于苗族妇女的服装装饰,品种多样,饰品系统全面,成为配套系列,体现出其整体效应和整体装饰之美。整个工艺都为手工打造,很多部件的制作流程繁琐冗长,而银凤冠和银花帽的制

15、作尤为复杂,使用的小件饰品少则达 150 余件,多则达 200 余件,工艺流程长,花费时间一般需要五天,复杂的需要六天。由于手工艺制作,所以以银器为代表的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产品价值就显得高昂珍贵。三是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含义的凤凰纸扎艺术从历史走来,它代表着人们呼喊幸福吉祥。如:纸扎狮子头的两个古钱眼, “两钱”即为“双全” ;眼前贴有金灿灿的“云蝠” ,蝠即“福”之谐音,表示着“福在眼前” ;狮子的耳朵为桃型, “桃”为“寿” ,将其与云蝠、两个眼睛一起看,即为“福寿双全” ;狮子头顶有两排各五个云髻,右为“五世及第” ,左为“五代同堂” ;狮子

16、鼻是按如意图案造型,意表“事事如意” ;狮子大口,上颌为阳,即天,下颌为阴,即地。天地谓之“两仪” ;四个牙齿谐音“伢子” 都写有一个“半”字,上颌两个“半”加起来为“一” ,下颌同样。加上上颌为阳,即男即“子” ,下颌为阴即“女” ,女加子为“好” 。一切贯通起来即为一切都好,全家和好,万事如意。所以说,凤凰纸扎狮子头一身都是吉祥。它代表了民意,代表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作为非物质文化产品,它也充分的体现出了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这样,人们消费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单件的手工艺品,里面包含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购买和收藏价值。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以苗族鼓舞为载体的苗鼓,我们在对龙馆长的采访中得知,其实苗鼓不仅仅是一种打击乐器。第一,苗族人认为苗族祖先的灵魂是住在鼓里面的,大鼓的目的是唤醒祖先的灵魂,这就把苗鼓和祭祀活动结合起来了;第二,是能召集群众的器皿,可以成立一个像村一样的社会单位组织鼓;第三,是驱逐野兽、指挥作战、娱乐几位一体。这样,苗鼓就被赋予了极深的文化价值,它的经济价值也就不可估量了。非物质文化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