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之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概览3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2827066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备考之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概览3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备考之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概览3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备考之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概览3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备考之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概览3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备考之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概览3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备考之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概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之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概览3(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重点: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难点:同盟会纲领以及三民主义的关系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1、同盟会的建立(1)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壮大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各地革命活动的发展(组织基础) 。必要性:资 产 阶 级 革 命 团 体 武 装 起 义 的 失 败 , 需 要 建 立 一 个 全 国 性 的 统 一 的 政 党 来 领导 。(2)概况:1 905 年 东 京 机 关 刊 物 民 报 ( 兴 中

2、会 、 光 复 会 、 华 兴 会 )(3)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4)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2、三民主义(1)内容: 民族 民权 民生前提 核心 补充和发展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2)评价:进步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性:它 是 一 个 不 彻 底 的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纲 领 : ( 民 族 主 义 ) 没 有 明

3、确 提 出可能性反 帝 的 要 求 ; ( 民 权 主 义 ) 不 敢 发 动 广 大 工 农 群 众 ; ( 民 生 主 义 ) 没 有 彻 底 的 土地 革 命 纲 领 。 这 就 决 定 了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派 不 可 能 彻 底 完 成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民 主 革 命任 务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1、原因:20 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已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康有为、梁启超等,成为保皇派,对革命派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2、内容: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3、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就中

4、国实行何种政体之争。4、作用:论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有力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1、条件:同盟会的建立,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2、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概况:起义名称 时间 领导人 备注萍浏醴起义 1906、12 刘道一 同 盟 会 成 立 后 第 一 次 大 规 模 武 装 起 义浙皖起义 1907 秋瑾、徐锡麟镇南关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黄花岗起义 1911、4 孙中山、黄兴 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准备最充分注:比教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异同维新派 革命派主张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不

5、同点 方式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实现其主张主张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朝统治实现其主张理论基础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直接运用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为思想武器相同点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分属资产阶级中不同的政治派别;都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重点: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1、清政府的“新政”(1901 年初)(1)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2)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3)结果:不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在新政实施过程

6、中,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剧了阶级矛盾。2、“预备立宪”(1)目的:遏制革命形势,维护封建统治。(2)过程:考察宪政预备仿行宪政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3)影响:立 宪 派 内 部 开 始 分 化 , 引 起 汉 族 官 僚 的 离 心 , 清 政 府 陷 于 孤 立 境 地 。3、评价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主观目的的反 动性:其目的是为了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维护清朝统治;活动本质的落后性: 没有超出 “中体西用”的范畴,其失败的根源也在于此;客观影响的 进步性:清政府的某些措施,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实际作用的背离性: 从直接影响

7、看,它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汉组地主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的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力的发展;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新军部分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瓦解封建经济基础。二、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1、武昌起义:(1)成功原因(爆发原因):A、武汉地区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B、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武汉地区人民的反抗不断怒潮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C、革命党人(文学社、共进会)在湖北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2)经 过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晚 , 革 命

8、党 人 在 熊 秉 坤 、 金 兆 龙 的 率 领 下 首 先 起 义 ,革 命 军 占 领 武 昌 。 12 日 , 武 汉 三 镇 光 复 , 武 昌 起 义 成 功 , 史 称 “辛 亥 革 命 ”。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黎元洪 黄帝纪元 “中华民国”3、潜在危机: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难点: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一、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1、帝国主义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表现:A、调集军队聚集于武汉江面;B、日本与清政府

9、签署了出售武器的合同;C、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全部税收。2、“严守中立”(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原因A、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决定性因素B、 “一战 ”前夕,帝国主义两大对立军事集团之间矛盾加剧,很难在中国采取共同军事行动。(2)“严守中立”的实质:积极扶植新的代言人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达到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的目的。(3)结果:袁世凯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全部大权。3、“南北议和”(1)背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一方面又迫使清政接受议和,湖北军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竭力主张同袁世凯妥协,革命党人也同意议和。(2)概况:南 方 革 命

10、 军 代 表 伍 廷 芳 和 北 京 政 府 代 表 唐 绍 仪 , 在 上 海 英 租 借 正 式 举 行 谈 判 。(3)认识:实际上是在帝国主义各国的监督操纵下进行的。通过南北议和,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夺权,同时逼迫南方革命党人就范。南北议和实际上反映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1、1)(1)概况: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2)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3)内外政策:对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

11、都起了积极作用。对外: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从本质上讲是反帝的,推翻清政府,就是反对帝国主义。但革命党人在帝国主义面前又表现软弱性,以企图承认不平等条约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这实际上是一种幻想,他们在纲领和实际斗争中都没有明确的反帝内容,缺乏反帝斗争的勇气,这是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典型表现。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D、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E、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F、实行责任内

12、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2)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度。(2)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评价:积极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局限性:用主权在民代替主权在君,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但不等于人民当家作主,其目的是企图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维护共和政体,实际上临时约法并没有起到这方面的作用,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就把它废除了。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1)帝国主义的支持:帝国主义对南京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软弱和妥协;(3)革命政权中的旧官

13、僚、立宪派的破坏;(4)袁世凯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玩弄权术与阴谋,对革命党人威胁欺骗,对清政府威胁利诱,迫使清帝退位。2、过程:袁逼清帝退位孙中山提请辞职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袁北京就职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3、影响:辛 亥 革 命 的 胜 利 果 实 被 袁 世 凯 篡 夺 了 , 中 国 从 此 进 入 北 洋 军 阀 的 黑 暗 统 治 时 期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1、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反封建:一方面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功绩) ,另一方面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

14、深入人心。反帝:推 翻 帝 国 主 义 走 狗 清 王 朝 的 统 治 , 也 就 沉 重 地 打 击 了 帝 国 主 义 的 侵 略 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意义: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失败原因:(1)失败含义: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2)失败原因: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A、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脱离人民群众。C、同盟会软弱无力,内部派系复杂;D、没有自己的武装。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强大;袁世凯玩弄权术和阴谋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立宪

15、派和旧官僚的破坏活动。4、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5、启示: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注: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主张 要求保皇,施行君主立宪制 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制手段 自上而下的改良 自下而上的革命性质 具有资产阶级改良的性质 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不同点 结果 法令基本被废除 建 立 资 产 阶 级 共 和 国 , 但 胜 利 果 实 被 袁 世 凯篡

16、 夺相同点A、背景:民族危机严重; B、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C、 都 是 资 产 阶 级 领 导 , 都 有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要 求 , 都 对 帝 国 主 义 和 封 建 势 力 表 现 出 了 妥协 ; D、都以失败告终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一节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及其原因一、袁世凯专权1、政治上: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控制内阁。2、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二、二次革命1、背景:(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12、8)目的: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 “宋教仁案” (1913、3 上海)导火线(3)袁罢免三省都督(江西、广东、安徽)2、概况:(略)3、性质:是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