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74456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组文化遗产与旅游讲义吕霞第一课: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一、吉罗马的象征大斗兽场 古罗马城濒临意大利的台伯河畔,大约在公元前 6 世纪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元前 509 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 27 年,罗马帝国取代了罗马共和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古罗马城的大部分代表性建筑,几乎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罗马大斗兽场建成于 80 年,是古罗马最宏伟壮观的建筑。大斗兽场共分四层,除最上一层有较小的窗户外,其余各层都有很多拱门,气魄十分宏伟。大斗兽场的一二层用巨型石柱和石墙造就,三层以上全用混凝土,结构非常牢固。罗马建筑家在每个拱门两边配以希腊式石柱,将建筑的力度与外观的美感

2、融为一体。大斗兽场由观众席、表演区和地下室三个部分构成。观众席都以白色大理石铺就,可容纳四五万人。椭圆形的表演场地位于斗兽场中央,结构严密,比贵宾席前沿低五米,可以灌水成湖,进行舟船海战表演。地下室是供角斗士做表演前的准备、存放演出道具、囚禁野兽之用。大斗兽场主要用于角斗表演,角斗士绝大部分是奴隶、战俘和囚犯,但也有极少数自告奋勇的自由人。角斗表演,除了人与人之问的搏斗外,还有野兽与野兽之间的搏斗,甚至是更为残忍的人兽搏斗。二、图拉真广场和记功柱罗马帝国空前强盛的时期,皇帝图拉真为自己在罗马修建起图拉真广场。图拉真广场层次分明,功能丰富。从一座高大的拱门进入广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雪白大理石铺

3、就的长方形大庭院,庭院周边绕以柱廊,正中矗立着图拉真巨大的青铜骑马雕像。沿着宽广的庭院继续前行,就看到庄重宏伟的乌尔皮亚廊柱大厅。它横跨整个广场排列着多彩的大理石柱,屋顶上的青铜瓦在阳光照映下发出金色的光芒。穿过乌尔皮亚廊柱大厅,就来到两个图书馆,里面分别存放着希腊文和拉丁文书籍。每座图书馆都各有两层长方形壁龛,存放着约四万册手稿。图拉真广场庭院的墙外,附设了为市民服务的图拉真市场。在两座图书馆之间,是高高耸立的图拉真纪功柱它是图拉真皇帝为纪念自己远征战功而建的。柱基内部辟为墓室,放置图拉真皇帝夫妇的骨灰盒。柱身内设螺旋梯可直达柱顶。柱顶矗立着图拉真的青铜雕像三。图拉真纪功柱的柱体自下而上有一

4、条螺旋状浮雕带,是举世罕见的艺术杰作。它以罗马军团渡过多瑙河为开端描绘了图拉真远征的场景。三、雄伟的万神殿万神殿是罗马最宏伟的神庙建筑,建于哈德良皇皇帝统治时期。它用于崇拜以天上星宿为代表的希腊与罗马的各位天神。柱支撑着希腊式的三角形门墙。门廊下建有巨大的青铜双扇门,镶有绿色的大理石门框。正殿是圆顶圆形大厅,大厅内竟没有任何支撑物,显得十分高大空旷。在世界史建筑史上,如此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还是首次出现。大厅屋顶正中有一个巨大的圆孔,用于正殿采光,还可以仰视苍穹。各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中央稍微突起,由厅顶圆孔进入殿内的雨水,可顺势流入地面边缘的排水系统。三、众多的凯旋门古罗马人推崇武力扩张,他

5、们修建了许多纪念战功的凯旋门。提图斯凯旋门和君士坦丁凯旋门,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提图斯凯旋门位于罗马广场的东南角,是罗马现存的最古老的凯旋门。它用花岗石砌成,为单拱单门式样。凯旋门洞的墙壁上,装饰着精美的浮雕。君士坦丁凯旋门是罗马帝国后期凯旋门的代表作,由四爱圆柱和三个拱门组合而成。中间一个大门,两旁两个小门,的四周都刻有歌颂君士坦丁丰功伟绩的精美浮雕。君士坦还把先前三位皇帝时期的文物,都移植到了自己的凯旋门使它显得非常雄伟壮观。第二课 弗罗伦萨的文化遗产一、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曾经是古代罗马帝国的殖民地,中世纪早期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属地。1187 年,佛罗伦萨取得自治权,逐渐发展为

6、城市共和国。一个世纪以后,佛罗伦萨共和国颁布正义法规 ,促进了佛罗伦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毛纺织业和银行业中心。l4 世纪 30 年代,佛罗伦萨的毛纺织业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佛罗伦萨的一些大工场主和大银行家,积累了数十万资产。15 世纪,佛罗伦萨最富有的美第奇家族,在动荡的政局中攫取了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实权。美第奇家族不仅积极推动佛罗伦萨经济的发展,而且热衷于奖掖学术,笼络人文主义学者,资助文化艺术和建筑活动。在美第奇家族统治的 15 到 16 世纪,佛罗伦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巅峰,在欧洲占据着优势地位。二、圣母马利亚大教堂为了提高共和国的声誉和公民的自

7、豪感,从 13 世纪后期起,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行会和富商大贾热修建教堂、政府大厦和私人住宅。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其中最著名会和富商大贾热衷于修建教堂、政府大厦和私人住宅。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其中最有名的建筑。早在四五世纪,佛罗伦萨就修建了一座大教堂。13 世纪末,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决定拆毁旧的大教堂,在原址建造一座更宏伟的、体现公民精神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以彰显人类的勤勉和力量。佛罗伦萨政府聘请了著名建筑师设计并监督大教堂的施工。大教堂的墙壁全部用砖块垒砌,外表再用白色、绿色和粉红色大理石装饰。整个教堂呈长方形,正立面与祭坛之间是细长的中殿,中殿两侧各有四个耳室,祭坛上是八角形的巨大鼓座,鼓座之

8、上计划用大圆顶覆盖。但是,当时没有建筑师能够建造如此规模的大圆顶。1418 年,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决定实行招标。著名建筑师菲里坡布鲁内列斯奇的设计方案中标,他被任命为大圆顶设计师和建造总监。他采用新的施工方法,终于建成大圆顶。后来,他又开始主持在圆顶上添加小尖塔的工作,直到 l471 年完工。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造,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及其大圆顶;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高 l07 米,大圆项高 30 多米,内径 43 米。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十分高大,可以同时容纳三万人从事宗教礼拜活动,至今仍是佛罗伦萨城最高的建筑物。其中大圆顶是古罗马以来欧洲最大的圆顶。布鲁内列斯奇设计教堂

9、大圆顶由 8 根主肋骨、16 根小肋骨支撑,肋骨之间用铁链加固。为了减轻大圆顶的重量,他把大圆顶建成空心的内外两层。他还设计几种窗户,来解决大教堂内部采光问题:一是八角形空间的每一边都有一个圆形大窗户;二是大圆顶上的小圆窗,每边 9 个共一 72。但是大教堂的主要光源是来自大圆顶上小尖塔的 8 扇门。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圆顶不仅与洗礼堂、钟楼等建筑物相映生辉,而且与整个城市环境协调,犹如一把覆盖整个城市的大伞,直插云霄,成为佛罗伦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三、乌菲齐博物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1560 年,美第奇家族决定为佛罗伦萨共和国的 l3 名行政官员建造一座办公大楼,作为共和国的行政中心。他任命当时著

10、名的画家兼建筑师乔治瓦萨里设计并监工,直到 l581 年才竣工,这就是著名的乌菲齐宫。为了把佛罗伦萨建设成欧洲文化艺术中心,美第奇家族不仅在宫中修建了歌剧院和图书馆,还用大窗户封闭二楼的走廊,在乌菲齐宫东翼二楼建造了一间办公室,用于摆放美第奇家族历代收藏的古典雕像、徽章、古代钱币、珠宝、武器、绘画和科学仪器,这就是乌菲齐博物馆。几个世纪以来,乌菲齐博物馆多次修复,现共有展厅 45 间,藏有 l 700幅绘画作品,有达芬奇的天使 、拉斐尔乌菲齐博物馆还藏有 300 件雕刻、4 000 多件珠宝、14 000 多件金属制品、46 幅锦缎,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艺术宝库。皮提宫是美第奇家族的另一座宫殿。

11、作为美第奇家族的府邸,这里也存放着美第奇家族收藏的一些艺术珍品,成为佛罗伦萨的另一座艺术宝库。现在宫内有一组博物馆,最重要的是收藏美第奇家族绘画藏品的帕拉蒂纳美术馆。它有许多展室,存放了许多文艺复兴绘画大师的作品,如拉斐尔的椅子中的圣母戴面纱的女人 、提香的英国人画像等。的圣母像 、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春神图等。第三课、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一、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画西斯廷小教堂是罗马教皇的私人礼拜堂,是文艺复兴盛期绘画艺术的宝库。教堂内部的各面墙壁和天花板,都用壁画装饰。这些壁画场面宏伟,情节复杂,刻画了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和处境的众多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拉斐尔曾受罗马教皇的委托

12、,设计了十幅挂毯的图案,表现圣彼得和圣保罗等使徒的事迹,并送到布鲁塞尔编织。织成后,这些挂毯被悬挂在西斯廷小教堂壁画的下面,与壁画相互映衬。西斯廷小教堂最著名的壁画,是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天花板壁画创世纪和祭坛后面墙壁上的最后的审判 。 创世纪由九幅取材于圣经故事的巨画组成,塑造了 343 个人物形象,分别表示了宇宙、人类和邪恶的起源。在九幅壁画之间的三角拱顶中,米开朗基罗分别画了 l2 位先知,其形象极其雄伟,对主体画面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在创世纪中,米开朗基罗创作了一系列理想中的英雄。他们强健的体魄和突起的筋肉向世人表明,这是一个人类能够创造世界的时代。这幅壁画无愧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一座丰碑。

13、二、圣彼得堡教堂16 世纪初,为了树立罗马教廷的威信,教皇朱理二世决定改建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旧圣彼得教堂。他希望改建后的圣彼得大教堂,不仅超过古代异教的罗马万神殿,而且超过现有的任何基督教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1505 年,经过激烈的设计竞赛,著名建筑师布拉曼特的设计方案中选。第二年,改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在后来的 l20 年里,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等都参与了设计方案的修改和教堂的施工。1626 年,圣彼得大教堂最后竣工。教堂平面呈十字形的长方形,正面墙顶的左右两角各有一座大钟,墙前端有 l3 尊雕像,正中的一座为手持十字架的耶稣。教堂外观的最显著部分,就是在远处可以看见的大圆

14、顶。这个大圆顶,是 72 岁的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为解决跨度过大又没有立柱支撑的难题,他设计了两块半圆形的壳形结构,再用辐条状的肋进行加固。米开朗基罗逝世后26 年,这个大圆顶在其他建筑师的指导下建成。大圆顶上的十字架尖端高约l38 米,是罗马全城的最高点。大圆顶的直径和万神殿相近,内部顶点高1234 米,是万神殿的三倍。大圆顶是真正球面形的,显得立体感更强,实现了教皇朱理二世当初建造最宏大建筑的愿望。在教堂正门长廊檐下,镶嵌着乔托的名画小帆 。教堂正门向右拐角处有米开朗基罗所作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 ,圣母玛利亚右手紧搂着受难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尸体左手微微摊开,垂首凝目,怜子之情呼之欲出。这是世界

15、上最珍贵的古代艺术品之一。教堂内部,按东西方向共分为五个长方形大厅,各以四方立柱隔开。中央大厅比两边的厅大一倍。地上都铺砌名贵的花斑岩石,光滑明亮,花纹别致。内部的墙壁,布满各种雕刻、壁画和玻璃镶嵌画,精美绝伦。大厅中央是主祭坛,上面覆盖着贝尔尼尼设计建造的镀金青铜华盖。它由四根螺旋形镀金铜柱支撑,每根铜柱上都装饰着金色橄榄枝,有裸体儿童在玩耍,还有蜜蜂在飞舞。祭坛下是圣彼得的坟墓。主祭坛后面是圣彼得主教座,上面安置着据说是圣彼得曾经坐过的木椅。17 世纪中期,教皇又委任贝尔尼尼设计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贝尔尼尼以大教堂前原有的方尖碑为中心,设计了一个近二百米长的椭圆形广场和一个小型梯形广场。位于中轴线上的方尖碑两边,各建有一座喷水池,增强了广场的几何形状。两个广场的两侧,都配以四排粗大的柱廊,顶部排列着圣徒雕像。柱子之间的光线互相掩映,产生复杂的明暗对比效果。梯形广场自外向里地势逐渐上升,目的是为了让椭圆形广场上的信徒都能瞻仰站在高处主持弥撒礼的教皇。两侧柱廊的宗教寓意深刻,它们犹如教皇张开的双臂,时刻准备拥抱来自各地的朝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