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742492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 2025,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特编制本指南。一、编制背景(一)发展现状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强国行列,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15 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 1.6 万个,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 525 万人、研究生在校生 69 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 6000 个,在校生 136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

2、专业点数约 1.1 万个,在校生 186 万人。二是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 8589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 809 万人。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近 1794 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人才总量近 736 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分别占人才总量的 29和 2。三是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以院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代表的制造业高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重点学2科、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逐渐改善。重在行业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初步建立,有利于制造业

3、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同时,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三是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工培训缺少统筹规划,培训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

4、,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尽快加以解决。(二)发展形势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制造业作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把人才作为实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革创新教育与培训体系。当前,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中国制造 2025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并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高制

5、造业创新能力,迫切要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迫切要求加快培养掌握共性技术和关键工艺的专业人才;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迫切要求全面增强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服务型制造,迫切要求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进入新业态、新领域;发展绿色制造,迫切要求普及绿色技能和绿色文化;打造“中国品牌 ”“中国质量” ,迫切要求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素养等。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把制造业人才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发挥资源优势,抓好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队伍基础、补齐人才结构短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二、总体

6、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国制造 2025战略部署,坚持育人为本,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深化产业与教育融合为抓手,以夯实人4才队伍基础和培育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对接制造强国建设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提升人才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引领性和针对性,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二)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基本确立建设

7、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 ”战略目标奠定坚实 的人才基础。制造业人才资源基本满足产业需求。教育、行业企业、社会等多种人才开发资源进一步整合,人才培养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基本实现融合、协调发展,制造业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急需紧缺人才得到有效充实,人才能力更加全面。人才培养与制造业发展需求更加吻合。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学科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更加健全,专业教学标准有效对接职业标准,专业教师能力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重点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到 2020 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1 年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8、 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研 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 6%以上,人才的分布5和层次、类型等结构更加优化。人才资源聚集能力和效应显著增强。围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特别是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重点领域)、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建成一批人才高地,吸引国外高端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成效初步显现,人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人才发展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多元人才投入机制更加健全,人才培养成为重大专项、重点工程项目评价的重要指标。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形成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人才市场服务水平

9、全面提高,人才资源基本实现有效配置,人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表: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 (单位:万人)2015 年 2020 年 2025 年序号 十大重点领域 人才总量人才总量预测人才缺口预测人才总量预测人才缺口预测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050 1800 750 2000 9502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450 750 300 900 4503 航空航天装备 49.1 68.9 19.8 96.6 47.54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102.2 118.6 16.4 128.8 26.65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32.4 38.4 6 43 10.66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17 85

10、68 120 1037 电力装备 822 1233 411 1731 90968 农机装备 28.3 45.2 16.9 72.3 449 新材料 600 900 300 1000 40010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55 80 25 100 45三、主要任务(一)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贯通制造业人才系统培养渠道。普通中小学要在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分类管理制度,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制造业相关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大规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把制造业

11、相关高等学校打造成“ 工程 师 的摇篮” 。支持制造 业重点企 业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促进制造业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构建有利于制造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立交桥。精准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鼓励招生单位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本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海洋工程类、生物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中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7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建立学科专业动态

12、调整机制,扩大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化。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到 2020年基本形成与制造业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局。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发展需求,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强化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根据制造流程变革改造升级传统学科专业,服务电子、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布局规划,对接制造业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集中建设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发挥支撑作用的专业集群。推动制造业企业职工培训全覆盖。在制造业领域全面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坚持并完善企业职工全员培训制

13、度,规模以上企业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加强企业大学、培训中心等企业培训机构建设。职工教育培训年参与率要达到 50%以上。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在制造业相关专业领域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各级政府要加快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相衔接。(二)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研究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关办法,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8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制造业行业

14、企业深度参与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等。支持行业组织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制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要提高专业教学指导机构中制造业行业企业专家比例。企业要为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提供岗位,并与学校共同制定实习、实践方案。发挥科技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对举办职业学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推动制造业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共建共管制造类专业二级学院

15、(系)。制造业国有企业所举办的与企业经营方向相符、办学效益好的职业学校原则上应予保留。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配合企业走出去。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制造业相关行业组织、具备能力和条件的重点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组建一批深度融合、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提高制造业相关学校、专业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中行业企业的作用,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依托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推进9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作用,采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

16、打造一批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多种形式支持制造业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服务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相关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建立企业和高校、标准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三)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出台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弘扬优秀工业文化,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制造业企业要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职工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化“中国梦 劳动美”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制造业人才。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制造业企业深入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为职工创新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扶持,鼓励制造业从业人员立足岗位创新,重点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