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琐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74159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琐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琐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琐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琐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琐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琐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琐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琐谈传统节日属于民俗学研究的范畴。我国古代传统节日很多,而且因时间、地区、民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各不相同。这里主要介绍流传到今天而且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还发挥着重要影响的一些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我们把它分为三大类:(1)农事节令型的节日,如 24 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其中最早形成的是所谓四立、二分、二至)这是岁时节令。月时节令:朔(初一) “上日”“元日”“元旦”望(十五)前后。三元(上、中、下):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时节令:上辛(正月上旬的辛日)上巳(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弦,初七前后,下弦,廿二前后。(2

2、)祭祀祈福型的节日,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花市,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秋社,腊八,小年夜祭灶,除夕(过年)。这是先民在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简化形式,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帝、神灵、祖宗、英雄等。在众多传统节日中,这类节日活动形式最为庄严肃穆。(3)社交游乐型:这是晚起的一种节日,其形式很象今天的交易会。汉民族古代有固定的日子进行斗牛、社戏、歌会等,具体时间因朝代不同而不同。这些活动有时又往往附合在其他节日中,如祭祀节日中。比较典型的社交游乐节,在汉民族如山东潍坊一带的风筝节,浙江金华一带的斗牛节(春秋两季)和各民族的歌会。这类节日流传到今天大

3、多已经走样。现在很多民俗仪式在发掘整理过程中。以上分法只是就这些节日最初形式的情况而论。到后来,已不可能很严格地划分。特别解放以后,在经历了几次破四旧,破除封建迷信和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传统的节日不能采用传统过法,一切都新事新办,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已自然泯灭。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宗教信仰自由,有些习俗得到恢复,这样,在农村,往往拿盖学校的钱去造寺庙,拿买机器的钱去塑菩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越来越讲究个“礼数”,“礼多人不怪”的说法又抬头,那些从旧时代过来的老人凭着记忆,修复传抪一些旧的习俗,在传抪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他们往往进行创造性的传抪;把分属于各节日的

4、一些礼俗,拉杂运用,奉行礼多人不怪,使很多原属于单一型内容的节日,变成综合型节日。使流传到今日的许多节日,如春节(过年)、元霄、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变成了带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节日。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有关这些节日的来源,习俗方向的知识,并不是要求大家以后去当节日的司礼,去弘扬这些习俗,只是让大家作为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常识,知道一些最低层、最大众化的民俗常识,而不致于对社会上许多做法茫然如坠五里烟雾,不知其所以然。一、“年节”的习俗(过年)这里讲的过年包括从农历腊月二十开始至次年正月二十左右将近一个月时间,除夕、春节、元霄等主要节日的许多礼俗,这是一个综合型节日,是汉民族

5、传统节日中,最大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先解释一个下“年”的由来。据传说,年本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头上生有触角,十分凶猛,每逢寒冬将尽,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出来捕食吃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这段时间,就大伙聚在一起,燃起冓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劈拍拍的爆裂声,把年吓跑,这就叫驱年、除年、过年,夜去天明,大家平安无事,便高兴地相互祝贺,拿出最丰美的食物一起吃,日子久了,就形成了一个节日叫“过年”。春秋谷梁传上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年含有谷物成熟的意义,年节便是庆祝谷物成熟丰收的节日。年跟春节连在一起。春节是农历新年第一天,在古代叫“元日”“端日”“元辰”“元朔”“朔日”“元旦”“三元日”等

6、,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谓之“三元”。1911 年辛亥革命后,全国改用公元纪年叫阳历,公元纪年以耶酥基督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为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纪年法。为了与阳历元旦相区别,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而不叫“元旦”,我国目前是农历和阳历并用的纪年法,官方用阳历、农村很多地方仍习惯用阴历,因此就有了两次过年,两个“元旦”。但是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中国人已习惯了过旧历年、农历年,官方在旧历年底规定放假三天。在民间,这个节日仍旧是最为热火的一个节日,下面我们讲一些民间过年的习俗常识。大约从旧历腊月二十左右,民间便进入过年阶段,一般的学校也都在二十前后开始放假。人们忙忙碌碌开始围绕着春节做一些

7、事情。有一首民谣说:“二十三灶腊,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去插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体反映了这个准备过程。现在的农村,许多地方还是依这个次序来准备过年的。在这些准备活动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祭灶、扫尘、贴桃符三项活动。祭灶:是年终腊祭之一,腊古读(zh),是祭祀种类名称,古人在年终祭祀百神,感谢它们一年来的庇护,并为来年祈福,祭灶是其中一个较重要的项目。灶是指灶神(灶君),民以食为天,而食是通过灶烧出来的,这样,灶自然被神密化了,人们认为有一个来自天界的神灵,掌管着灶,这位神灵也要在年底回天界向天帝汇报,因此,民间便在他回宫之前几

8、天(一般在廿三、廿四,每年廿四称小年夜)祭祀灶君,祭祀时,摆五谷浑素供品,于锅灶前设灶君神位(主),对联书写“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之类的话,用香烛、纸马在村口烧化,送灶君上天。扫尘,一般在腊月廿到廿四间,也有提前到腊月十一日的。其俗的起源于古代人民年终驱除病疫的宗教活动,后来慢慢演变成一次春节前的大搞卫生活动。包括掸尘扫房子、洗澡、理发,换洗新衣裳等项目。江南农村,每到年底,都要由壮劳力扎一个大掸子(用竹枝或麦桔杆扎成),穿上 衣笠帽,从房梁开始,掸扫烟尘,而能移动的桌椅板凳和坛坛罐罐都移到塘边、河边,由妇女汰洗,这是掸尘扫房子。古人洗澡不太方便,尤其是冬天。有钱人家一般在柴房用炭炉加温

9、,以大森桶、温汤沐浴。一般人家在冬天只是到年前定要洗个澡,烧些温水,再用新娘出嫁时娘家陪嫁的大脚盒洗架。有些旧式理发店称年前理发为“割红稻”,并要贴出:“年常旧规,工钱加倍”的条子。再穷的人家到年底也要为小孩添置一点新衣服,为姑娘买件新饰品,平常,特别靠近年边,若有人送来新衣服,做爸妈的总要说先省省,放到过年穿等等,扫尘,取除旧布新的意义。换桃符,贴对子,贴年画王安石有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年底换桃符的情况。关于桃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山海经记载:东海中有座很大的度朔山,山上有株,很大的桃树,根枝向四周伸展,方圆三千里,东北一头有根

10、树枝呈拱形挂到地面,就像一扇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魔怪,常出来为害人类,每次出来必经此桃树门,天帝派神荼、郁垒二神将把守此门,如有魔出来,皆抓去喂虎,以保民安(民间至今有以虎画,虎符镇邪的习俗,略源于此)。后来,民间就用桃木雕出二神像装饰在大门两旁再以镇压邪恶,后来简化为在两块桃木板上画二神像,又简为只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又简为用两纸或画其像或书其名字,或其他吉利话,此为桃符。贴对子,是由桃符发展而来,据宋史世家西蜀,孟氏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庆新年,“以其非工”,自命笔题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明代以后,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春联之风盛行起来。贴年画,年画

11、是伴随农历春节“喜庆祈福”和“驱凶避邪”活动产生的,其中以门画最早。门画旧称门神,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又据民间传说,李世民病时,寝宫中闹鬼,李世民梦见故大将秦琼、尉迟敬德,一持剑、一执钢鞭,守于门边,鬼不敢入,得也安寝,病也好了。李世民醒后就让吴道子画出其形象。尔后民间遂盛,内容也翻新,无非福、禄、寿、喜。有门画,四季屏,斗方等形式,传统年画多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历史上较有名的年画产地有是:天津扬柳青年画(至今很盛),苏州桃花坞年画,广东佛山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经过十天左右的准备活动,过年进入

12、高潮的两天:即“除夕”和“春节”。除夕,习俗有挂祖宗像,家长率长幼祭祖,祝福,祭天地祖宗,吃年夜饭(团圆饭),分压岁钱,守岁等。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吃年夜饭和守岁,吃年夜饭内容此从略。守岁之风始盛于南北朝,梁朝诗人徐君倩有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南朝庚肩吾也有守岁诗。唐代杜甫也有杜位宅守岁诗。据说晚辈守岁十年,老人可长寿一岁,故老者会在分压岁钱后,提醒晚辈守岁。守岁至夜半子时四刻(十二点整),即交新年时即可,不必守到天亮。到了子时四刻,各家燃放爆竹,唐以前叫“爆竿”后又叫“爆仗”、“炮仗”,诗经中提到的

13、“庭燎”类似现在的烟花。目的是驱赶门前游鬼。放爆竹时,先在家燃着引子,先开边门放过之后,再开大门(正门)开过门后,便已进入新年元旦。元旦这天,忌一切不吉利的话,忌哭泣、咀咒、扫地、乞火、汲水、倾水、做工等。有些地方,上坟挂纸,叫给祖宗拜年。初二后开始拜年(持拜盒、贺年卡),初二上外家,初三上岳家,初四走姑家,初五、初六去姨家。初五财神到,店肆始开门。伙计送财神东家设财神完好招待帮工。农家开工,第一个过年高潮结束。第二个高潮的掀起是元宵灯节。北方初八始,南方则始于十三后,谓之灯市。元霄灯最盛的是北宋的汴京和南宋临安,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宋代京城的元霄灯节盛况。水

14、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中也有元霄灯会的描写。观灯是旧时代商旅集市、朋友交往、青年男女私会的最好时节。赏灯的同时还有吃元宵(俗称汤团、定心圆)和舞龙、舞狮等习俗。舞龙之俗,中土固有,至迟在两汉时已兴,至今绵延不绝,为节日喜庆之必有项目。舞狮始于北魏,距今也已 1500 多年,初由外国传入,唐以后盛行,分南狮、北狮。北狮重形似。有双人、单人、跌扑、翻、滚、搔痒等动作,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后配以京鼓、罗、钹等形式,很热闹。南狮以广东狮为代表,狮形重神似。动作杂以南派武功,双人一头一尾舞,场面大,很庄严、威武。后来元宵掺进了道佛的习俗就更复杂了。如称“上元”节,是道教“三元”做道场的重要节日,

15、是元宵敬神之日。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上元也成了佛门的节日。除此之外,还有 灯谜等活动。总之,整个过年,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左右开始直闹到次年的正月二十,整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是民间最为热烈、隆重的节日。二、清明与寒食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唯一一个可用阳历时间来定的节日,大致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光直射黄径 15 度的这一天。清明之所以成为节日,与寒食的传说有关。钻木取火时代,人们发现一年四季皆可取火,春天钻榆柳,夏天钻枣杏,秋天钻柞栖,冬天钻槐檀,但有一天,火种皆灭,无树能钻出火,人们只好“寒食”,以后演变成节日。一说与“介子推不言禄”有关,本事见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寒食时间是在冬至后

16、的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一天至前三天。清明的习俗有吃青团子(寒食)、插柳枝、扫墓、踏春等。三、端午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也有前后几天的。这是一个纪念性节日,至于它的起源,这里介绍四种说法。(1)容斋随笔:唐玄宗生于农历八月初五,开元十六年(728 年),在他生日那天,张说献“大衍历”。序文中说“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于是有人趁机定八月初五为“千秋节”。于是有“月惟中秋,日在端午”的对子。又有人将每月之初五都当作端五节的。 (2)后汉书关于“曹娥碑”的记载:浙江上虞巫祝曹旴在五月初五迎伍神。(3)相传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4)闻多考证,是龙的祭日,吴越人祭龙图腾之日。风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白艾、饮雄黄酒、挂香粉荷包等。四、中秋归藏载与“常娥奔月”有关。淮南子也载常娥奔月故事。供品:月饼(京式、苏式、广式、宁式等)、瓜果、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蒜等。习俗为拜月,男人不拜月。五、重阳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