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二节婴儿期心理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73925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第二节婴儿期心理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节婴儿期心理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节婴儿期心理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节婴儿期心理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发展心理学第二节婴儿期心理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第二节婴儿期心理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第二节婴儿期心理发展(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主要研究0-3岁婴儿心理的发展,第一单元 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婴儿动作发展的特点:A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受环境的影响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动作本身不是心理,但是动作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一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4点),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这与皮亚杰的理论相一致,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没有动作,心理就无从发展。2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通过动作的研究,可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 考察幼儿智能: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是的重点。,3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抓握动作

2、和独立行走,尤其是独立行走,使婴儿的活动范围变大,使他的认识能力增强。4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诱导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从原来的依赖,逐渐转向主动。,二、动作发展的规律性(3点),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早期抓握是整个手臂,然后是拇指,再是四指2从不随意动作到随意动作从不能控制到能控制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A头尾原则:最早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最后是手脚的动作。B近远原则:上肢动作为例,上臂先成熟,其次是肘、手腕、手,手指动作最晚C大小原则:即大肌肉到小肌肉,,三、婴儿主要的动作发展(2点),1.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包括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其意义在于: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

3、事物的表现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通常在5、6月间出现。2.独立行走 其意义表现在 :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动作发展的训练,格塞尔提出“成熟学习”理论,成熟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 什么成熟程度最好呢?研究表明:无论成熟早期,中期,晚期对小儿进行训练都会成功,但是,成熟早期是学习和训练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效果最好;成熟中期学习效果虽不如早期,但比晚期学习效果好;成熟晚期效果较差。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关键期问题,洛伦兹

4、发现小鸭出生后第13-16小时是认识自己母亲的关键阶段,如果错过这一阶段,小鸭就很难建立起对母亲的认识。 科学家们认为,可能人类的许多行为和能力也存在类似的“关键期”。,婴儿关键期,6-12个月是建立母子关系的关键期。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母爱,即所谓“情感剥夺”,将会影响小儿心理发展。产生夜惊、拒食、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甚至长大后会出现人格病态。1-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5-5.5岁是数的概念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自控发展的关键时期3-7岁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等。,心理早期发展的特点,在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早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在出生的前4年。从心理发

5、展看,智力发展极为迅速,4岁的智力发展相当于其后13年的智力发展程度,言语能力的发展也相对快。3岁半的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建立,最初的人格倾向开始形成。总之,在正常情况下,个体在4岁以前生理、心理、行为等各方面的发展之快,变化之多是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早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将会影响到成年乃至终生。早期发展的高速度显示了心理早期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单元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一、感知觉的发展,(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方法是把新生儿当作是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后来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促进了婴儿感

6、知能力发展的研究。1.习惯化范式包括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形成之后,如果换一种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2优先注视又称刺激偏爱程序优先注视范式的指标是注视时间 婴儿偏爱注视正常人的脸,(二)视觉的发展:眼睛觉察和辨认刺激需要一定的视觉技能, 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P196)(三)听觉的发展:是婴儿从外部获取信息,认识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听觉的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 (P197)(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P197)味觉:

7、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来表现对味道的反应。嗅觉:出生后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喜欢习惯化和适应,出生一周能够辨别不同气味,并,表现出对母体气味的偏爱。肤觉:温觉反应和痛觉反应,(五)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可以分析简单形状深度知觉:吉普森等的视崖实验证明,6个月具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3岁) (5岁) (7-8岁),二、记忆的发展,03 个月:以条件反射为主,时间逐渐延长36 个月:长时记忆能力发展612 个月:出现认生现象,模仿动作12个月以后:延迟模仿,标志是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三、思维的发展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

8、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主要特点包括: 直观性和行动性 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 E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四、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的理论*1.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作用,代表人:斯金纳 班杜拉 布鲁纳。强化说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正强化、负强化解释语言的获得.社会学习说儿童通过模仿学习成人的言语,运用“选择性模仿”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2.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代表人是姆斯基,他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语法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获得的,语言获得过程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变的过程

9、.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认知,而认知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二)婴儿言语的发展1.语音的发展:语音感知和发音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是简单发音-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2.词汇的发展:内涵和外延的质量提高3.句法的发展:1.52.5岁是婴儿获得母语语法的关键期,3岁左右婴儿基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发展过程: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的简单句一定程度的复杂句。例如-,1-3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不 单词句:11.5岁 球球、抱抱完整 电报句1.53岁 妈妈鞋、娃娃排排坐 ,宝宝苹果句完 简单句:他觉觉了、妹妹读书整 复杂句:老师教我们作游戏句 复合

10、句:吃了饭以后,我和小华玩一会 就看电视了,第三单元 婴儿期社会性的发展,婴儿从一个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称社会化过程.即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适应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一、情绪的发展情绪一旦体验到很难消失。,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能力,出生后就要情绪表现,或苦或笑,或静或四肢乱动等。婴儿最初的情绪反应是天生的,且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最初的原始的情绪反应。随之生理成熟和环境的作用情绪不断分化。,弥散性(0-3个月),积极消极(3个月以后),喜欢、快乐(6-12个月),愤怒、恐惧、厌恶、(3-6个月),嫉妒、悲哀(16个月),2岁

11、时成人的复杂情绪大部分分化出来,苦 笑 恐惧,(一)笑的发展1.自发的微笑(05周)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语音和面孔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二)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应答性操作性(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三)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大声响、位置突然改变,疼痛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被狗咬过怕生:陌生人焦虑 68个月出现预测性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二、气质,托马斯将儿童气质分为:容易型(多血质)40% 困难型(抑郁质)10% 迟缓型(粘液质)15%混合型35%,三、社会性依恋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称依恋,也是婴儿

12、情感社会化的标志。,(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二)依恋类型安全型: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回避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反抗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也称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没有建立起依恋安全感,是典型的焦虑依恋,鲍尔比,艾斯沃斯,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四.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做为主体的我对自己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婴儿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

13、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性的标志.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哈特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A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B客体我(15-24个月)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一 、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母乳是最合适的营养品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母亲教养行为的衡量指标包括:反应性 B情绪性 C社会性刺激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困难型婴儿,需要父母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他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得到充分母

14、爱的孩子是自信的,自测题(单选),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A)先天的成熟 (B)动作(C)后天的经验 (D)吸吮2婴儿偏爱注视()。(A)灰色(B)正常的人脸(C)静止不动的物体(D)扭曲的人脸3感知能力发展的训练和干预的关键期在( )。(A)胎儿期 (B)幼儿期(C)婴儿期 (D)童年期4婴儿期思维的典型特征是( )。直觉行动思维 表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动作形象思维5言语发展的先天成熟理论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 )。发声系统的完善 种族 成熟 环境6、言语发展的先天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 )。言语发展的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

15、物时( )。斯金纳 班杜拉 皮亚杰 乔姆斯基,自测题(单选),7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 )。8个月 1岁左右 2岁左右 3岁左右8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 )等阶段。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无条件发射性的笑、条件发射性的笑对声音的笑、对陌生人的笑、对熟悉人的笑无笑、无条件发射性的笑、自发性微笑9婴儿恐惧可分为( )。生理性恐惧和社会性恐惧无条件发射的恐惧和条件发射的恐惧先天恐惧和后天习得的恐惧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10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属于( )。本能的恐惧怕生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 预测性恐惧11母亲在身边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说明婴儿存在( )(A)安全型依恋 (B)回避型依恋(C)反抗型依恋 (D)困难型依恋 11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 )。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