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73452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大致有:杨柳曲:属乐府曲调,又作折杨柳 。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辞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蝶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代最盛, “折柳”与离别有直接关系,所以人们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也会触动离恨。因此,此曲多用于表现离别之情和羁旅之思。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紧承雄阔苍凉的山川描写之后,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从而勾起征夫的离愁,含蓄着无尽的乡思离情。又如:“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 )此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虽为春天眼前却无柳可折, “折柳”之事只

2、能于“笛中闻” ,从而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及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山月:属乐府曲调。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此曲多用来表现征戍离别、思念亲人、怀恋乡土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的“旧别情” 。又如:“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故土的感情。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本是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但文人多以此为题材怀古伤今,讽刺和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道、享乐误国。如:“渔

3、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又如:“霓裳一曲前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的末代皇帝陈叔宝(陈后主)荒淫奢侈、耽于声色作此曲,整日同妃嫔们歌舞取乐,不理朝政,终至亡国被俘。后人常将此曲与霓裳羽衣曲相提并论,讥为“亡国之音”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昭君怨:琵琶曲。琵琶本是从胡地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写此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中就密不可分了。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

4、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 )千载之下,琵琶弹奏的胡乐中还分明诉说着她的怨恨。是对“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恨” ,又是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梅花落:属笛中曲。对此曲的理解应结合诗的整体基调。如:“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进而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冷落、遭贬的感受。 “雪静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思乡之情自

5、然表现。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盼的分外美丽,她们吟唱着的是梅花落曲调,表现的是对灯火辉煌的佳节,风清月白的良宵的喜爱和无限留恋之情。行路难:是一首声情哀怨的笛曲,据乐府题解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 。此曲多用来表现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征 )谓于此边地寒夜,横笛偏偏吹奏咏叹世途之艰及离别之苦的行路难 ,引起征人无尽的愁思。渭城曲:又名阳关三叠 阳关曲 ,唐代歌曲名。歌词为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因其一唱三叹,感情真挚,常成为朋友们依依惜别相互酬答的歌曲,因此此曲多用来表现离情

6、别绪。如:古人有“不堪昨夜双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 ,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还有一些取曲调为诗题,其曲调的常规意义可直接反映诗的内容。如: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 入塞等曲,属横吹曲,多表现边塞军旅生活。如:“晓战随金鼓,晓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清晨战士们随着金鼓声而冲锋陷阵,即使晚上睡眠也抱着马鞍,随时准备出征。表现了边疆战士的战斗激情和英雄气概。玉阶怨:此曲可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 ,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如:“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诗中写一女子月夜在玉阶久久伫立,待人不至,无法入

7、睡,只能孤独凝望明月。于清幽空灵的诗境中表现此女子至深的怨情。子夜四时歌:六朝乐府,多用来表现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 )作者借月光下捣击布帛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妇女们对征夫深长的相思。竹枝词:原是一种流行于渝东一带的民歌,到唐代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诗体形式,内容多泛咏风物、歌咏恋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刘禹锡竹枝词 )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人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白居易 竹枝词 )一、常见借代词语: 1、 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 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学 6、 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