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影响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711426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影响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四章  影响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四章  影响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四章  影响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四章  影响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影响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影响研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影响研究作家、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心智活 动不是孤立地运行的,它是在广泛的文化传统中相互影响的活动。正如美国著名的文 论家韦勒克所指出的,在一个民族文学范围内的影响研究和超越语言界限的两种文学之间的影响研究,没有本 质和方法上的不同。我们可以说,影响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它不仅体现 在历时性的细节描述之中,还体现在共时性的人文科学的宏观写照之中。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从主体上看,涉及放送者、接受者和媒介者,以及它 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其影响是创造性的和互惠的,其过程则通常表 现为启发促进加强认同消化变形。在这 一过程中, “放送者”和“ 接受者”往往没有直接接触,影响要通 过中介如译者、论者、评

2、论者、批 评家、学者、旅行家或者 书和 杂志来完成。影响学的研究主要有: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和 译介学。若我们再深入挖掘,影响学的研究还包括影响的发生学研究、影响的接受美学研究以及影响的形象学研究。只有综合观照影响研究的方方面面,我们才能对它作出全面而又客观的描述。第一节 影响的涵义“影响”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把两个有所区别、而又可以相互比较的文化实体放在一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加以考察。影响研究主要关注在一定 历史中发生影响的作品、影响的受者、影响产生的过程、传递的途径以及所产生的文化效应等。大眆幸男指出:“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阐明外国作家及外国文学对某一作家和某国文学的

3、影响,这是始终不变的。也就是说,比较文学中各种各样的研究领 域及其课题,说到底无非是研究影响的诸种状况及探讨由此所形成各种要素的手段。 ” 转引自:(日)大眆幸男.比较文学原理.陈秋峰、杨国华译.西安:陕 西人民出版社, 1985.2223根据小罗伯尔辞典以及法语大拉罗斯辞书所释,具有“影响”含义的英语和法语influence(德语是 influenz)一词,是由中世纪拉丁语 influentia 衍化而来的, 因而在原本意义上,它包含有“ 主宰人类命运的天体之力”的意思。 这种“力”,具有“神秘”的本质。而且,这一名词是由古典拉丁语中的动词 influere(流向、流出的意思) 演变而成的,

4、后 转义为“ 主宰他者的精神的、理智的力” 。据日本国语大辞典所释“影响”则具有以下几种含义:(1)映象同反响,人影及人声。(2)具有影从形、响随音那 样密切、迅速的相应关系。(3)波及他者,使之产生反应和变化,并照此行动。在我国对“影响”一词有着与日语中相似的理解,据 辞源, “影响”(一作 “景响” )有以下几种含义:(1)比喻感应迅捷。 书大禹谟:“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传:“吉凶之报,若影之随形,响之 应声,言不虚。 ”后常用指 对人或事所起的作用。 北齐书 高乾传:“北受幽州剌史刘灵助节度,共为影响。 ”(2)比喻不实,无根据。(3) 消息。由于“影响” 这一概念在比较文学研

5、究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许多文艺批评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朗松以为 :“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 变,无以用 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的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情状究其实质,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家文学精髓的渗透,即谓之 作品的色调和构思的恰当而加以显现,真正的影响理应是得以意会而无可实指的。 ” 转引自:(日) 大眆幸男比较文学原理陈秋峰、杨国华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32(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6、.2 3(美)J.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文学研究.盛宁译.见: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18 转引自: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原理.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3 但是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美国耶鲁大学学者韦勒克的批评,他 认为这样做就放弃了文学研究的一部分,而将陷入属于社会学的方法论囹圄。一般说来,一种心智的产 生很少是孤立的, 艺术家都面 临一个影响他人和接受他人影响的问题。影响与接受如同一个 钱币的两面,放送者 对接受者来 说是“ 影响”,接受者 对放送者来说就是“接受” 。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割裂影响与接受的联系,片面地强调影响或是接受,

7、都是不正确的。影响不是个可因天真或无知即可逃脱的东西,没有了影响,便不可能有想象。耶鲁大学教授布鲁 姆甚至相信,即便是 现代最伟 大的影响否认学者,如歌德、尼采、布莱克、卢梭和雨果,都不可避免地表露出对于影响的深深忧虑。影响和接受并不是两种矛盾的功能,接受不等于盲从,最有特色的接受是在运用和接受影响的同时,又能使这种影响磨灭。我们是为了求得本民族文学自身的价 值与发展,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而向外国文学学习的。历史上有所创建的作家,便是那些能够象“雄狮 在自己体内消化羔羊”(瓦莱里语)那样,将从他处摄来之物化为 己有,并由此 创造出多少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品的作家。影响通常表现为一个启发促进加强认

8、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的复杂过程。这一文学影响的“ 经过 途径”包括三方面的对象:放送者、接受者和媒介者。影响研究可以或置身于放送者的观点,研究一个作家作品、一种文体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成功和影响(流传 学) ;或置身于接受者的观点,去探 讨作家或作品的源流,分析它们所曾受到各国文学的影响(渊源学);也可以研究那些促进影响之转移的媒介者(媒介学)。比较文学就是从研究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第二节 流传学流传学(doxologie)主要探索与研究作为放送者的的某个作家、作家群乃至一国文学在国外的声名、成就、命运及影响的历史。戴望舒翻译梵第根 比较文学论一书时,将 doxologie译

9、为“誉与学”。梵第根曾说: “一位作家在外国的影响之研究,是和他的评价或他的际遇 之研究,有着那么密切的关系,竟至这两者往往是不可能分开的。 ”(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136 一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当我 们说一个作家受另一个外国作家的影响 时,我 们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一些外来的东西被证明曾在这位作者身上或该作者的艺术作品中产生过一种他自己国家的文学传统里和他自己的个人发展中过去所找不到的作用,正是这一作用使得一个新的艺术作品得以产生。沈从文是一位从湘西走向世界的作家,他的作品非常具有个性,但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受到过外国作者的影响。阅读他的

10、 湘西散记,我 们从中可以 发现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对他的艺术启迪。这两部作品在体裁、文体及结构上有相同之处:在人物和景物的 处理上,都表现出受者对传者的喜爱和追求。沈从文在 谈到自己创作时就说过 ,将人与自然 环境融为一起的创作方法符合他“ 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的文学观念。对屠格涅夫的创作方法的借鉴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沈从文的艺术创作动力,也正是在 对屠文的喜 爱与追求之中,他 蕴酿和创作了自己的不朽之作。参见:刘介民. 比较文学方法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85186二 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与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相比,个体 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显然要复杂得多、深刻得多。广泛的阅读、对

11、受者的全面而系 统的研究是做出深刻分析的必要条件。 在 60 年代的美国最受欢迎的中国诗人不是杜甫、李白或白居易,而是诗僧寒山;最受欣赏的中国画家是画僧八大山人。美国当代诗人卡西史德在他翻译的寒山诗集前言中写道:“他们的卷轴、扫帚、乱发、狂笑 成为后来禅宗画家特 别喜欢描绘的形象。他们已成为不朽人物。而在今天美国的穷街陋巷里,果树园里,无业游民的营地上或在伐木场营幕中,你时时会和他们撞个满怀。 ”转引自:乐黛云比 较文学原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57 寒山对美国五六十年代一群诗人和作家的影响说明:(1)个性 鲜明的诗人更易为外国作家所接受;(2)美国五六十年代孕育了“垮掉的一代”年轻人

12、,他 们反抗大众,逆潮流而行,其幻 觉与感悟决定了他们对寒山的倾心。个性对群体的影响可能是技巧方面的,但更多的时候则表 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不形于外的思想与艺术的熏陶。由于接受者个性、学识、修养、兴趣、气质、经历等的差异,即使是受同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接受与再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反映出受者不同的创作个性。印度诗人泰戈尔对五四时 期中国的一群作家,如郭沫若、冰心、王统照、徐志摩等 产生过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面的。如郭沫若从泰戈尔的泛神论中吸取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反抗封建势力的力量( 在这一点上,郭沫若还受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其诗歌表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和灼热的情调;冰心接受泰

13、戈尔的泛神论,她的诗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美为主,诗中渗透着一片恬静柔和的情 调;王统照受泰戈 尔“爱的哲学”的影响,并把这一思想化入诗中,他的诗崇尚自然、追忆童心、探索人生,但格调阴郁且晦涩朦胧;徐志摩是泰戈尔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与泰氏的交往也最深,他是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去接受泰戈尔的,其诗清新明快,飘逸空灵,有超俗脱尘之感。三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一个作家可能会有一个对他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但这并不表明仅一位外国作家影响过他。通常情况下,一位作家受一群外国作家的影响,这一群外国作家可能是一个国家的,也可能是多个国家的。 以浪漫派代表人物拜伦为例,他从 卢梭的新爱洛伊丝 中吸收其唯情主义,从伏

14、尔泰的老实人中吸取其怀疑主义,从夏多布里昂的 勒内中吸取其哀 伤情绪,拿它 们结合自己民族雄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复杂的人性和激动的社会情绪与需要,从而形成了英国的浪漫主义。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上向西方学 习的思想形成了一次 历史性的大汇合、大爆发。当时文学革命有个显眼的 现象:无论是作家还是文学社 团,都和外国文学有着非常 紧密的联系,几乎没有一个作家或社 团不推荐一个以至几个外国作家,并且自称在艺术风格上受到他或他们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茅盾身上看到左拉和托 尔 斯泰;从郭沫若身上看到歌德和惠特曼;从叶绍钧身上看到莫泊桑和契诃夫;从老舍身上看到狄更斯和康拉德;而俄苏近代作家

15、群对鲁迅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刻的。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作家的 观念上,即在 对文学的社会目的和作用的态度上,其次表 现为文学技巧方法上的借鉴 。就 鲁迅而言,果戈理与契诃夫影响了他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古勃的影响使他 对“摩罗诗人”一往情深;高尔基、法捷耶夫使他推崇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除受到俄苏作家群的影响外,鲁迅还受到其他外国作家,如尼采等人的影响。他们对鲁迅的创作道路,对其创作方法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是从这些作家群的 艺术创作之中, 鲁迅汲取了丰富的 营养,创作了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作品。 在西方,中国文学对歌德的影响也是 显而易见的。歌德 虽不曾把中国小 说翻

16、译成德文,但他却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小说译本。歌德日 记告诉我们, 他读过慕尔 (Murr) 转译的 好逑传、 英人 汤姆斯 (PThomas) 译的 花笺记、 法人大卫 斯 (MDavis)译的中国短篇小说集等。他还读了当时在欧洲流行的 “十才子书”:三国演义、 好逑传、 玉娇梨、 平沙冷燕、水浒传、 西厢记、 琵琶记、 花笺记、 平鬼传、 三合剑 等。他 对孔子的人生理想和个人观十分崇尚。他看过中国戏剧赵 氏孤儿,然后以此 为题材写了 额尔彭罗(Elpenor),中国戏剧对其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将中国抒情 诗移植到德国也同 样始于歌德, 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就是流传影响的接受与 转化。 参见:刘介民比较文学方法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93194 四 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一国文学有可能对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