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709606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113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院外急救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现代院外急救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现代院外急救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现代院外急救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现代院外急救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院外急救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院外急救手册(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第一章 院外急救与管理第一节 院外急救的重要意义与内容 目前,各国政府对医学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十分关注。从指挥、组织、人员和装备形成较完的有机结构。院外急救是指在家庭、机关、学校、工厂、城乡居民中所发生的意外灾害事故和突发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工作,即伤病员尚未到医院前的抢治,又称院前急救或临场急救。它是重要的第一线救死扶伤工作。院外急救的成败往往是一个地区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院外急救的重要意义 院外急救工作自有人类以来,在不断同病伤作斗争中有了雏形,同时在人类不断繁衍中延续了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目前正处于发展和成

2、熟阶段。从广义来讲,急救医学包括平时、战时、各种灾害、传染病等,同时还包括医院外和医院内的急救。前者是急救的基础,后者又是急救的继续。医院急救成功率高低又是一个现代医院重要的一面镜了。院外急救需要有坚强的网络,由用医学科学武装起来的医护人员和热心的院外急救者组成,并做到及时、正确地处理伤病员。它能大大减少伤病员的痛苦,把垂危的伤病员抢救过来,把致残率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还能大大缩短治愈时间。这一事实不论是平时的还是战时的院外急救都已经证实了。 据文献记载: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时期统计,战斗阵亡 44,238 人,战伤死亡 49,205 人,还有疾病死亡的186,298 人,死因不明者

3、 24,103 人,腹部和胸部创伤的伤员几乎全部死亡。那时,战场救护很不健全,没有争急救指挥中心和急救网络;伤员后送也无计划,且只有在不运送军需品时,才有可能转运伤员;伤病员只有在临时设在远离战场的废墟学校或教堂中处理。这是造成伤病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只后,各国都在不断从上层到基层加强了急救工作的建设,并收到了显著效果.以战争中的死亡率为例,临时伤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伤兵死亡率为 8.0%; 第二次世界大战伤兵死亡率为 4.5%; 第三次世界大战伤兵死亡率为 2.5%; 越南战争伤兵死亡率为 2%。 上述事实说明,只要加临场的院外急救,加强医院后继的抢救,改善伤病员的转送,充实急

4、救设备,并使医护人员尽量接近伤病员,缩短伤后到抢治的时间,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做好院外急救工作,既能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节约大量资金,还能鼓舞人们的士气,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因此,院外急救工作的成败常常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 二、院外急救的主要内容 凡人体突然受到各种灾害,诸如外伤、异物、毒物进入人体,以及慢性病人由轻转危,致使病者痛苦异常,甚至有致残致命的情况下都需要急救,具体内容有:各种急性外伤、各种急性中毒,各种出血,各种骨折,心跳骤停,呼吸功能障碍,休克,急腹症,高血压急症,意外灾害,癫痫发作,昏迷,高热,急性炎症,急性传染病,慢性病急性发作等等。第二节 院外急救

5、的特点与原则院外急救所抢救的对象、环境、条件与在医情况大不相同,因此,应掌握它的具体特点,使急救者从思想上到工作上应有充分准备,经利于圆满完成任务。一、院外急救的特点(一)突发性院外急救往往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的突然发生的灾害性事件中出现伤员或病员,有时是少数的,有时是成批的,有时是分散的,有时是集中的。常见伤病员多为垂危者,不仅只需在场人员参加急救,往往需要呼救场外更多的人参加急救。1976 年 7 月 28 日凌晨 3 时多,唐山大地震,瞬间造成了当场 24 万多人震亡,有 70 佘万人受伤,其中重伤员 16.4 万人,平均每 5 个幸存的唐山人中就有一个重伤员。要使这么多的重伤员得到及时急救

6、,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相当惊人,而且当时灾害造成的建筑物已经成了废墟,灾区所有机构瘫痪,卫生人员缺乏等等,因此急救、转运伤员的任务之艰巨就可想而知了。类似这种情况必须有外援。(二)紧迫性突发性灾害事故后,伤员的情况复杂的多,一人有两个以上器管同时受损的人多,病情垂危的人多,不论是伤员还是家属呼救心情都十分紧迫。心跳呼吸骤停 6 分钟,出现大小便失禁,昏迷,脑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可能有 50%被救活。 10 分钟开始复苏者 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将心跳、呼吸骤停者,采用复苏技术,从临危的边缘抢救回来,对大出血、骨折等病危者,用止血、固定抢救回来

7、,否则,即会出现“ 失这毫厘,谬以千里” 的严重错误。2(三)艰难性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伤病员种类多,伤情重,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管同时受累,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才能完成急救任务。实际上常常是伤病员多,要求急,要求高与知识少的不适应局面。有的灾害虽然伤病员比较少,但常是突然紧急的情况下,甚至伤病员身边无人,更无专业卫生人员,只能依靠那些具有基础生命支持技术的过路人来提供帮助与急救。这种情况对学过医学的和受过训练或未受过训练有人们,都是一个难题。(四)灵活性院外急救常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进行的,常无齐备的抢救器材、药品和转动工具。因此,要机动灵活地在伤病员周围寻找代用品

8、,修旧利废,就地取材获得冲洗消毒液、绷带、夹板、担架等;否则,就会丢掉抢收救时机,给伤病员造成更大灾难和不可挽救的恶果。(五)关键性医学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客观要求医疗技术培训,急救医药器材装备,特别是有关急救专业设备全面:医院急救应专业化,群众急救普及化,社区急救组织网络化,急救指挥系统应科学化。这些都是完成急救达标的关键性问题。二院外急救的原则院外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经过院外急救能存活的伤病员优先抢救。这是总的原则。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还必须遵守以下 6 条原则。 。(一)先复后固的

9、原则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技术使心肺脑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固定骨折的原则。(二)先止后包的原则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创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的原则。(三)先重后轻的原则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就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病员。(四)先救后者的原则过去遇到伤病员,多数是先送后救,这样常担误了抢救时机,致使不应死亡者丧失了性命。现在应把它颠倒过来,先救后送。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到达目的地。(五)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在遇到成批伤病员时,

10、又有多人在现的情况下,以较快地争取到急救外援。(六)搬运与医护的一致原则过去在搬运危重伤病员时,搬运与医护、监护工作从思想和行动上的分家现象。搬运是由交通部门负责,途中医护是卫生部门来协助,好似只有协助之责。在许多情况下,协调配合不好,途中应该继续抢救却没有得到保障,加之车辆严重颠簸等情况,结果增加了伤病员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这种情况在国内屡见不鲜。德国分析了 70 年代交通事故的伤亡情况,其中有 2/3 因现场急救和转运不及时,不恰当所致。1970 年 4 月 8 日日本发生一次煤气爆炸事故,因现场急救和转送不及时造成 79 人死亡,伤 428 人。德国空中急救总部,戈莱尔博士在总结中指出,

11、我们运送的是不是货物,是人,不是一般健康人,而是生命垂危的病人。从伤病员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急救和搬运再不能分家,创造条件合二为一。医护和抢救应在任务要求一致、协调步调一致、完成任务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在运送危重伤病员时,就能减少痛苦,减少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过去几次大战中,逐步改善和加强了院外急救以及搬运工作,争取了时间,减少了死亡,收到了显著效果:运送时间(小时) 死亡率(%) 第一次世界大战 18 8.0 第二次世界大战 46 4.5 朝鲜战争 2 2.5 越南战争 2 2.0 过去急救是”抬起来就跑” 的办法 ,这一概念在国际范围内已基本上被”“暂等并稳定伤情”这样一种思想所代替.

12、这一稳定方针已经表明可以的效地降低战争与和平时期急救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在”“暂等并稳定伤情”时,并不是把伤病员搁置不管,而是急救人员在紧张地为马上转送伤病员做应做的打通气道、心肺脑复苏、控制大出血、制动骨折,少搬运(参照有关章节) 中,未经训练者更应该注意。目前,各先进国家大加强了院外急救和运送工作,如美国目前伤员的运送,从接到呼救信号到送往医院所需只有 37 分钟左右,大大减少了死亡率,充分说明时间就是生命。三急救时间的标准根据大量急救实践,急救者越接近伤病员,受伤后急救时间越会缩短,伤病员的存活率就越高。最佳急救期:伤后 12 小时内。3较佳急救期:伤后 24 小时内。延期急救期:伤后

13、24 小时以后。第三节 院外急救时伤员的分类一现场伤员分类的重要意义灾害发生后,伤员数量大,伤情复杂,重危伤员多。急救和后运常出现尖锐的四大矛盾:即急救技术力量不足与伤员需要抢救的矛盾;重伤员与轻伤员都需要急救的矛盾;轻重伤员都需要后运的矛盾;急救物资短缺与需求量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就是对伤病员进行分类。伤病员分类是灾区院外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伤病员分类工作,可以保证充分地发挥人国、物力的作用,使需要急救的轻、重伤病员各得其需,使急救和后运工作有序不紊地进行。院外急救分类的重要意义集中在一个目标,即提高其效率。将现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用在抢救有存活希望者的身上,提高伤病员存

14、活率,降低死亡率。二现场伤员分类和要求-分类工作是在特殊困难而紧急的情况下,边抢救,边分类的。-分类应派以过训练、经验丰富、有组织能力的技术人员专人来承担。-分类应依先危后重,再轻后小(伤势小)的原则进行。-分类应快速、准确、无误。三现场伤员分类的判断现场伤员分类是以决定优先急救对象为前提的,首先根据伤情来判断。(一)呼吸是否停止用看、听、感来判定。看:是通过观察胸廓的起伏,或用棉花毛贴在伤病员的鼻翼上,看有否摆动。如吸气胸廓上提,呼气下降或棉毛有摆动即是呼吸未停。反之,即呼吸以停止。听:侧头用耳尽量接近伤病者的鼻部,去听有否气体交换.感:是在听的同时,用脸感觉有无气流呼出。如听到有气体交换或

15、气流感,说明尚有呼吸。(二)脉搏是否停止用触、看、摸、量来检查。触:成人触桡动脉有无脉搏跳动及强弱。看:头部、胸腹、脊柱、四肢,有否内脏损伤、大出血、骨折等,都是重点判定项目。摸:婴儿应摸颈动脉有无搏动及强弱。量:量收缩压不小于 12Kpa(90mmHg).判定一个伤员只能在 12 分钟完成(如何进一步判定上述这些伤势,请参照有关章节) 。通过以上对伤员简单分类,便于辩认和采取针对性急救方法。四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第 I 急救区-红色:病情严重,危及生命者。第 I I 急救区-黄色:严重但马上封锁危及生命者。第 III 急救区- 绿色:受伤较轻,可行走者。第 IV 急救区-黑色:需要后运者。分类

16、卡包括颜色由急救系统统一印制。背面有扼要病情转归,随伤员携带。此卡常被挂在伤员左胸的衣服上,如没有现成的分类卡,可临时用硬纸片自制。下面再介绍一种分类新标签珀思(Perth)提倡的伤病员临场分类标签,正日益得到人们的承认。因为它可以按任何所需顺序折叠标有优先顺序颜色的卡片,这就使分类级别的升、降成为可能,无论它的前面标有哪种颜色,背面都有人体略图。珀思(Perth)分类标签五现场急救区的划分现场处在大批伤病员环境时,最简单、最有效的急救应有以下四个区,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急救。收容区:伤病员集中区,在此挂上分类标签,并提供必要紧急复苏等抢救工作。急救区:用以接受第 I 优先和第二优先者,在此做进一步抢救工作,如对休克、呼吸与心脏骤傍者等生命复苏。后送区:这个区内接受能自已行走或较轻的伤病员。太平区:停放已死亡者。4第四节 急救指挥系统科学化一急救指挥系统平时的任务医学急救是国家防灾减灾的大系统中的重有组成部分。所谓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