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林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708462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林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浙江林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浙江林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浙江林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浙江林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林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林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浙江林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052020 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人才、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在综合实力较量中的最重要竞争要素。教育是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基础,党的“十六大 ”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并给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重大科技研究的基地,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大生力军。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的高等学校抓住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党中央根据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再次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建设高水平

2、大学和重点学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高水平的大学需要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高校要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学科建设是抓手,它不仅是办学水平的代表,更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发展特点和竞争优势。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与专业密不可分。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建设主要以建设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为重点,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建设并重,而教学型大学则以建设本科专业为主。本科专业一般按毕业生所服务的领域来划分设置,研究生专业按二级学科设置。学科是依学术性质划分的科学门类,是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在现代高校中, 2 学科是各项业务活动的基本组织单元,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和主干。

3、在高等学校中,学科支撑专业,专业又是学科生存的基础和载体。一个学校的学科发展状况从根本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是高校一项综合性和事关全局的工作。目前,我校正处在向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多科性大学迈进的关键时期,学科、专业建设已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和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为主要依据,在分析我校现有学科专业的体系框架和优势特色基础上,科学地制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对于指导我校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实力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浙江林学院经过

4、 46 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所具有一定特色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尤其是 1998 年以来,按照“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提高” 的办学思路,学校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办学水平、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提高。1999年第一次学科建设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学校进入到一个注重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大会讨论审议通过的浙江林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19992008),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并进行了学科管理体制的改革,全校实行“学校 学院学科” 二级机构三 3 级管理的新体制,以学科作为组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单元。5 年来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5、(一) 学科、专业框架学科框架 至 2004 年底,我校已建立了 31 个学科和计算机、外语 2 个公共教学部,支撑 37 个本科专业和 4 个硕士专业(详见附表 1、附表 2)。31 个学科涵盖理、工、农、文、经、管、医、法等八大学科门类。传统的林学、园林、林业经济管理和木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及其相关学科已发展成为我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和学科。传统优势学科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其他门类学科的发展,多学科门类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为下一步全面建成多科性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科专业框架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近几年学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拓展办学空间,在保持长线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创办地方急需

6、的应用性专业,专业数量迅速增加,初步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转变。从 1998 年 5 个本科专业发展到 37 个(见附表 2)。专业分布于理、工、农、文、经、管、医、法等八大学科门类。其中理学 7 个(占 18.9%),工学 9个(占 24.3%),农学 5 个(占 13.5%),文学 6 个(占 16.2%),经济学 1 个(占 2.7%),管理学 6 个(占 16.2%),医学 1 个(占 2.7%),法学 2 个(占 5.4%)。然而,依据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我校发展目标定位, 4 目前的学科专业框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科、专业总体上数量偏少,多数学科门类中的学科覆盖面较窄,很难

7、适应学校目前规模发展与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其次,学科布局不尽合理,具有较强优势的学科群少。此外,从学校整体学科设置考虑,分布于不同二级学院的一些关联度大的学科和专业难以达到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二) 重点学科与重点专业重点学科 我校的学科建设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重点学科建设。将重点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导向,以凸现重点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为抓手,通过重点学科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发展是我校学科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森林培育学科在原经济林学科连续 2 期省重点扶植学科的建设基础上,于1999 年申报省级重点学科成功。这是我校学科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开创了浙江省在非硕士点上建立重点学科

8、之先河。森林培育学科的重点建设带动了遗传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培育为核心的林学优势学科群。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也在 2 期的省重点扶植学科建设基础上,于 2003 年初申报省级重点学科成功。该学科的建设带动了机械电子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科群。同时,森林保护、森林经理和林业经济管理 3 个学科也于 2003年初被列为省级重点扶植学科加以建设。2004 年森林培育学科申报省重点科技创新基地(重中之重学科)获得成功。除木材科 5 学与技术、森林经理学、森林保护学和林业经济管理经继续申报省级重点学科(A、B 类)获成功外,还增添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9、城市规划与设计)省重点学科(B 类)。学校的 3 个重点专业均在各重点学科支撑下建设而成,全校的 70%以上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与科技服务集中于各重点学科。为配合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发展要求,学校分别于 1999 年、2002 年和 2003 年设立生态学、机械电子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英语语言文学、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政治学、遗传学、企业管理、生态游憩等共 11 个校级重点学科,学科根据不同学科性质,从支撑条件、学科梯队等方面给予了一定扶植。全校形成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的学科建设良好局面(各重点学科详见附表 3)。重点专业 我校在招生规模扩大、专业拓

10、展的同时,抓住重点,突出特色专业建设。2003 年我校林学、园林、木材科学与工程被列为省级重点专业,省教育厅拨专项经费重点建设,学校也在人财物上大力支持。生物技术、农林经济管理、艺术设计、广告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等 7 个专业列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整体布局与结构趋于优化,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虽然我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各重点学科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尚未达到在国内影响度大的标志性学科水平,离学校对重点学科的期望水平尚有 6 差距。以省级重点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整体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样,部分校级重点学科因缺乏建设力度,建设成果

11、不显著。(三) 学科管理体制1999 年,学校首先在资源与环境系(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试行学科制管理改革,至 2001 年,全校完成了由教研室编制向学科制管理的转型,全面实行“学校 学院学科” 二级机构三级管理的新体制。并先后设立了生命科学学院、工程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理学院、旅游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 10 个二级学院和体军部。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灵活自主地进行学科整合,完成了人员的调整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重组,力求做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同时,建立起学科带头人(负责人)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做到人人进学科,人人有学科归属,人人有学科方

12、向。由学科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学院组织各学科进行专业建设和协调各学科发展,学校总领各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初步形成了横向学术流和纵向行政流畅通的管理模式。为保证学科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学校于 2003 年调整了分配方案。 浙江林学院学科建设和管理试行办法等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使学科建设逐渐步入规范有序的轨道。学科制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管理模式,在有力推进我校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少数学科由于对学科制 7 和学科职能内涵理解上的偏差,未能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等关系。此外,学科带头人(负责人)考核制度、学科的考核措施与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四)

13、学科梯队建设近 5 年来,学校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本校教师进修或深造,另一方面以优惠的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使各学科队伍得到了壮大。目前,全校有专任教师 650 余名,其中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 2 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1 名,高级职称教师 200余名,入选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 和浙江省 “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4 名。 纵向看,我校的学科 队伍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年龄、职称、学历以及学科研究方向上层次分明,结构也较为合理。尤其是重点学科,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坚力量,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组成的、各学科研究方向人员均有一定储备的学科梯队。 然而,与各同类高校横向比较,我

14、校的学科队伍还相对较弱,低学历低职称的青年教师比例比较高,特别是一些新兴学科,问题尤其突出。与学校中长期定位要求相比较,学科队伍建设还有很长的距离, “移大树” 的力度还 不够, “育好苗”也有待加强。目前,我校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少,教学名师少,多数学科缺乏领军人物。此外,同一学科人员分散于不同学院的不同学科,不仅人才不能达到优化整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和团队力量的聚集。 8 (五)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衡量高校学术水平的关键指标。科研成果的数量、层次与特色体现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我校自实行学科制以来,各学科的研究力量得到了整合,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迅速增加,

15、科研成果逐年递增。近 5 年来,我校共承担科研项目 938项,科研经费共计 9937 多万元,其中纵向经费 4648 多万元。特别在重点、重大项目上有了较大突破。其中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研项目、国家教科规划项目和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等 20 余项;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经贸委科技项目、省教育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科技项目及其他省部科技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200 余项。1999 年第一次学科建设大会召开前,全校的纵横向年科研总经费仅 93.35 万元(1998 年),2004 年科研 总经费达到了 2808 万元,是 1998 年的30 倍,平均年增长 77.5%。其

16、中,高职人员年均每人科研经费达 10 余万元。在科研成果方面,已鉴定成果 80 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成果奖 40 余项,已申请和授权国家专利 12 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 2000 篇,其中重要刊物 1283 篇,被SCI、EI、ISTP 收录 40 篇;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共 163 部。作为地方院校,我校的科研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导,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广大教师与管理人员结合本职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学校先后与全省40 多个县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完成开发项目 100 多项,直接经 9 济效益 20 余亿元。我校的科研与科技工作为浙江省提前 10 年消灭荒山、林业社会总产值连续 6 年全国第一以及林业科技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49%等一系列成就起着决定性作用。2003 年, 浙江林学院学报的影响因子列全国林业类科技期刊第 3 位,全国农业类高校学报第 2 位,浙江省高校学报第 1 位,获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