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手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707980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手册(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手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江西监管局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前 言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已经八年了。八年来,这项西方全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在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中,确实显示出巨大的制度优势,为中国大陆银行类金融机构强化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质量和提升信贷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但正与任何外来事物的本土化必然带来水土不服的症状一样,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引入,对植根于深厚中庸文化环境的中国金融系统而言,要达到依据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起体用结合的趋向成熟的中国化分类制度的境界,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尤其是对尚处于改革躁动期的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

2、言,更是存在理念的对接、制度的配套和操作的到位三个层面的障碍。然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面向太平洋走向国际走向市场,须待万事俱备才引帆远行似乎为时晚矣,唯有蓄起时不我待的气魄方能克竞全功,而这正是银监会排除万难紧随农村信用社机构改革之后适时推广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用意所在。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推广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并不是沙土垒楼,而是一开始就建立在较为坚实基础之上的。早在去年开始,我省银监局即与成立不久的省联社一道,在全省选取 23 个基础较好的基层信用社开展了五级分类试点,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由此上溯,放眼全国农信界,发达地区一批农村信用社改革先行者们几乎与国有商业银行同步引入风险分类制度,

3、筚路蓝镂,以启山林,为这项全新制度的中国化农信化打下了意味深长的伏笔。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手册,即为多年来各地试行贷款分类制度过程中提炼而来的综合成果。其中,既有多年来大力倡导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原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颁发的规章制度,也有切合我省实际而制定的实施细则,更有覆盖分类全流程的讲用教案。特别是分类教案,以原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历次举办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培训教材为蓝本,吸收借鉴了上海、天津和江苏等地试行分类工作的经验作法,结合我省农村信用社的最新改革情况,有所增删,有所发扬。总之,一册在手,不援它途,敬供全省农村信用社的广大员工操作之用。 愿我省农村信用社借此改革之风把信贷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境

4、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培训教案教 案 目 录一、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与农信社信贷管理改革的实践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本质及其标准三、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方法及其操作程序四、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财务因素分析五、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现金流量分析六、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非财务因素分析七、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担保因素分析八、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部门职责及其管理机制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案例分析教 案 内 容风险是经营存贷款金融机构与生俱来的问题。加强对信贷风险的分类管理是银行类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甚至是根本保障。当前,重视贷款等资产的分类与监测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和金融经营主体

5、的共识和主流手段。在我国,对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的重视和运用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由不重视贷款质量的分类和监测,到逐步探索、完善和统一贷款质量期限分类法以及推广贷款风险分类的漫长时期。经过了五十多年发展历程的农村信用社基本与这一过程相始终,但在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它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快改革步伐,走向按国际惯例全面实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之时,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方式显然是落后于时代。因此,及时刷新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理念,迅速推广以风险程度为中心的信贷分类管理方法已经上升为继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信用社在管理机制改革创新领域中的一项主要内容。第一章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与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改革的实践贷款风

6、险五级分类是根据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作出评价的贷款分类方法,是指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人员或金融监管当局的检查人员依据获得的综合信息,以贷款内在风险程度和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对各类贷款的质量作出评价并划分不同档次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这种方法是以审核借款人偿还能力、偿还意愿和偿还记录为主的一套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它不仅包含贷款质量分类的结果,也包含分类的过程,更注重由此而引入的管理机制。由于分类结果按风险程度依次分为五个档次,因此简称为五级分类。此前,尽管各类商业银行都有可能制定各自的贷款分类标准,但其标准与定义纯粹供内部使用,无法有效衔接,不具有可比性,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当局提供制

7、订和发布统一的贷款分类标准的服务,作为衡量贷款内在风险的价值尺度,目前在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广泛推行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即由此而来。由于文化特性和政府行为的不同,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一套普遍为各国所统一遵循的贷款分类标准,也没有权威的准则与指导方针。因此,在全面阐述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方法之时,有必要首先简要介绍国际惯例上的贷款风险分类背景。第一节 三种国际惯例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特别是亚洲暴发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始深刻认识到,建立一套审慎合理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对保证银行稳定经营至关重要,对贷款风险分类的做法也逐步有了一个趋同

8、的认识,那就是分类的标准应能揭示贷款的内在风险,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反映贷款的风险价值。纵观各国金融业的信贷分类管理实践,目前主要有三种贷款分类制度。第一种是美国式分类法 即按贷款风险程度高低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这种模式主要是以风险为依据对贷款进行分类。依据美国模式进行设计贷款分类方法的国家和地区较多,并有增加的趋势,如加拿大、东南亚以及大多数东欧国家都采用这一模式;香港金融管理当局 1994 年推行贷款分类方法选择的也是美国模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向成员国推荐与美国模式基本一致的贷款风险分类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正在采用的贷款风险分类法也

9、主要以美国模式为蓝本;即将在我国全面推广的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同样如此。其标准定义见下表:五级分类法及其定义正常借款人能够严格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偿还贷款本息。关注尽管目前借款人没有违约,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其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的主客观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继续存在,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影响。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经无法保证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发生一定的损失。损失采用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程序之后,贷款仍然无法收回。资料来源:IMF(1997) ;美联储监管局第二种是大洋洲式分类法代表国是澳大

10、利亚和新西兰,即按照贷款是否计息,把贷款划分为正常和受损害两类,后者又细分为停止计息、重组以及诉诸抵押担保后收回的贷款。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分类方法也是一种以期限为依据的分类方法。但与我国“一逾两呆”分类法有着类别与定义的不同。需要指出的是,澳大利亚在实行本国贷款分类方法的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内部采用美国模式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其标准定义见下表:大洋洲国家贷款分类及其定义正常还本付息正常进行。受损害停止计息贷款本金或利息已逾期 90 天以上,或借款人因财务困难已停止付息的贷款。重组因借款人财务困难对贷款条件修改,如减少本金、减免利息。诉诸抵押担保后收回的贷款将抵押品变现或履行担保后,贷款仍可以收

11、回。资料来源:G.Brunner,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第三种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分类法即无为而治,管而不死。这些国家基本没有对贷款分类做出明确规定,金融监管当局主要采用道义规劝,不进行直接干预,倾向于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贷款质量的判断和对信用风险采取的措施。而许多商业银行从自身内部信贷管理需要出发,自发地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方法对贷款进行分类(类似美国模式 )。总之, “美国模式”的五级分类方法科学,影响广泛,代表信贷资产质量分类的未来发展趋势。当前,在我国金融机构中普遍推行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即采用美国模式。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推行风险五级分类的必要性中国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正是长期囿于

12、“三农”经济发展的环境,致使农信系统不得不以点多面广、包袱沉重和理念滞后来应对政策和盈利双重功效,资产的组织与运营均较为低下,尤其突出在表现在:1、信贷管理不规范。一是基础工作薄弱。在新增贷款的档案资料中贷前调查资料仍然较为缺少,贷后检查资料几乎空白。多数档案中几笔贷款只有一份调查报告,绝大多数贷款未形成备查的有效资料。档案中绝大部分企业无年度会计决算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二是贷款盲目下任务。由于农村信用社对营销贷款缺乏管理,滋生了自批自贷、向关系人贷款、贷款审查不严等违规行为,形成风险隐患。如某县联社机关人员以本人名义在其营业部办理营销贷款的有 15 人,占其人员总数的 46.9%,营销贷款在

13、这里变成了职工自借贷款。其余人员则为他人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据调查,部分信用社的营销贷款无贷前调查、贷后检查,有些营销贷款竟连借款合同也未签订。三是违法违规操作仍然不同程度存在。2、贷款集中度过高。截至 2005 年 6 月末,全省最大十户贷款总金额 4.98 亿元,占放款机构资本总额的 205.91%,十大户中不良贷款余额 1.2 亿元,不良贷款比例 23.31%,十大户欠息比例达 98.83%。全省有 1042 个信用社法人机构最大一户贷款金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大于 30%,比年初增加 142 个,占机构总数的 67.5%,比年初上升 9.65 个百分点;最大十户贷款金额占资本总额的比例大于

14、150%的机构有 958 个,占总机构 62.05%。有 83 个县联社最大一户贷款超比例,占总机构 87.4%;有 49 个县联社最大十户贷款超比例占总机构51.6%;而且贷款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垒大户” 、管理不严、贷款抵押物价值不足和借款人主体不合格等方面的问题。从贷款用途看,这些大额贷款大都偏离了信用社服务三农的经营指导思想,转而投向生产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行业。3、报表信息失真严重。部分农村信用社仍然在正常贷款中隐藏较大数量不良贷款,行业管理和监管考核均建立在虚假之上,无法真实反映情况,失去应有的意义,并助长了基层社随意调整报表、数字应付检查、考核,进而取得高报酬,并发展到大量发放违规贷

15、款等行为,久而久之,积重难返。基层干部职工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不断匿名举报,而且问题基本属实,牵扯了全省管理部门的大量人力精力。上述问题的存在滋长,终究还是一个管理理念和模式直至上升为信贷文化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然要向市场化靠拢,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竞争,面临着更深的创新、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风险。但限于农村信用社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不良,必然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问题更为突出。作为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基础工作,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方法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以信贷资产风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层次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16、作用。一、实行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五级分类是建立在动态监测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非财务因素和担保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连续监测,判断贷款的风险程度和实际价值。农村信用社实施以风险为基础的五级分类,可以动态地反映贷款风险的形态,及时发现贷款出现的问题,能更准确地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从而对贷款风险因素做出及时有效的预警、防范和化解。二、实行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管理的需要。首先,五级分类客观上要求信贷员要建立完整的信贷档案,收集、整理并更新最基本的信贷资料,全面、动态、准确地了解与贷款有关的全部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这就比较好地解决了目前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信贷管理有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基础。其次,从五级分类的事前控制和动态角度看,在贷款的发放到账面消失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无论贷款是否逾期,都要进行连续监控,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信贷管理的落实。第三,五级分类抓住借款人还款能力这个核心,将其主营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关注借款人利润等财务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