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分析鉴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705139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作品阅读分析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文学作品阅读分析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文学作品阅读分析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文学作品阅读分析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文学作品阅读分析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作品阅读分析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阅读分析鉴赏(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06 页文学作品阅读考点解析文学作品作为形象思维的载体,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越来越受到命题专家的重视,且一般在高考试卷的第 II 卷中出现。文学作品虽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四种形式,但从高考阅读测试的角度来看,近几年命题的材料基本上以散文为主;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在今后的备考复习中,对小小说也应予以高度的重视。高考题例1998 年高考阅读题(文略) 。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 “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 8 个字)(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 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2、简析:作答第一问较为简单,信息 紧接在画线句后面;回答第二 问时要注意题目中“联系全文看”一语,可从文中找到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句,并对此加以提炼即可。可见,要答好主观题,认真审题是第一关。对提示信息位置的语句,应特别注意。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 12 个字)答案: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简析:这道题有代表性。考查 “文学鉴赏”中四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中的“表达技巧”。原文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前文、后文都在写玉簪花精神,自然是以太阳花反衬玉簪花。前文说种太阳花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后文说“ 玉簪花却不同

3、,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自然是表现了玉簪花生命力顽强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 6 个“便”字和 5 个“领取”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不超过 26 个字)(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不超过 26 个字)答案:(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 强调时光的飞逝。(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简析:第一问比较好答,注意到 节气的推移和作者在这一段中感慨 时光飞逝的情绪即能答出。第二问难度较大。还是“整体把握”的问题。只有把握本文“ 悠然自得、面 对现实的人生态度”的主旨,才能答出与

4、 “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这个答案相近的内容。段有段意,文有文旨,阅读任何一篇现代文,都要先整体把握其主旨、思路。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 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 ”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第 2 页 共 106 页F.作者把玉簪花的

5、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答案:A、C、 E。简析:A 项讲玉簪花香气的作用,在文中可以找到根据“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因此是正确 项;B 项讲本文的主旨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有一定迷惑性。但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因此 B 是错误项;C 项讲作者的人生态度,在文中也不难找到根据: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 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因此是正确项;D 项“ 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意

6、思不错 ;但“不要有非分之想”则说得过了,根据不足。因此 D 是错误项;E 项讲作者借助比较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的芳香,即文中的“ 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 ,因此 E 是正确的;F 项讲“绿波”能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多少还有可能性,而“ 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则夸大过分,有牵强附会之嫌,缺乏根据,因此 F 也是错误项。又,2001 年高考阅读题(文略) 。5.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 简析:

7、此题要求指出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两个词或两个短语)的涵义,答题的过程即指定概念的外化过程。本题 “关门” 的答案文中有原话,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但“开门”的有关信息却十分隐晦,即“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从“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推知其对立概念“开门”意味着一个开始,再对照原文,就不难得出与答案了。6.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 ”请联系“门” 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答案:“因为门的意义就是能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 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 ”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 隐秘可言,而

8、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 简析:此题要求区别“玻璃门”与“ 门”这两个概念,找到信息不难,而且可以照抄原文“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 念。 ”但容易丢掉答案中必写的“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注意:当题目明示或暗含对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的要求时,必须用“A 能而 B 不能”之类的句子作比较诠释。7.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答案:“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 ”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简析:要求说出某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几乎每年必考。这类题给出的原句都是含义深刻的,句中有的概念可能是喻体或象征

9、体,而 蕴涵着答案的信息也可能同 样隐晦,往往必 须进行“外化加工”,变含蓄性语言为直白性语言。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一句的前面有“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不难看出“隐秘、回第 3 页 共 106 页避”“心灵、躲”这 些信息与“不是在一起”的关系:为什么人不在一起呢?当然是因为需要“隐秘、回避”。答案自然就是“ 人需要 隐蔽和回避” 。这与参考答案“人是有隐秘需求的”几乎完全一样。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答案: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简析: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有关的信息是“我们总是不断地怀

10、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这里的“怀着希望开门 ”和“把门关上”,即是“严峻流动”的表现, “不断地”表示“开、 关” 次数之多。而“开门” 的本体是“开始”, “关门”的本体是“结束”,综合表述即为答案“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即使将有关信息原句的关键词语套换为“人们总是一次次地开始新的阶段(过程)又将它们结束”也基本正确。(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答案: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 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简析:掌握了上一小题把题中信息转换成本体的技巧,不难把“一扇门的关闭”换成“一个过程终结”,再把 “无可挽回”改成“不可能重新开始” 之类,就与答案“当一个过程

11、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差不多了。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 “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某些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 B.作者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 ,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 ,蕴涵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C.作者笔法自然,轻巧而又严密,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二段说“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就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有一定内在联系。 D.第四段对开

12、门方式的描写,作者精选了五个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的不同心态,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E.第六段中“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最终判决” 的畏惧和对“一个结束”的悲伤,是作者深刻人生体验的形象化表达。 答案:B、 C 。简析:A 项“既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与 “也表现出某些消极”有矛盾;作者要表现的是“每一次开始都要面对不可知的情景”,故 D 项错;作者要表现的是“每一个过程的结束(含生命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 E 项错错误。相关知识(一)关于散文阅读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语言优美洗练,有诗情画意般的意

13、境美。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理清脉络、层次,正确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脉络线索,就是抓住散文小段、小层的抒情性、议论性语句,分析这些语句,大致就可分析出散文的主题思想了。2.领会和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一般说来散文作品的表现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分析思考:一是用了那些写景、抒情的方法,第 4 页 共 106 页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还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等;二是分析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弄清散的“形”和不散的“神”的具体表现,并通过联想把握“形”与“神”的结合点;三是分析散文的立意、寓意或象征意等,散文的深层含义都是通过“物”表

14、现出来的,必须看清作者赋予“物”的具体特点。3.领会和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散文的语言一般比较优美,许多句子含义比较丰富,把比较典型的词语、句子放入到具体的段落中去思考,以体会出语言的妙处。4.体会散文的意境,领会散文的主旨。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一定要进行联想和拓展,一般的散文,总会描绘、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并通过“物”与“人”来表现这个意境。(二)关于小说阅读小说从大的范畴来说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暗线等,再具体分析其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

15、分析,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等。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又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公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等。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的分析,就可以大致把握住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解题技巧文学作品阅读的复习和解答,应着重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较抽象的语句的理解。命题者往往从原文中选取一些含义较深邃且较隐晦的语句,要求考生作答。如 2001 年全国高

16、考试题第 23 题中对“人不是在一切牧放的马群”这句话的理解等。解答此类试题必须结合语境,做到瞻前顾后,批文入理,并着重揭示出相关词语或句子的潜在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等,要注意“三不离” (即不离层,不离段,不离篇) ,学会“两借助” (即借助语法知识,借助文体知识) 。二是表现技巧、表达效果的鉴赏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内容的。具体来说,主要有表达分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等)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照应等) ,以及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这类试题往往从写作手法入手,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命题,比如衬托(反衬)手法,在散文阅读的有关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值得关注。三是综合题(多项判断题)的解答。一般应遵循以下五个环节: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2.审清题意,包括题干中的明示信息和选项中的隐含信息。3.划定答题的有效阅读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