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32695220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鲁 迅,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记念刘和珍君,2,教学目标:1、把握文意,明确作者思想 感情发展脉络。2、认真阅读课文并领会重要 语句的深刻含义。3、学习文章中高度的社会责 任感。,3,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学习文章中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领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4,又见鲁迅,5,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其他的

2、作品:,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等,6,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是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他为民众的精神麻木而痛苦,他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他为青年一代的成长而费心。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民族魂”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 有人说,鲁迅离我们太遥远,可北大教授钱理群说,鲁迅永远不会过时! 读鲁迅吧,你会感动于他不断呐喊为民请命的执着精神,你会经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你会变得

3、深刻,你会越来越睿智。,7,“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8,解题,1、“记念” “纪念” 2、刘和珍 遇害学生3、君 对人的尊称,当时白话文还是刚刚兴起,人们不能严格地去界定字词。鲁迅也不例外。文中的“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里”也就是“哪里”的意思。,记念刘和珍君,9,徘徊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 桀骜 黯然 噩耗 肆无忌惮 喋血 攒射 屠戮 浸渍 绯红 和蔼 殒身不恤,二、自读课文,完成注音,10,徘徊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 桀骜 黯然 噩耗 肆无忌惮 喋血 攒射 屠戮 浸渍 绯红 和蔼 殒身不恤,pihui,fib,Ji o,di,l,fi,yn x,dng,c

4、huch,n,dn,cun,z,i,二、自读课文,完成注音,11,当,当仁不让,长歌当哭,攒,攒射,积攒,抹,菲,抹布,抹杀,拐弯抹角,芳菲,菲薄,多音字:,12,当,当仁不让,长歌当哭,攒,攒射,积攒,抹,菲,抹布,抹杀,拐弯抹角,芳菲,菲薄,多音字:,dng,dng,fi,fi,cun,zn,m,m,m,13,辨识成语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前仆后继:仆:向前跌倒,通“扑”;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战斗英勇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赴:投入;参加。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

5、就紧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14,背景介绍,年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月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

6、、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15,天安门前集会,16,游行的队伍,执政府前请愿,17,18,被杀害的学生,19,血衣,20,21,刘和珍 杨德群,22,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士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责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

7、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23,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24,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刘半

8、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25,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9、后收在华盖集续编。,26,1,2,3,5,6,7,4,介绍写作缘由,交代写作目的,回忆认识过程,抒发惊愕义愤,刘和珍遇害经过,总结经验教训,热情讴歌赞颂,连一连,27,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1、特指出这是一个惨痛的、会让历史记住的日子。,揣摩这些词语的表达意义:,1,2、同时指出,这里的中华民国的本质不是人民的国家,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具有揭露、讽刺的意味。,28,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

10、看先生的文章。”,独徘徊前来正告很爱看,失去战友,悲伤孤独,悲愤之极,无处排解,特意相告,对烈士的真挚怀念,真挚的情感,刘和珍思想进步,与“我”的关系,1,29,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3、表达悲愤之情,1、无奈、叹息,2、对杀人凶手的一种控诉。,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1,30,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痛苦,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1、,修辞方式是:,1,红色的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通感(移觉):突出表现极度的悲凉,它们:指反动派奉献:表示作者对死者的尊敬,这整句话一表明作家的歉意;二是警告反动派不要高兴得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3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哀痛者:幸福者:,为人民的苦难而哀痛的人,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2,反动统治的黑暗

12、生活,反动统治的残暴行径,32,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能勇敢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毫不畏惧,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他们为国家民族的惨淡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这是何等伟大!何等崇高!,33,2、“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末的悲哀之中,又给人暂得的偷生,维持着着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庸人指那些有是非观但不觉悟、不抗争、苟且偷生的民众。 这段话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革命青年的死只能在庸人的心中留下那么一点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13、。这些庸人不敢正视黑暗现实,也不愿意跟反动派斗争。这在客观上帮反动派维持了黑暗的统治,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无尽的延续下去。,对黑暗的旧世界的愤怒诅咒,34,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突出写作动机:纪念烈士,揭露敌人,是为纪念死者和表达我对刘和珍的哀思,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即写文章揭露敌人,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的最好纪念。,激励生者,唤醒庸人投入战斗,不要忘记死者警醒庸人,勿忘血债。,2,35,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敬意 谦恭 深沉的自责,3,36,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她的“微笑”“温和”?,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