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在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上的讲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693203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委书记在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上的讲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县委书记在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上的讲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县委书记在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上的讲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县委书记在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上的讲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县委书记在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上的讲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委书记在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上的讲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委书记在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上的讲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同 志在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这次会议是省、市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目的明确,意义重要,任务繁重。我们一定要站在构建和谐*,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平安崛起的高度,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全县人民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下面结合贯彻会议精神,我强调四句话,即责任要强化,机制要落实,问题要解决,领导要加强。一、责任要强化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认识是前提,责任是关键。同志们要充分认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要从落实省、市要求上强化责任。目前,春节将至,县乡人大换届选举

2、工作即将召开,全国“” 也将于春 节后相继召开,目前正处于政治敏感时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对于社会大局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省、市已就当前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能否落实省、市要求,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对我们能否与上级党委保持一致的现实检验。我们一定要强化政治观念、政策观念和党性意识,自觉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2 -二要从信访矛盾问题化解的艰巨性上强化责任。信访矛盾的解决是一个动态过程,总是在化解旧矛盾中出现新矛盾,呈现化解萌发再化解再萌发的发展状态,信访工作也是在不断化解矛盾问题中,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加之当前我们正处于

3、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的特殊时期,城镇人口增加、企业改制、城镇建设、征地拆迁、经济纠纷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增多,并呈现日趋复杂化,增加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艰巨性。全县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放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中去谋划,放在我县实现“ 两个领先 ”战略目标的实践中去推 进,努力实现我县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三要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上强化责任。近年来,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信访工作连续 8 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经济社会要发展,稳定是基础。当前

4、,我们正处在加快建设“三力*” ,实现“ 两个 领先” 目标 的关键阶段,新的形 势和任务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做好信访稳定工作。但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来县集体访总量大。今年元月份以来,发生来县集体上访 33 批1126 人,上访群众情绪激烈且缠访闹访现象较多;二是重复访突出。群众来县反映的问题,结案率低,稳定率低,复访率高达 30%以上;三是各乡镇和县直部门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和县属部门工作被动,信访矛盾增多,越级上访量大;四是个别乡镇领导满足于现状,不重视解决问题,应对突发性问题的水平不高;五是群众法治意识- 3 -

5、淡薄、无序上访时有发生;六是城市拆迁、企业与当地群众利益冲突、特殊群体的稳定和救助等矛盾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对全县的信访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基础入手,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从根本上维护全县大局稳定。二、机制要落实在长期的信访工作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这些机制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必须很好地坚持和落实。一是坚持落实预警监控机制。信访矛盾的产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第一信息,把工作做在前头,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高度重视,会后要充分发挥信访网络的作用,立即组织深入排查,对矛盾问题做到

6、了如指掌,胸中有数。对排查出的问题,要逐一梳理归类,登记造册,明确包案领导,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办理结果、时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超前做好工作。对可能诱发上访的苗头或重大社会不稳定因素,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决不能漏报、迟报和瞒报。对阶段性和突显性的矛盾和问题,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及时有效地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坚持落实领导包案机制。对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的 35 件重点信访案件,都要盯住不放,狠抓落实。包案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定期对所包案件进行督导和检查,使分包的重点案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包处理,包稳定。三是坚持落实整体联动机制。各级各部门必须明确,信访工作不

7、只是信访部门的事,都是信访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主体。对县乡交办的信访案件,各有关部门要整体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确保- 4 -矛盾不激化,问题不拖延、不沉淀。四是坚持落实反映处置机制。对已发生的信访案件,要强化现场意识,及时汇报,及时赶赴现场,反应要快捷,行动要迅速。要按照职责分工,本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导不可激”的原则,及时进行化解要,确保不发生大的事端。工作方法上要“宜细不宜粗” ,耐心 细致,以宣讲政策、说服教育为主,防止简单粗暴;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宜活不宜死”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集体上访要“宜化不宜激” ,及 时 疏导,防止事 态扩大,造

8、成不良影响;对重大信访案件要“宜准不宜急” ,主要是摸准情况,吃准政策,认真研究,妥善处理,不留后患。三、问题要解决春节将至,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群众利益,是确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社会大局稳定的关键。一要畅通诉求渠道。要坚持“社情民意 访谈日” 制度和 领导接待日制度,按照时间安排,轮流值班,公开挂牌接访,面对面地解疑释惑,解决问题。二要加强教育引导。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以人为本,正本清源,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要送法到基层,利用春节期间各种文艺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和服务活动,增强群众法制观念,使群众自觉依法办事,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要说理攻难点,

9、充分发挥信访工作网络和社会力量作用,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能够解决的,要限定时间,尽快解决;对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做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服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争取早日解决;对违法滋事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三要认真排忧解难。要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帮扶救助弱- 5 -势群体,作为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大工作力度,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要继续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妥善安排好弱势群体的生产和生活,各项救济款和救灾物资要在春节前足额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保证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治,决不能发生冻、饿群众现象,保证人民群众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

10、。四、领导要加强全面落实这次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时期特殊、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各级各单位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维护全县社会大局稳定出发,坚决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抓紧抓好。一要严格责任制。严格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其他领导“ 一岗双责 ”。各级各部门要把矛盾 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与春节期间稳定工作和春节后本部门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对于本部门、本单位工作范围内涉及到的有关矛盾纠纷等信访问题,要不等不靠,全力解决。同时,要根据这次会议要求,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对各项任务,列出单子,明确责任,把任务分解到人,落实到位。二要齐抓共管。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大

11、局意识,在履行好部门职责的同时,密切配合,打好团体战。处理解决信访问题,信访部门既有协调权,也有督办权。协调不是协商,需要哪个职能部门参与,哪个部门必须按要求及时参与;需要哪个部门办的,哪个部门必须不折不扣的办好。各乡镇要充分发挥信访办、综治办、司法所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协调建立齐抓共管信访工作的运作机制,努力把矛盾化- 6 -解在当地,解决在基层。三要从严督查。县群众工作部和信访局作为依法信访工作的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会同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责任制落实、重大信访问题的解决、重大信访苗头的排查、重点信访户的台帐管理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督查,并予以通报。对批转有关部门查办的信访案件,要按照时限、标准和要求,进行督促、检查。对顶拖不办者,视其情节进行诫勉谈话或曝光,对在重大信访问题处理中,因不负责任、工作被动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追究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从今天省、市会议议程我们可以看到,省里对信访工作的责任追究力度很大,信访量大的*、*、*县(市)委书记面对全省干部作了表态发言。我们的态度也很明确,该追究的一定追究,该处理的坚决处理,希望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下大力气把这项工作做扎实,争取不出现任何纰漏,确保春节期间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