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制观念与法制意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689322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法制观念与法制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学生法制观念与法制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学生法制观念与法制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法制观念与法制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法制观念与法制意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1 世纪,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

2、。它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与意志、法律价值观三大部分。法律认知是人们关于社会法律现象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果,它是人们关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现行法律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的总和。法律情感是指社会主体对法现象的主观心理态度或心理反应,是社会主体主张权利,为权利和法律而斗争的内在心理动力,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法律意志是社会主体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的主观心理基础,表现为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畏强暴、不畏诱惑和胁迫的坚强的守法精神和护法品格。 1法律价值观,包括法律评价、法律理想和对法律价值(如公平、正义、自由等)的理解与接受,它是可

3、能对立法、政策适用和司法判决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超法律因素。它们是一些观念或普遍原则,体现对事物之价值可追求的理想性等进行的判断。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中国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法律意识如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有很大影响。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给以关注。 第一、 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

4、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根据最近一项调查发现,有 65.8%的人认为法律权利与义务息息相关,有 88.7%的人知道 23种以及 3 种以上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 66.6%的人认为法律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是“关系密切”,大多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蛮高的,但也有一小部分的人认为“关系不大” 、或“说不清” 、甚至“没关系” ,有 31.8%的人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处罚违法犯罪分子教育” ,有

5、53.4%的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认为应当私了解决,只有当不能私了时,才会向法院提起诉讼,还有 24.3%的人认为“问题如果不严重就不做追究” ,这些数据也表明,大学生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而且“知”与“行”存在较大反差,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而且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屡见不鲜,通过实地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呈明显增长趋势。2002 年轰动全国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北京动物园“伤熊事件”以及后来发生的“马加爵”案等,更是让大学生犯罪问题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20

6、03 年 4 月 3 日,22 岁的浙江大学农业学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周一超,报考浙江嘉兴人事劳动保障局通过笔试、面试,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因情绪悲观而报复杀人。据考证,当代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往往较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经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大致为 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几乎大部是涉嫌盗窃罪和色情诈骗罪;大学生犯罪的侵害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年龄结构上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

7、级的学生为主。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法律认识还未转到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目前,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仅不能停留在表面功夫,只是为了学习而完成任务,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 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如今多变的世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逐渐表现出和以往截然不同的特点,追求个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喜欢以自己特定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物,挑剔,看不惯别人,有的甚至把违反校纪校规作为自己嫩里的表现,逆反的心理让他们以挑法律为个性的展现。第三、 知行不合一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法律知识懂得不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 , “知

8、而不信”现象。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 ,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不乐观,对待是非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态度不够坚决。上述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负面文化和学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面对这种情况,对大学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了解了大学生现在的法律意识的基本特点,我们就要采取一些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并践行。第一、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

9、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第二、加强道德教育,实现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双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两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

10、德与法律进行一体化运作可行性的基础。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而且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礼” ,这种伦理法律化低成本高效运作的历史为我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道德与法律一体化运作的历史实证的先河。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学习和修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注重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注重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不断加强自我修

11、养,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我国儒家学说中所提倡的“慎独”的最高境界。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法制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灵活的校园法制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给予关注的热情和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 “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这种既有直观实务又有深层理论的滚动式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普遍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渠道之一。综上所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他(她)们的法律素养,

12、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首先,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必须实施依法治校,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其次,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并且注重给孩子良好的熏陶;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形成一个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是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当代大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